庐山栖贤寺坐落在江西省星子县庐山南麓栖贤大峡谷,左依石人峰,东临栖贤谷,北距牯岭南距星子县城均为九公里左右,系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栖贤寺概观
一、栖贤寺地理位置
二、栖贤寺的历史概述
三、镇寺八宝
四、历代高僧
五、栖贤寺名胜古迹
六、栖贤寺历代诗文选
七、栖贤寺通联
地理位置
栖贤寺位于东经116°00′北纬29°31,是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庐山是中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无严寒。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气温适度。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所以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具有独特的
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鄱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庐山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间。从挥汗如雨的山下来到凉爽宜人的山上,真是两重世界两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赞:“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
历史概述
庐山栖贤寺坐落于庐山山南石峰下,北距牯岭,南至星子县城南康镇均二十里。栖贤寺系南齐永明七年(489),由咨议参军张希奏请获准而肇建,开山祖师名号现已不可考,隋末始废,初名宝庵寺。以其地处石人峰下,五老峰、汉阳峰峙其左右。玉渊潭在寺东数百步,三峡涧中诸水合流,奔注潭中。惊波喷空,泻下三峡。潭上有白石如羊,横亘中流,故名玉渊。三峡涧中更有金井之奇,深不可测。洎唐宝历初,给事中李渤以庐宫是栖隐之所,遂舍旧宅,以建精蓝,奏置旧废寺额,礼请马祖道一法嗣归宗智常禅师住持。智常禅师为纪念李渤曾在此读书,遂改名为栖贤寺。
开山祖师: 智常禅师,唐僧,名常进。宜春(今属江西)刘氏。马祖道一法嗣。双眼皆赤,号赤眼禅师,又被称为“试眼禅师”。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与刺史李渤时往访之。寂谥智真禅师。(《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PP.755-756)
智常禅师,禅宗南岳二世法嗣,为马祖道一嗣法弟子,以“目有重瞳,以药拭之,目尽赤,因号赤眼禅师,亦曰拭眼禅师。”唐元和年间(806~820)入主归宗寺,“挺拔出伦,操履清约”,为时人所推重。智常禅师入住栖贤寺得到李渤及地方官员与信众资助,智常禅师全力振兴寺务,新建寺宇,再塑佛像。自己则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平日穿梭往来于二寺间。然而,到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下令“汰僧毁佛”即世称“
会昌法难”,栖贤寺亦未能幸免,而成了一片废墟。而后,直至唐景福年间(892~894),寺名又改,曰“护国栖贤寺”。进入南唐,道钦禅师、智筠禅师先后主持寺务。道钦禅师为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传人。智筠禅师也系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传人。到了宋代,慧园、澄湜、道坚、智迁、祖觉、晓舜、法秀、辨首座等相继主法栖贤。道释智圆为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澄湜禅师和道坚禅师都是青原下十世法嗣,同为法眼宗传人。到智迁禅师初入主栖贤寺时,见寺宇年久失修“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深为不安。于是,联络外护,寻访檀越,率徒惠迁奋力不懈,勤力新之。数年之后,栖贤寺殿堂楼阁“完壮遂密”,住僧“有堂以居,有食以饱”。而且,寺中法务昌隆,声名远播,成为与归宗寺等齐名并驾的山南五大丛林。而后,又有祖觉禅师、晓舜禅师等再一次地维修扩建。其中晓舜禅师主持栖贤寺法席时,一日郡守来寺取物,晓舜禅师以维护常住而拒绝。郡守恼羞成怒,竟然忿责舜,且摈其为民。后来,在大觉琏的帮助,皇帝知道此事,召晓舜禅师入内对问,服其道行,当即于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复住栖贤”,并赐紫衣袈裟和银钵。此后,栖贤寺香火一直是很为兴盛,直到明代,然而,明洪武年间(1368~1398),栖贤寺因被卷入私造伪钞案而被查封,后废为民居,沦至一蹶不振之境。一直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给谏陈赤石主持清其旧址,以坐北朝南之向复建寺宇,不久,南康府(府治在今江西星子)太守袁懋贞又主持易寺为东向再建,惜不久复渐衰落。到清顺治年间(1644~1661),曹洞宗博山下二世函昰禅师自粤中来山,入主栖贤寺,力主振兴,寺内香火方复为盛。其后其徒石铿继主法席,承师之志,广募外缘,鼎新寺宇。数年之后,栖贤寺“胜概殊增”。在此期间,石铿禅师等人在栖贤寺外三峡桥西麓掘得一舍利瓶,内装舍利大如豆,小如栗。外有瓦函相护,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引舍利塔”12字。喜获五色莹澈舍利,石铿禅师等以为吉兆,特建铜塔奉藏,供四众弟子景仰礼拜。函昰禅师闻讯后,也很为高兴,“作铭寄千里”,以表崇敬。栖贤寺也因此而再度声名远播。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时任江苏布政使的金世扬将由名家许从龙耗六七年精力所绘《五百罗汉图》200幅赠与栖贤寺,顿时来栖贤寺礼瞻宝图的僧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栖贤寺则更以有此镇寺之宝而闻名遐迩。此后,栖贤寺香火一直兴盛,如唐宋之状。可是到清咸丰四年(1854)、六年(1856)
拜上帝教作乱,栖贤寺再次失遭兵燹所祸,寺毁僧散,扫荡无虞。咸丰八年(1858),广修法师主持重建佛堂、斋堂。同治七年(1868),朗笙法师主持重建山门,修葺大雄宝殿。
进入民国时期,果一法师等在此奉守香火。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寺抢劫之时,为逼索《五百罗汉图》而纵火焚寺,天王殿、方丈、斋堂、客堂、库房等均化为灰烬。1945年抗战胜利后,果一法师等在寺侧垒矮屋数间,暂为栖身之所。
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有僧人在栖贤寺守住,香火尚存。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栖贤寺再次遭毁,佛像被砸,僧人遭驱逐离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栖贤寺唯余大雄宝殿及僧寮数楹。历史曾有栖贤八宝:舍利子、漏砂锅、风宝筒、五百罗汉图等仅有五百罗汉图保存在庐山博物馆得以残存。
1995年9月,星子县人民政府经第三十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批准修复栖贤寺规划,主建筑群范围地址确定为:北址原栖贤寺与张家之间的水沟为基点东延至三峡涧西岸、西延至石人峰西山脚;西址过山脊(山脉从石人峰向南延伸)以西山脚为界;东址以《墨子篇》巨型石刻西侧20米处为基点,其北以三峡涧西岸为界,其南顺旅游大道西侧延伸;南址以现慈航寺北址以北100米处两小山丘之合水为界;规划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2004年初,江西南昌翠岩禅寺监院的祥浩法师受星子县民族宗教局及人大领导的礼请,负责筹款主持栖贤寺重建工作。在历代祖师的威德加被下,已建成大雄宝殿一幢,并重塑佛像,敷贴金身完毕。建成僧寮一幢,闭关房一幢,接待用房一幢,文化长廊八十余米,山门殿一幢,均为园林古建风格,计七千余平方米。并购置庄严法器、生活设施等。另筹资五十万元修筑公路三公里。至今,栖贤寺重建工作初具规模。
镇寺八宝
五百罗汉图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奉天铁岭人金世扬(号铁山),少游匡庐,时言欲买田匡麓以膳山僧,并说:“吾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三十年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金世扬自河南观察院迁升苏洲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他得知浙江人许从龙(许虎头)善于画山水人物,于是以千金重酬请许从龙作罗汉图。历时六、七年,至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四月初七,金世扬将装璜精妙的200百幅五百罗汉图用船从南昌运抵星子码头并直送栖贤寺。据清康熙年间南昌人万承仓《栖贤寺罗汉图记》载:图“幅广五尺,长一丈四尺有奇,法像大者高三四尺,小者可尺许,或援笔立成,或旬日乃写一像,毛发纤悉皆具,行坐笑语,杂出于山海、木石、鱼龙、鸟兽之间。变化无方,而端严清净之心穆乎可想。”近代人士吴名凤《观栖贤寺罗汉图记》描述:“每幅两三人,或三四人,趺坐者、肩行者、虬髯突睛者、低眉入定者、踏螺蟹涉波涛者、乘云雾履山涧者,身披衲衣,耳缀大环,或赤足,或草履,或头陀戴金刚圈。山林之岑寂,海涛之汩没,花树木石之奇诡,鱼龙鸟兽之变幻,殊形异状,难以缕述。”其真可谓栩栩如生,变化万千。图幅上有图章:“江苏布政司使金世扬、字铁山氏、捐赀制”。旁有连印:“丙戌令会试帘官”、“许即从龙”,下有小长印:“铁山鉴定”、“运甓轩珍品”,左侧二印:“万承镇同校正”、“元镇共赏”,并有“庐山栖贤寺永远供奉”小楷戳记。当年康有为游庐山于栖贤寺见此图后,不断发出惊叹说:“庐阜镇山之宝”。但是,罗汉图自清咸丰年间开始与寺院同命运,经历多次磨难。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太平军第二次由神灵湖、谢师塘、株林湖登陆,至分路牌、马头镇、栖贤峡谷一带烧毁寺庙、镇压豪坤,200幅罗汉图随寺烧毁78幅。民国初,两位洋人借口到寺里游玩,趁湖北籍和尚为他们烧水沏茶时,盗走2幅,后又被一军阀强盗购1幅。1939年4月和1940年星子县汉奸伪县长罗福初两次去寺索取7轴赠送日本人取媚。解放后,112轴罗汉图送庐山博物馆保存。
舍利子 铜塔 “寺有新得舍利、出三峡桥西麓”(吴炜《续志》)。说的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石鉴禅师重建寺院时,在栖贤观音桥西掘地得舍利一瓶,僧人释函昰《金利铭》记载:“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大如豆、小如菽,皆五色莹澈,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桥西所获瓶贮舍利十三粒。据《庐山志》记载:舍利子“大如黄豆、有若宝石者、若玛瑙者,紫色者、玻璃者、五色者,都不甚圆。有光气,僧言尝夜至,自塔中放光,观者疑为野烧云。其小者略与碎珍珠同,亦兼数色”。舍利子以玻璃瓶载,石钵一层,石函二重,藏于铜塔之内。铜塔于康熙三年制造,名曰大明铜塔,立大雄宝殿后。1946年舍利子仍在寺中。
白玉佛 玛瑙炉 玉带 据史书记载:栖贤寺有白玉佛一尊,高二尺许,来自缅甸。玉佛前置玛瑙香炉一座,是其他寺院难以并论的特有的佛炉合璧,后下落不明。清康熙年间进士、御史中丞宋荦于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游栖贤,留下玉带镇寺,寺前玉渊旁现存“宋大中丞留带处”和“文恪公裔孙宋大令灿补带处”摩崖石刻,此后便有“后留玉带” 和“君子留玉带,永为名山辉”之炫词锦句。
漏沙锅 长明灯 “文革”前,寺内仍保留两件不起眼的宝贝。一是漏沙锅,据老者回忆,它是栖贤寺僧人做饭用的一口大锅,与众不同的是,如果做饭时若向锅内丢几把沙子,待饭煮熟后,却粒沙不见。二是长明灯(又称风宝筒),此灯能使用菜油等几种油料,点亮后无任风吹雨打而长明不熄。但在“文革”中这两件宝贝同样未逃劫难,漏沙锅随着“四旧”被砸碎,长明灯被一造反派抢走后下落不明。
历代高僧
智常 有书称知常,南岳下二世,嗣南岳马祖。唐大历中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智常面生重瞳,以毒药自按摩双眼,两目皆赤,故世号赤眼禅师,又称拭眼禅师。应江州刺史李渤所邀,住持栖贤寺,为栖贤寺第一位正式住持僧。智常禅师,“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西江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常微服访之。
怀祐 青原下五世,唐中期泉州人,嗣石霜庆褚。曾受业于福建九座山,初居万载谢山,后迁栖贤并住持该寺,对寺院有复兴之功。
行因 青原下七世,嗣鹿门真因。南唐雁门人,曹洞宗。曾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后归庐山。南唐中主李璟幸寺期间曾请栖贤寺开堂唱道,后住栖贤寺。行因火化前,李璟命画匠给他写真作画。
道钦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后被南唐国主请居金陵章义道场。
智筠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南唐僧人。初住栖贤,后南唐国主创金陵净德院,延请居之,此后屡辞归故山。
慧圆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下二世,师承清凉文益禅师。栖贤寺五代时期住持。
澄湜 青原下十世,师承百丈道恒,法眼宗下三世,北宋栖贤寺住持,其人性情高洁、律身精严,暮年三终《藏经》,认为坐阅经书为不敬,坚持立诵或走着开卷阅读。被黄龙慧南禅师尊崇为“定从天人中来,丛林标表也”。
道坚 青原下十世,得法于报恩寺法安,其师得法师父百丈道恒为同门法兄弟,属清凉文益门人。
晓舜 青原下十世,嗣洞山聪,北宋瑞州人。时被净因寺住持大觉怀琏和尚所尊,常住持栖贤寺,受宋仁宗恩赐紫衣银钵。
智迁 青原下十一世,云门宗,得法于天衣义怀。与苏轼、苏辙有交,苏辙有《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记述。
法秀 云门宗,俗姓鲁。丛林中号称为秀铁面。与黄庭坚交往甚密,与名画家李公麟有往。
辩首座 栖贤寺南宋名僧,其语载入《宝训》。
天然函昰 曹洞宗三十四世,博山三世。嗣长庆独本。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中举,巳卯年(公元1639年)冬落发归宗寺,清代著名侍僧。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住持栖贤寺。
今渐 字顿修,俗姓茅。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故名家子。明代名僧,师事禅伯天然。《
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宋之盛曾经与其论儒释之理、论心迹不得判为二和论水性润下之义等。
今释 天然函昰法嗣,字性因,号澹归。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仁和(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公元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进士,官礼部都给事中。复精勤苦行,自居执事之寮,粗衣蔬食,依然沙门本色。逝葬丹霞山,徐干学为撰塔铭。释公由儒入释,书生本性,擅长诗文,诗尤著名。有《
遍行堂集》。
今覞 天然函昰法嗣,字石鉴,清新会人氏,俗姓杨。曹洞宗三十五世,博山四世。继承天然函昰住持栖贤寺院。“恶诸方驰逐声利,与众衲子栽田博饭,有古德风”(《庐山志》)。
能印 寺院住持。日本侵略期间,舍身保护500罗汉图等文物,1943年3月,因护卫寺内文物有功而受到江西省国民政府的嘉奖。(《吴宗慈·庐山续志稿》)
名胜古迹
栖贤寺在石人峰下,北距牯牛岭,南距星子县均二十里许,山南古刹也。今虽殿宇倾颓,前代规模具在,况建置虽有废兴,山川终古不改。五老、汉阳峙其左右,玉渊、金井之奇,尤为携筇揽胜者所乐道焉。故庐南五大丛林,万杉、秀峰、归宗三寺距牯牛岭稍远,海会寺则因观三叠泉所常至。此寺距牯牛岭既近,玉渊、金井生概,中西人士游者坌集矣。
栖贤院,始南齐永明七年(489)谘议参军张希奏置寺浔阳西二十里。唐宝历初,刺史李渤徒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智常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会昌中,废寺。景福中,僧怀祐复兴焉,号栖贤报国禅院。乾宁中,号护国栖贤寺。(陈舜俞《庐山记》)
寺为唐李渤曾读书处,以渤故谓之栖贤。然寺之创,赤眼禅师始(注:赤眼即为智常,亦曰拭眼)。洪武中,寺以造伪钞废。飞锡泉在寺后,橹断泉在寺东,赤眼泉在寺西废灵峰庵后。(《桑纪》)
黄犁州云:“周益公谓‘至上塔,拭眼禅师石像如生,酌飞锡泉,’《山志》有飞锡泉、赤眼泉,不知只一泉也。”查初白云:“至玉渊潭,观石间旧刻。道旁有橹断泉。”今此数泉,询寺僧,均不知所在。偶与寺僧再玉渊潭侧,米万钟诗碑之旁见有一泉,僧云斯泉经冬不涸。以其地考之,或即橹断泉也。陈舜俞《庐山记》:“栖贤之东有橹断源,因吴猛得名。盖与紫霄峰之艑底池同一故实”云。又《庐山小志》:“赤眼泉在寺西灵峰庵后。飞锡泉在寺内,上覆铁鳌。鳌背铸立观音像,高丈许。”今均不存。
寺自明洪武后废,为民居。万历戊申(1608),给谏陈赤石清其旧址,复建寺,南向。南康太守袁懋贞易寺为东向,后寻衰落。顺治甲午(1654),曹洞宗博山下二世,天然函昰禅师自粤中来住此,后归雷峰。殊增焉。栖贤释澹归,仁和人,即崇祯庚辰(1640)进士。金堡,为天然函昰禅师法嗣。(吴炜《续志》)
清康熙六年(1667),僧石鉴重募建寺,掘地得舍利一瓶,造塔藏之。咸丰四(1854)、六两年,迭遭兵燹。八年,僧广修重建佛堂、斋舍。同治七年(1868),僧朗笙又重建山门,修葺佛堂。(同治《星志》)
栖贤寺安顿,秀韵门前,雷鸣车过,乃三峡砰来水也。对此清英,尘气洗尽,游人何所生而不肖,而定谓栖者为贤?(王思任《游记》)
寺旧有驻节堂、爱堂、应真阁、刘西涧祠,今全废。
驻节堂在寺侧,南唐元宗迁豫章时常幸栖贤,因建焉,今废。(《桑纪》)
祖无择爱堂在寺侧。祖无择守南康,能爱其民,民亦爱之。无择数游栖贤,既去,民为建堂,曰爱堂。今废。应真阁在寺内,亦废。(同前)
查初白云:“栖贤桥侧之关壮缪祠即旧应真阁,元虞集有《应真阁》诗。”今慈航寺侧有关关壮缪祠,亦曰观音庵。内有同治三年(1864)修观音庵残碑。又《鼎建观音阁记》碑,文泐过半,有“故应真旧制”及“合祀观音、关圣”等语。刘西涧祠在寺侧,朱晦翁建,今废,(《桑纪》)
注:刘西涧事迹详后“冰玉涧”下。
其西北邃谷中有赤眼禅师塔。
赤眼禅师卒,葬石人峰下,以石为像,凛然如生。建隆二年(961),谥“至觉禅师妙相之塔”。由塔知栖贤禅院十里,其间乔木繁阴,上蔽烈日,行者过之,必爱而休。(陈舜俞《庐山记》)
寺有罗汉图、舍利子、白玉佛等古物。
罗汉图 寺有“五百罗汉图“二百轴,金世扬藩江苏时布送。世扬字铁山,清康熙间人。少游匡庐,乐之曰:“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后布政江苏,延名手许虎头画“罗汉图”二百幅归之栖贤。今此图尚存百十九幅。某年兵燹灾,寺僧藏山洞内,又因年久,故多霉破。近鄂人某君捐赀重裱,每幅布景设想,均奇诡不常,而纸幅阔大,佳品也。万承苍、吴名凤有记。
舍利子 吴炜(《续志》)载:“寺有新得舍利,出三峡桥西麓。”金舍利子犹存若干粒。康熙六年(1667)释函昰有《舍利铭》,奇序略云:今賏驰书云:“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大如豆,小如菽,皆五色莹澈。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近人陈散原有诗。
与长老启铜塔钥,出所藏舍利观之,凡二种:琉璃瓶所贮十三粒,大如黄豆,有若宝石者,若玛瑙珠者,紫色者,玻璃色者,玉色者,都不甚圆。有光气,僧言尝夜至,自塔中放光,观者疑为野烧云。其小者略与碎珍珠同,亦兼数色,计二千二百五十七粒,则所谓坚固子也。宋牧仲中遴一巨者入舍利,然终不相类。于是命检出,仍旧分藏以存真传信,不亦可乎?舍利盖得三峡桥柱石函二重,一石钵贮之。(《舒天香日记》)
又有白玉佛一尊,高二尺许、康熙时铜塔一座、玛瑙石香炉一座、无字可考。
栖贤寺东旧有净成精舍,查记谓即白竺寺,今仍名白竺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狄尚(泂+糸)移建庐岳祠于此。
精舍后有双镜楼、慈云庵。康熙《毛志》载精舍为僧函昰建,楼庵为僧乾云建,今不存。
明泰昌中,太守袁懋贞跨桥于涧上,曰薾云桥。憨山有诗咏其事。置有龙王亭,有石鑱“风雨根”三字,关中黄虞再书。(摘采吴炜《续志》)
注:明王思任《游记》载为蹑云桥,蹑为薾之误,栖贤寺西里许由洗马池,元李泂《游记》作洗马涧。春夏水涨,奔流如泻,其地为近村通路,舍此莫由。常有被溺事。昔有桥,屡修屡圮水流太急故也。今拟复修,尚无成议。薾云桥故址或即在此。
周益公云:“寺有寒泉、五老、玉渊三亭。”今久废,黄犁洲云:“观音亭昔名寒泉。
丹霞舍利塔
丹霞舍利塔坐落在丹霞山海螺峰顶,又称螺顶浮屠,旧称丹霞山塔。该石塔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同治《仁化县志》载:“丹霞山塔在丹霞山上,丁未佛诞日,舍利见于庐山之栖贤,天然和尚遣僧迎至,建塔于海螺岩顶……”。有《丹霞舍利塔》诗云:“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丹霞舍利塔为平面方形,实心亭式塔。全塔用红砂岩砌筑。石塔四面正中刻有:释迦、弥陀、观音、药师四尊高大浮雕立像。须弥塔座束腰处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此石塔是清初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诗文
栖贤寺历代诗文选粹
唐·李白
【栖贤寺】
知风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悔。
唐·白居易
【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唐·李渤
【智常禅师赞】
出廓送钱嫌不要,手提棕笠向庐山。昔日曾闻青霄鹤,更有青霄鹤不如。
唐·杜荀鹤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一宿三秋寺,闲忙与晓分。细泉山半落,孤客夜深闻。
鹤去巢盛月,龙潜穴拥云。苦吟方见景,多恨不同君。
唐·行因
【偈】
前朝诏往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想见煮茶延客处,缘生死不相关。
宋·释惟凤
【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
冰瀑寒寝室,围炉静话长。诗心全大雅,祖意会诸方。
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无眠向遥夕,又约去衡阳。
宋·欧阳修
【赠山僧】
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宋·祖无择
【游栖贤】
偷得沉迷簿领身,暂来林下访幽人。云泉满眼慵归去,便拟抛官学隐沦。
宋·陈舜俞
【三峡桥】
银河源源天上流,新秋织女望牵牛。洪波欲渡渡不得,以鹊为桥诚拙谋。
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擎崖裂嶂何其雄,崩雷泄云势披靡。
飞鸟难过虎豹愁,四时白云吹不收。烛龙此地无行迹,六月游子披貂裘。
谁将巨斧凿大石,突兀长桥跨苍壁。行车走马安如山,下视龙门任淙激。
寄言牛女勿相疑,地下神工犹更奇。唤取河边作桥栋,一年不必一佳期。
【栖贤寺】
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龙带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
楼台屹屹天宫近,钟磬疏疏俗界闻。游客不嫌车骑远,岩扃无计长苔纹。
宋·释可遵
【赠东坡】
君能识我汤泉句,我却爱君三峡诗。道得可咽不可漱,几多诗将竖降旗。
宋·刘攽
【三峡桥】
三峡桥西路不通,水深石怪自蟠龙。一闻马足皆惊起,倏忽云遮五老峰。
宋·王安国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披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渐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宋·郭祥正
【宿栖贤寺】
遥怜李太白,吟望瀑布水。不知三峡流,翠洒虚烟里。
雄声雷雨骤,远响松风靡。谁留千丈哄,长在云根倚。
遂令车马来,朗瞻楼殿启。明明银色界,浩浩蟾波洗。
居中梵天庆,闻思悟玄理。长老乃摩诘,取供在弹指。
普薰毛孔香,真实超凡鄙。病夫寄一榻,清泠濯心耳。
飘然睡魔去,策杖中夜起。不能跨鲸鱼,挥笔信非美。
宋·孙直言
【栖贤开先寺】
三峡飞梁如卧龙,苍藤碧蔓挂长松。煮茗窗前清众会,读书岩下古人踪。
宋·苏轼
【栖贤三峡桥】
吾闻泰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谷,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雨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宋·苏辙
【三峡石桥】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江声仿佛瞿塘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宋·王洋
【再题栖贤桥】
万仞苍岩走玉虬,急催诗句已难酬。禅心不肯随波浪,犹道桥流水不流。
【赠栖贤僧二首】
锦心绣口绝铅华,白毡铜瓶古梵家。宴坐无人问消息,有时敲板唤玄沙。
宋·王十朋
【宿栖贤】
瀑水声中夜不眠,星河影动半秋天。谁云滟滪瞿塘远,只在扬澜左蠡边。
狮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参得定中禅。住山五老知今古,借问曾栖几个贤。
宋·范成大
【病倦不能过谷帘三峡寄题】
白龙青峡紫烟炉,山北山南只半涂。说与同来绿玉杖,他年终补卧游图。
宋·杨万里
【宿庐山栖贤寺示如清长老】
清风迎衣襟,白云捧脚底。飘然径上庐山头,谁道栖贤三十里。
乡禅引到狮子峰,旃檀喷出香雾浓。此一辨香为五老,一笑问我颜犹红。
右看南岳左东海,方丈祝融抹轻黛。群仙遥劝九霞觞,金盘玉箸鲸鱼脍。
急呼清风与白云,送我更往会列真。乡禅恐我忽飞去,挽著衣襟复留住。
下视落星石一拳,长江一线湖一涓。醉掬玉渊亭下泉,磨作墨汁洒醉篇。
【题栖贤寺三峡桥】
栖贤与楞伽,初本共一山。古潭宅神龙,睡醒厌久跧。
是夕起雷雨,震得天地翻。此山拆为两,一溪断中间。
下窥黑无地,上攀青到天。从此两禅寺,路绝不往还。
祖师见之笑,弹指降神奸。问天借横蜺,搭渡溪两边。
倒倾千崖雪,飞下一玉渊。余怒尚雷吼,声拔诸峰根。
我来不能去,轻生倚危栏。忽然心为动,毛骨森以寒。
上人指断岸,犹带初拆痕。
宋·周必大
【赠栖贤藏主可升】
我比同年百不能,只馀霜鬓愧师兄。殷勤觅句无言说,共拨寒灰听水声。
宋·朱熹
【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渤刘凝之事戏作】
长官定笑归来晚,中允应嫌去却回。惟有山人莫相笑,也曾还俗做官来。
【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
蹑石度急涧,穷源得灵湫。谽谺两对立,喷薄中怒投。
何年避入世,结屋栖岩陬。嘉名信有托,故迹谁能求。
我来一经行,凄其仰前修。邻翁识此意,伐木南山幽。
为我立精舍,开轩俯清流。多岐谅匪安,一壑真良谋。
解组云未遂,驱车且来游。嘉宾颇蝉联,野蔌更献酬。
饮罢不知晚,欲去还淹留。跻攀已别峰,窥临忽沧洲。
下集西涧底,沉吟树相穋。玉洲茗饮余,三峡空尊愁。
怀贤既伊郁,感事增绸缪。前旌向城郭,回首千峰秋。
【次张彦辅栖贤之作】
融冶何年事,停杯莫问天。只今从痼疾,畴昔似因缘。
倾耳真三峡,投文沕九渊。兰亭那得此,犹足致群贤。
【栖贤院三峡桥】
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一水从中来,涌淆知几折。
石梁据其会,迎望远明灭。倏至走长蛟,捷来翻素雪。
声雄万霹雳,势倒千嵽嵲。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
老仙有妙句,千古擅奇崛。尚想化鹤来,乘流弄明月。
宋·张孝祥
【玉渊】
灵源直上与天通,借路来从五老峰。试问栏干敲拄杖,为君唤起玉渊龙。
宋·钱闻诗
【玉渊亭】
路入栖贤步转东,望中天末有云从。不缘白石渊名玉,只为渊深有玉龙。
【三峡桥】
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迳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宋·陈文蔚
【庐山杂咏】
我来未试烹茶水,且读石上涪翁诗。上卧百尺晴螮蝀,下贮一匣青玻璃。
涧深知是蛟龙宅,风怒似挟熊虎威。自古贤栖知几许,今有精蓝藏翠微。
宋·洪咨夔
【三峡桥】
太行擘破黄河出,赑屃翻身沧海立。老龙抱宝正酣睡,地底黑风吹霹雳。挹之以北斗之柄,瀹之以明月之壁。啜之以太白东坡两谪仙,尚不负乎此山之泉石。
宋·魏了翁
【三峡桥】
英云皓雨泻明蠲,题作人间第六泉。似把谷帘从黜降,却将此水为超迁。
宋·王阮
【游三峡】
玉渊真水府,三峡跨长虹。万斛镕银泻,千挝战鼓雄。
倚天危石立,透地密泉通。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
宋·陈宓
【游南康栖贤寺】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谪仙此语谁解道,刻画造化鸿蒙中。
我来正值小至后,暖日昭回迎朔风。却想冬深一奇观,万鹤飞舞漫苍穹。
金相定变作玉质,华山千丈难为容。坐令胸次玉渊静,笔下三峡波持椿。
人生此乐岂易得,向夕城鼓还冬冬。
宋·郑会
【寄栖贤涣上人】
栖贤桥下水流沙,开了菖蒲几度花。想得老师无别事,乱云晴日补袈裟。
宋·毛珝
【庐山栖贤寺】
名重於诸刹,前贤旧隐踪。无人知有路,隔树忽闻钟。
瀑壮山疑裂,云深树若封。或传遗稿在,三叩昔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