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江苏省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人物生平
1925年2月11日,庄逢甘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业主家庭中,抗日战争期间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庄逢甘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
1946年,从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47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遭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期间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流体力学教授李普曼(H.W.Liepmann)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
1948年6月,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6月,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5月,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钱学森在学业方面的指导。
1950年秋,克服了重重障碍之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
1956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
1964年,国防科委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庄逢甘等为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对全国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建设做了全面规划。
1965年,建成了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0年11月8日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庄逢甘主持中国空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基础及许多重要风洞试验设备的建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的研究,以及旋涡与分离的重大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长期进行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庄逢甘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谱传输项的假设下,首次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他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进行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庄逢甘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国防科委空气动力专业组领导工作期间,在领导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方案、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中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气动力试验设备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当时钱学森任空气动力专业组组长,庄逢甘任副组长,与郭永怀等亲自主持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建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曾停止。
庄逢甘提出,在试验基地建设期间,实验技术与测试技术必须同时启动,设备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应及时配备。中国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中低速风洞与高速风洞及其它特种风洞几乎同时起步,技术上难度大,但是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在设备建设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庄逢甘提出许多新的方案,例如,为了满足中国自行研制喷气发动机的需要,将原有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改建为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共用试车台,直接服务于运载飞行器和飞机发动机性能研究。试验基地的各种设备在中国卫星、导弹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庄逢甘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音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根据2021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庄逢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各方面。
1980年以来,庄逢甘与陆士嘉教授倡导的中国“旋涡及分离流动研究”已举行过5次全国性的研讨会。
庄逢甘参加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多次出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家,并上百次地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访。
1985年,庄逢甘被选为第十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F1uid Dynamics)主席。
1987年,庄逢甘在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AIAA)第八届计算流体动力学会议上作了“中国计算流体动力学”报告,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国计算流体力学的成就。
1989年,庄逢甘担任中国国际空间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接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特别邀请以希尔曼,费而柴尔德卓越学者身份去美国进行访问讲学活动。
1989年,庄逢甘所领导的“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于1994年继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气体流动中旋涡、分离的流动机理与控制”的支持。
人才培养
1952年暑假过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庄逢甘的父亲庄德成曾开办过榨油厂,母亲潘淑贞操持家务。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1952年暑假过后,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讲授《流体力学》,戴淑芬是学生之一。期末考试后,戴淑芬感觉考得不好,于是满怀歉意地给庄逢甘写了一封信:没有学好老师的课,对不起老师,不知还能否再见到老师。几天后,庄逢甘专门从中科院数学所来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当戴淑芬送他离开时,庄逢甘问她星期天是否有时间,要请她吃饭。从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这两位青年的幸福时光。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庄逢甘被调了过来。同一天,他与戴淑芬喜结连理。没有婚礼,两人只是照了一张结婚照。婚宴也很简单,全部内容仅为25个水饺,新郎吃了15个,新娘吃了10个。两人生有一子一女。
人物评价
庄逢甘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力学学会评)
庄逢甘有些内向,话也不多,但做事特别认真,思考问题非常严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很少先发言。但他一开口,已经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密了。他不仅是空气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评)
庄逢甘一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空气动力学技术做出多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且,他重视与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的为人、治学和为师,在中国航天堪称典范,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新华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