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马蹄》是战国时期庄子创作的散文,作品出自《庄子》。
作品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1),翘足而陆(2),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3),无所用之。及至
伯乐(4),曰:“我善治马。”烧之(5),剔之(6),刻之(7),雒之(8),连之以羁馽(9),编之以
皂栈(10),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1);饥之,渴之,驰之(12),骤之,整之(13),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4),而后有鞭筴之威(15),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
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
规矩钩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18),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19),命曰天放(20)。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21),其视颠颠(22)。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 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 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23)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
蹩躠(24)为仁,
踶跂(25)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26)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27)!白玉不毁,孰为
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28),怒则
分背相踶(29)。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30),齐之以月题(31),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32)。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
伯乐之罪也。
夫
赫胥氏(33)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34)。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35)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36)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作品注释
(1)龁(hé):咬嚼。
(2)翘(qiáo):扬起。陆:通作踛(lù),跳跃。
(3)义(é):通“峨”,“义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
(4)
伯乐:姓孙名阳,伯乐为字,
秦穆公时人,相传善于识马、驯马。
(5)烧之:指烧红铁器灼炙马毛。
(6)剔之:指剪剔马毛。
(7)刻之:指凿削马蹄甲。
(8)雒(luò)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
(9)连:系缀,连结。羁(jī):马络头。 馽(zhì):绊马脚的绳索。
(10)皂(zào):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
马床。
(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2)驰:马快速奔跑;下句“骤”字同此义。“驰之”、“骤之”,意指打马狂奔,要求马儿速疾奔跑。
(13)整:整齐划一;下句“齐”字同此义。“整之”、“
齐之”,意指使马儿步伐、速度保持一致。
(14)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15)筴:“策”字的异体。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策”。
(16)埴(zhí):粘土。
(17)称:称举,赞扬。
(18)常性:一定的规律。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20)天放:放任自然。 成玄英 疏:“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21)填填:稳重貌。
(22)颠颠:专注貌。成玄英 疏:“填填,满足之心。颠颠,高直之貌……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处无为; 自不外求,颠颠而游於虚淡”。
(23)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为素朴: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24)
蹩躠:《辞源》注为bié sǎ,《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bié xuè。尽心用力貌。
(25)踶跂:读音dì qí,用尽心力,勉力行之的样子。
(26)澶漫: chán màn,宽长貌;广远貌。
(27)牺尊:牺是古代宗庙
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称为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
(28)相靡:相继分散;递相消失。
(30)衡扼:衡、轭是同义词,是驾在牲口脖子上、并与辕相连的部件。
(31)月题:马额上的佩饰,其形似月。
(32)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束缚马的器具。
(33)
赫胥氏:中国古代传说中
的部落首领,后人
追尊他为帝王。
(34)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哺:口中所含的食物;熙:游戏;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35)县跂:悬挂于高处而令人仰慕。
(36)踶跂:见注释(25)。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
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
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
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
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作品鉴赏
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
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在
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揭露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