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头峪村
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下辖村
庄头峪村隶属于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位于城东北18公里处,京承公路穿村而过。全村502户,1460人。村域总面积2.1万亩,其中粮田面积2205亩,果树面积1800亩,山场面积6800亩。在全村838名劳动力中,从事一产、二产、三产的人数分别为465人、307人、83人。该村2007年经济总收入4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86元。三次产业的收入分别为879万元、2792万元、622万元。
村庄发展
在北京,密云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郊县,而庄头峪村又是密云县的一个边远山区村。除此之外,这里还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位于有名的密云水库范围内。对庄头峪村而言,除了一条穿境而过的京承公路外,历史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但是,凭借着一个又一个先人一步的“招数”,庄头峪人通过“三部曲”,现已成长为一个令人羡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一部曲”:兴产业
2001年,北京市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政策后,庄头峪人敏锐地觉察到,北京市农业发展主导思想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转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庄头峪人从此开始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业史。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行动起来的正是当时的村干部。他们意识到,村民生产、生活水平要提高,发展是硬道理,而要发展就必须培植主导产业。
庄头峪村有种梨树的优势和传统,突破口正是从种植梨树开始的。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反复论证,确立了以高、精品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思路。就这样,当别的村还在为该不该“弃粮”争论不休的时候,庄头峪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雄心壮志已经付诸实施。2001年,由一家研究所培育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红香酥梨新品种落户庄头峪村。
2004年,1200亩梨园全部挂果,真正成了庄头峪人的钱袋子,果农们形象地称梨园为“果树银行”。为扩大影响,庄头峪人一不做,二不休,不仅成功举办了密云县第二届金秋采摘节,而且为本村的红香酥梨产品注册了商标。
2005年,庄头峪村的果品总产量为20万公斤,2006年产量达到30万公斤。虽然产量迅速增加,但产品仍然供不应求。“每年9月底10月初,果子成熟时,还未下树就被人抢摘一空。”庄头峪村村委会赵永前主任自豪地说。
“二部曲”:兴合作
就在庄头峪人“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的时候,粗放经营和管理中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果树管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在发展和管理上开始出现困难。尤其是在生产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农药喷洒、剪枝、施肥等方面,分散经营导致的低技术、低效率,严重制约着果业继续向前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果农在生产环节上各自为战,销售环节互相压价,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不仅使村民利益蒙受了损失,而且给庄头峪村的果业形象蒙上了阴影。
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庄头峪人再次选择了改革,谋划成立果农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
2004年8月,以”民管、民办、民受益“为原则,采取农户自愿入社的方式组建的庄头峪村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作社制定的章程,包括管理机构、社员权利、合作社职能、合作社财务管理等七章三十一个条款。
“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总结经验。”这是村主任赵永前对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在庄头峪村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比较完善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庄头峪村果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产问题,还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来自密云县农委的钱长春评价:“合作社成立后,果农不再是一盘散沙,增强了凝聚力,降低了采购农资的成本,果品销售也能卖出个好价钱。一头降低成本,一头增加收益,果农怎能不乐意?”目前,发展果业种植的家庭入社率达到100%。
作为对果农合作社的一个完善和有益补充,庄头峪村还于2006年5月成立了村林果生产农机服务队,再次在密云县创造了一个“第一”。农机服务队以“方便社员、诚信服务、互利双赢、开拓创新”为宗旨,为村有机食品园区提供林果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服务。记者了解到,服务队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的服务包括了剪枝、树下旋耕、除草、植保打药、施肥、残枝粉碎堆肥、果品运输、有机肥供应等多项内容。目前,服务队服务规模已达3000亩。
“三部曲”:兴教育
众所周知,发展高、精品果业收益高,技术含量也高。对于庄头峪人来说,无论是种植红香酥梨,还是发展杏观光采摘园,这些“娇贵“的高新农业,过去那些“能扛锄头会刨地”的农民远不能胜任。
在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农民懂得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当会经营、懂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民。形势在不断变化,呼吁一个传播科技知识的成人学校平台出现。于是,庄头峪村成人学校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村成人学校针对村主导产业以及发展思路,聘请北京市果树中心、中科院有关专家为村民授课,累计开展了8期培训,培训600多人次,内容涉及果树栽培、管理、种植以及电脑知识等。经过统一考试,现在已有193人获得了果树技工资格证书。
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庄头峪村成人学校发展到果树中专班的过程正好应验了这句话。去年4月,北京市的一位重要领导到庄头峪村调研农村工作,在考察了村里的成人学校后,他提议将该村的成人学校升级为北京市首个果树中专班,对果农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层次。很快,在密云县教委、农委、文委、体育局以及镇政府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北京市首个果树中专班于当年8月在庄头峪村开班。
农民免费足不出村接受学历教育,这在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在庄头峪村变成了现实。村民刘凤林是首批87名果农学员中的一位。她家有一个20亩的果园,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通过报名参加果树中专班,向教授、专家系统学习有机管理的理论知识,提高了管理水平,并成功运用到实际管理中,2007年与2006年相比,她家的果品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果树中专班第一学期的5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在剩余的两个学年里,他们还将一只脚进果园,一只脚进校园,“充电”拿文凭、务农致富两不误,快快乐乐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村庄概况
庄头峪村属穆家峪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辖庄头峪、万岭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5.88平方公里,明代成村。村域地处101国道两侧,交通十分便利。现有村民502户,1300口人。因村坐落在潮河东岸一山弯处,不近村边不见村,故名撞头峪,后依谐音称庄头峪。
庄头峪村在2006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投入大量资金,完成村庄供水管29775米,新打机井3眼,并全部安装水质净化装置;完成村庄污水管线17994米,污水处理设施6套,彻底解决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为解决雨、雪天村民出行难问题,对全村9条主街、18条次要街道总计57350平方米进行了统一道路硬化。
文化教育
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
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庄头峪村东沟内,四竿顶山下,建于1987年7月。碑的正面由江卓同志题“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背面为碑文,主要记述的是我义勇队和公安队,为掩护承兴密县委、县政府机关突围,与日伪军英勇战斗,5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1943年,密云县潮河以东地区为我冀东承兴密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承兴密联合县委员会,由县公安队、义勇队负责保卫工作。当时敌人向我冀东地区进行大扫荡,12月17日县委接到情报得知敌人在周围据点增兵。为此,县委决定将联合委员会转移到靠近四竿顶山的下庄头峪村。可是由于汉奸的出卖,18日夜敌人就从南、北两侧向下庄头峪及四竿顶山包围过来。
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县长江卓等领导经过研究果断决定向西突围,过潮河进入丰滦密地区。以义勇队突前,公安队断后掩护机关干部向西北转移。就在行至沟口时遭遇了敌人的阻击。此时,各突围路线均被敌人堵住,县领导当即决定占领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待天黑后再分别突围。次日9时,我义勇队和公安队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公安队长张瑞身受四处重伤仍然和仅剩的一名通讯员与敌人进行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义勇队20多名战士先后阵亡,剩下的20余名战士仍然顽强地和敌人战斗着。就在伪军挡住县委、县政府去路的时候,支部书记李毅明大胆机智地喊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日伪军深知我军的厉害,同时也不愿意为日本人卖命便闪开了道路,李毅明带队乘机渡过潮河。几经周折终于摆脱了敌人,化险为夷。在这次战斗中,县领导和机关干部除少数被捕和牺牲外,大部分安然脱险,担任保卫任务的公安队和义勇队共58名战士壮烈牺牲,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四竿顶东山坡。
2006年4月,县委、县政府将此地命名为“密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中小学生都到此地开展教育活动。
资源经济
千亩红香酥梨享誉京津
北京的秋天气候干燥,人最容易上火,这时候吃梨是最好不过的了。庄头峪村千亩红香酥梨园,是我县最大的红香酥梨种植和采摘基地。酥梨园坐落在燕山脚下,101国道边,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目前,园区主要道路已经全部硬化,并建有接待场所、停车场、观光休息亭、门楼、牌示、垂钓池等设施。
红香酥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鲜甜可口、香脆多汁,富含维生素。梨子生长周期很短,9月份成熟即可采摘,到了10月中旬梨子就全部下树了,虽然成熟得快,但这种梨耐贮藏。2005年,庄头峪的红香酥梨获得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认证书。优良的果品引来了无数的游客,今年截至目前销售梨300万斤,接待北京、天津的游客2万人次。
目前,庄头峪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的传统农业,一心一意发展红香酥梨有机果品业,每家每户都能分到20多棵果树。村书记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过去传统农业种小麦、玉米等,一亩地可获1500元,而现在种植红香酥梨,一亩地可挣到1000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农民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参考资料
庄头峪村.密云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7 09:15
目录
概述
村庄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