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南京博物院藏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出土之文物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流传历史
1980年4月至5月期间,南京博物院对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这座古代即被盗的古墓内堆满了碎砖、杂土和陶瓦片,这些杂土被清理出来后,就堆在考古工地四周。
1981年2月24日,扬州市邗江县甘泉公社甘泉砖瓦厂工人陶秀华,在该厂轮窑附近,捡到一枚金印,并将此物上交。经南京博物院鉴定,此印是用高纯度黄金制造而成,同时大墓里还发现了一件雁足铜灯,底盘周缘铸有“山阳邸铜雁足长镫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铭文。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于建武十七年被封为山阳王,汉明帝永平元年又被徙封为广陵王,雁足灯和金印上的文字表明,刘荆是甘泉二号汉墓墓主确凿无疑。因此,这枚“广陵王玺”金印正是广陵王刘荆的配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
文物特征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为纯金铸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钮通高2.1厘米,龟伸首直立,龟身上錾着六角形的龟背纹和圈形的鱼子纹,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印玺纵横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钮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文物鉴赏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作为汉代诸侯王金印的标准器,其印文在章法和气韵上多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线条浑厚而不板滞,即使是很细的线条,也不轻飘,不失其浑厚。这种风格可以说是汉印的主流。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其印文严谨工稳,端庄自然;章法端庄和谐,笔画匀称,方中带圆。由于它严谨与端庄,因而使人产生一种典重的感觉。该印不仅印台上龟钮凿刻生动精致;白文篆书“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走刀流畅和谐、结体坚挺饱满且端庄凝重,无疑是汉代官印中的精品典范之作。
出土环境
1980年江苏扬州甘泉山2号墓进行考古发掘,甘泉山二号墓规模很大,封土堆直径达60米,高13米,全为夯筑而成,宏大的砖砌墓室位于此封土堆的中央。这座墓早年间曾被偷盗过,等考古队抢救时其墓室已经坍塌,墓内不少文物有幸保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考古队共抢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及玉器等精美文物,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件金印。
文物价值
根据甘泉山2号墓同时出土的器具组合、器物铭文和《后汉书》等史料文献综合判断,金印的主人很可能是东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荆,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东汉诸侯王的玺印。其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印证了文献中的记载,对于人们了解东汉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材料。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的出土,还破解了两百多年前在日本福冈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真伪悬案。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明确表示汉帝国对列岛政权的正式册封。而刘荆永平元年(公元58年)改封广陵王,与“汉委奴国王”金印颁赐前后只相差一年。研究者将两枚金印对比,其在印面尺寸、雕刻技法和字体上如出一辙,所以有学者推测两印出自洛阳官营作坊同一工匠之手。两枚小小的金印不仅反映出汉帝国的强盛与博大,更实证了华夏王朝与日本列岛的早期交往。
重要展览
2005年,南京博物院藏国宝级文物“广陵王玺”龟钮印在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开馆展览中展出。
2014年,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等机构在首都博物馆主办的“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
2016年12月27日,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参加“丝路之魂:敦煌石窟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09:49
目录
概述
流传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