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运潭
唐朝时长安城漕运港口
广运潭位于西安市灞河中下游,是盛唐时期长安城漕运主要的港口之一,潼关以外南北货物、粮食皆由黄河运抵渭水,再经渭水转运至长安城外广运潭卸船。
历史沿革
广运潭,位于史称“灞上”的浐灞之滨,是我国古代长安城漕运主要港口之一。“灞上烟柳长堤,关中风情广运”描写的就是千年前的浐灞盛景。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敕命时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以西汉、隋所修漕渠为基础,开漕河自西苑引渭水,由隋朝所开的富民渠古道直达华阴,“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潼关)西永丰仓下与渭水合。”“于长安城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引浐水至苑东望春楼下为潭,以聚江、淮运船。”一年后筑成与望春宫交相辉映的皇家御苑。建成之时,唐玄宗亲临广运潭的望春楼,检阅漕运船队,长安百姓闻讯纷纷拥来,进行商品交易,观者人山人海。为纪念这次活动,唐玄宗将望春楼下之水潭命名为“广运潭”。
现代建设
千年辉煌过后,曾经繁盛一时的水陆码头,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河流污染、过度挖沙,垃圾围城,生态破坏极其严重,地质灾害隐患重重。
2005年元月,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开工,广运潭生态景区规划面积约11.67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整个项目建成后,区内河道纵横,水面蜿蜒曲折,将形成万亩水域和万亩绿地。两年多来,浐灞生态区已经先后投入近20亿元的巨资,进行基础建设。广运潭一期工程现已全面竣工,二期工程正在收尾,已新增水面6500亩、绿地3500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罕有的城市中央公园。
建设成效
随着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开工,通过恢复城市生态、在建设中高度注重生态影响,因地制宜,将非法采沙形成的沙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做洲,引灞河之水济之,形成了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同时启动了“碧水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桃花潭生态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因地制宜的解决了三大生态灾害,恢复了广运潭“灞上烟柳长堤”的胜景画境。
如今的广运潭,昔日“大水大绿”的景象已初步展现,在长约6公里,宽约2.3公里的区域内,由南至北分为灞河烟柳景观带、动态游览景观区、生态湿地旅游区、旅游度假景观区,形成了“一带托三区”的布局,成为一个有机的景观整体。广运潭由生态破坏到生态治理的巨变,无疑具有更多更典型的时代意义。
地理位置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浐灞生态区
参考资料
浐川胜境长乐坡.西安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9 12: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现代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