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办高校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Minzu University),简称广西民大(GXMZ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是一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拥有“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汉语人才培训中心”、入选“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被《环球人文地理》评为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广西民族大学肇始于1952年3月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0年,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2年,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
三易校名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改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1960年,学校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979人,教职工人数增至300人。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
198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93年,学校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
1998年10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1年,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培养基地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
2003年,广西民族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
2005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2006年,学校获得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和伦理学、美学、图书馆学等二级学科点共27个硕士学位点。同年,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学校民族学学科获得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8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8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0年初,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021年11月,新增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5月13日,广西首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2023年5月18日,广西民族大学民歌学院举行揭牌成立仪式。
2023年9月19日,广西民族大学中泰(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会议室举行。
2024年1月12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研习基地正式启用。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已是“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并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现建制22个本科教学学院,8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学科,其中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有专任教师154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4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6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0多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百余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开放开发大局,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182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分别设立孔子学院,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3个国家或地区的2.4万余名留学生,派出近1.9万名学生赴外留学。先后授予柬埔寨前首相洪森、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名誉博士学位。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前首相洪森,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泰国诗琳通公主,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前总理波松、时任副总理宋赛·西潘敦(现任总理)等东盟国家政要曾到广西民族大学参观访问。
研究机构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两次被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省部级科研平台47个。
研究成果
2018年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18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13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底,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有纸质文献284.43万册,电子图书472.89万种(本地镜像217万种),电子期刊104万余种(本地镜像),博硕士学位论文1332万余篇。馆舍建筑面积为10.2万平方米,其中思源湖校区馆4.1万平方米、相思湖校区馆2.9万平方米、武鸣校区图文中心3.2万平方米。
以东盟文献信息中心、八桂文献信息中心、相思湖文献信息中心建设等为标志,形成馆藏特色。东盟文献信息中心,建有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越南语文献库,以及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原版图书及数据库;八桂文献信息中心,主要收藏广西地方特色文献和除广西民大师生和校友之外的其他广西籍作者著述以及工作在广西的作者著述,含壮学文献信息库、壮侗语族语言文学数据库、广西作家库、广西世居民族视频库等;相思湖文献信息中心,主要收藏在校师生著述、校友著述及其捐赠文献,包括广西民族大学师生及校友著述与捐赠文献、广西民族大学博硕士论文库、广西民族大学机构知识库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95年创刊,其主打栏目为科学技术史,主要刊登科技史、科技考古、科学哲学、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传播、科技人类学、传统工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学报先后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人大复印资料》4家国家核心文摘所收录;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的《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文摘》(ESPM)和《水资源文摘》(WRA)、美国的《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ZM)5家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所收录;成为《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国家核心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2013、2015、2017年)、全国高校社科名刊(2019年)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2014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专栏获评广西期刊“优秀栏目”。2024年1月,中宣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人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专栏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
《中国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科学技术史研究会、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集刊(年刊),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广西民族大学学校名称为广西民族大学,简称“广西民大”,英文译名为Guangxi Minzu University,英文名称缩写为GXMZU。
广西民族大学徽志使用字母“M”(代表“民”)和“Z”(代表“族”)构成升腾的红、蓝、绿三层火焰,下方有“1952”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三条“Z”形火焰与“1952”结合起来,象征着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推动学校的办学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浅绿的底色,象征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外环上方“广西民族大学”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下方是“广西民族大学”的英文大写。学校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
校旗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学校徽志和学校校名。
精神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广西民族大学校歌为《理想放飞相思湖》,词作者为潘琦,曲作者为傅磬。
团结共进,传承创新。
精益求精。
勤学躬行。
校区情况
相思湖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武鸣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武鸣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发展大道1号。
思源湖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思源湖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西路158号。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相思湖
相思湖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为广西民族大学校内人工湖,湖边有相思桥、揽月亭、连心桥等仿古建筑。相思湖最初是西乡塘邕江边的水库,位于广西民族大学内的只是相思湖水库的一部分。当时水库两边长有两排高大的相思树,但都被1958年的大水冲掉了,水库也遭到了破坏。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政部部长的谢觉哉前来南宁视察,并到学校看望师生,正好碰到学校师生正在修建水库,谢觉哉部长为师生“读书劳动为人民”的精神所感动,当场赋诗一首:
“一轮红日飞腾日,千载阴云消逝时。红水永清鱼信远,瑶山奇险我心夷。垦田植树地为动,善舞能歌月亦迟。学习好兼劳动好,还从湖畔觅相思。”
并把当时那个水库命名为相思湖水库,后来广西民族大学师生也把该校校内的湖命名为相思湖。
大礼堂
由建筑学家梁思成亲手设计的大礼堂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而不显庸俗华贵,看似古朴却不失磅礴气势。礼堂前,八根大红柱巍然挺立,将整座礼堂稳稳当当地撑起,喜迎八方来客。以青色琉璃瓦覆盖楼顶,显得整座楼阁看起来轻盈洒脱,富有灵气,更彰显了古骆越建筑风格的特色和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高超本领。不仅如此,礼堂的外观装饰也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大礼堂顶梁及楼檐上雕画有广西少数民族共同认可的图腾——鸟、龙和狮子,而礼堂顶楼楼檐和偏厦雕塑着56只和平鸽,代表了中国56个民族亲密团结。阁楼上的四角楼檐檐角微微翘起,形似峙山欲飞。木雕的蛟龙昂首向前,龙头均雕有像甲骨文‘雷云’字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酷似广西壮族民族服饰上的扣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又显出一种古朴雅典的气质。
公主楼
官方称谓为非通用语种基地楼,简称基地楼,泰国诗琳通公主于2006年4月8日为该楼“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揭牌,故又被称为“公主楼”。与大礼堂的民族特色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现代气息相比,它的特别就在于它充满了异国风情。全泰国风情建筑,拥有独特的塔尖,是泰国佛教宗教信仰的表现。
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侗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廊桥建筑的珍品,建筑技巧神奇,极富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大学聚集八方学子,以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建校60年之际按学校规划和校友的意愿,在相思湖上修建了长40米,宽5.6米的风雨桥。该风雨桥由3座塔亭和12间桥廊构成。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