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汉墓群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武汉墓群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城南40千米处。山阴是古代战争重地,汉朝军队与匈奴屡战于此。整个墓群为当时汉代戍边将士的陵园。
历史沿革
辽金时期,广武城建设,即旧广武。
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雁门关北二十里,曾设广武营,亦称广武陉、广武站,今称新广武。
1987年和2001年,广武汉墓群两次被盗,盗出的东西有陶器、陶上釉等物。
遗址特点
广武汉墓群东临桑干河,西靠旧广武辽代古城,是全国最大的汉墓群。广武汉墓群墓区南北3.5千米、东西1.5千米,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共存封土堆二百八十八个,连绵起伏,面积辽阔。封土堆分大、中、小三种。墓堆越大,死者的官位越高。
广武城有两座,一座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一座建于辽金。新旧广武城毗连甚近。新广武城北有墓冢二百八十四座,旧广武亦有墓冢九座,两处之间以一土沟为界。墓冢皆以黄褐土为封土堆,高者20米,低的也有8米。部分墓冢曾被洪水冲破,墓室多为砖结构之汉墓,时代当属东汉。
文物遗存
墓室
M1墓室
M1墓早年遭破坏,墓顶已经塌陷,室内塞满淤泥,人骨架凌乱不堪个体难辨,随葬品也失去原来的位置,残破不全。墓为南北向砖室墓,墓道向北,由墓道、前室、东后室、西后室、西耳室及假耳室六部分组成。墓东西宽6.28米,南北长6.06米。墓室用长方形青灰砖砌筑,砖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4厘米。墓道:由于部分墓道压在水泥地板下,长4.1米,宽0.8米。前室:平面呈方形,顶部已经塌陷,室壁向外略有弧度,东西长3.04米,南北宽2.86米。西壁有一耳室和一假耳室,铺地砖以人字形排列平铺。室内发现散乱骨架及头骨3个,其中有一为小孩头骨。西耳室:平面呈方形,在距墓底高约0.6米处,起券成拱。高2.52米,宽1.72米,进深3.28米。假耳室:顶部用两层立砖叠砌。在距墓底约0.8米处,起券成拱。高0.18米,宽0.9米,进深0.22米。门口铺地砖上发现头骨及下颌骨各一。西后室:平面呈方形,室内用错缝平砌法结为券顶,高1.4米,宽1米,进深1.68米。室内发现小孩头骨一个。东后室:平面呈方形,形制同西耳室,由于清理前曾遭扰动,室壁残高0.4~2.26米,宽1.52米,进深3.2米。
M2墓室
M2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墓道向北。由墓道、前室,后室及假耳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南北通长(不包括墓道)6.46米,东西宽2.9米。墓室均用长方形青灰砖砌筑,砖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4厘米。墓道:由于墓道压于水泥地面下,故未作清理,长度不详。前室: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8米。西壁有一假耳室,采用长方形砖错缝叠砌和二立一卧的方法砌成。墓室西南角有一砖铺的长1.01米,宽0.74米,高0.04米的砖台,其东部有一圈约0.8米的火烧痕迹。墓室底人字形平铺地砖一层。室内出土散乱人骨及头盖骨残片。假耳室:由于西壁破坏较为严重,假耳室仅存下部。残高0.2~0.32米,宽0.9米。后室:平面呈方形,前室南壁有一门通过一过道与后室相连,过道中有两级砖砌台阶,墓门采用三层立砖叠砌而成。地面铺地砖亦为人字形,室内发现碎小骨片及贝壳残片一枚。长2.4米,宽1.58米,残高1.14·1.38米。过道长1.06米,宽0.92米,高1.5米。
随葬器物
M1和M2随葬器物有铜镜、陶井、陶灶、陶壶、陶盘、陶案、陶舟、陶魁、陶樽、陶勺、陶罐、陶盒(榼)等。
历史文化
当地百姓对广武汉墓群还有个传说,宋朝时杨六郎镇守雁门关,为显示兵精粮足而将封土堆打扮成粮仓模样,让辽人不敢起进犯之心,后人就将这些封土堆统称为“谎粮堆”。
研究价值
广武汉墓群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墓群,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广武汉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广武汉墓群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城南40千米处。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藏高速——宣大高速——二广高速——广武汉墓群
上海市——京沪高速——青银高速——京昆高速——广武汉墓群
郑州市——二广高速——雁门关隧道——广武汉墓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5: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