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广播因其具有的跨越国界等特点使它在二战时期成为交战各国进行心理战的重要武器。广播心理战的对象主要是除我方以外的其他方的军民。因此,当时各国进行心理战的电台常常是对外广播电台。
特点介绍
(1)为了配合广播心理战,许多国家对对外广播进行了集中统一的管理。
如法西斯的德国,1933年成立了国家宣传部,1939年对对外广播实行了集中领导。另外还成立了德国广播协会,下设外国部,主管短波电台。1941年成立了欧洲广播联盟,该联盟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在欧洲各国相继成立。其目的是领导轴心国和德占区的广播,同时控制中立国的宣传,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法西斯政府对广播的领导是通过“广播协会”进行的,这个组织中有邮政省、
内务省、文部省及军方代表。该组织规定稿件必须送审,对职员也严加审查。
二战前夕,英国对发展对外广播没什么长远考虑,及至战争迫在眉睫,才匆忙开办了对德广播。英法对德宣战后,BBC立即转入战时体制,加强了对欧洲广播。战争期间,英国的对外广播由BBC负责,而对敌国和敌占国的广播则由宣传局管辖,宣传局与情报部门密切配合,将对敌广播与情报工作结合进行。
1942年6月参战前夕,美国成立了战时新闻局,将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对外广播纳入政府统一管制。
(2)设立多种性质的广播电台进行心理战。
这个时期进行心理战的广播电台主要有白色电台、灰色电台和黑色电台三种。
白色电台是由各国政府出面创办的公开电台,公开进行对外宣传和广播心理战。如1942年2月开播的“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为适应二战需要而创办的。战时,它的广播对象以敌国和被占领区为主。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在柏林设立了十几个大功率的广播电台,每天24小时分别从柏林向全世界广播。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将世界划分成6个广播战区,根据各国人民不同的政治态度和心理特点,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全天候”的广播战。
灰色电台表面与政府无关,暗地里却由政府提供经费援助和支持。它们有时公开,有时秘密。
黑色电台又称秘密广播电台,通常不标示他们的位置和身份,有的甚至伪装成是在“敌对国家”中的广播,在心理战中效果显著。德国首先设立许多秘密电台,针对欧洲国家实行广播,以期软化他们的民心士气和对德国的敌意。稍后苏联、英、法、美、意大利和日本纷纷仿效。
秘密电台存在的时间不一,有的非常短暂,有的达数年之久。有的广播对象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的则只是一般的大众。他们常使用和目标区国内广播相近的频率,一方面可以避免干扰,一方面听众有较多的发现和收听秘密电台的机会。秘密电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台址相对固定的秘密电台,一种是设在战争前线的流动电台。流动的秘密电台往往配合战争的进程,相机对敌对方进行心理战。
德国秘密电台中,影响最大的是“哈哈爵士”广播的新闻和解说节目。“哈哈爵士”每天通过设在柏林市郊的短波发射台向全世界播送15分钟的英语新闻,时间不固定。他故意将短波频率安排在非常靠近BBC短波频率的地方,以误导听众,让人以为这是BBC的广播。他用一口流利而纯正的英语与听众进行亲切的交谈。在英国,竟有1800万台收音机收听他的广播,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竟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英国创办的秘密电台“古斯塔夫—齐格弗利徳广播电台”,伪装成德国国防军的电台,节目由一名副官主持,然后请他的上司讲话,这位上司用粗鲁语言谩骂军方领导,指责他们外行、无能,还将批评的矛头指向纳粹头子希姆莱、戈培尔等人。这座电台以假充真,在德国影响极大。
(3)广播心理战总的目标是配合战争的进行,瓦解敌方,巩固己方,但它的具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是在敌对方制造混乱。
“新BBC广播电台”是德国设立的对英国广播的秘密电台,许多英国人误以为是英国电台。1944年8月14日该台对英国人广播说:“德国向
伯明翰、
曼彻斯特、
格拉斯哥空投了大批穿着英国军装的空降兵。”英国人听到这则消息后都很紧张,德军空袭后到这些地方清理空袭现场的英国士兵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怀疑。
“卡列士兵电台”是英国建立的一座秘密电台。在战争后期,该电台得到了情报部门提供的一份德军官兵死亡名单,他们便根据名单中的地址给死者家属写信,称死者将自己仅有的财产留给了家人。死者家属认为什么也没收到,电台便播送大量材料说,后方官吏侵吞阵亡官兵钱财,给德国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英国另一座秘密电台“大西洋德语短波广播”常在新闻节目中,将真新闻和假新闻混在一起播出,目的也是在德国制造混乱,散布恐慌情绪。例如在1943年10月的一次广播中,它将两条真消息和两条假消息混杂在一起播报。其中一条假消息是:法兰克福市各医院住进了650名市民,因为他们喝了有毒的自来水。消息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普遍的恐慌。
盟军设立的“德国之音”秘密电台设在英国本土,聘请了从纳粹铁蹄下出逃的原柏林大学几位教授、德语学家和演员担任播音员。他们的口音是地道的德意志风味,不时吹捧希特勒,大多数德国人对它深信不疑。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国内市场供应出现疲软,“德国之音”为制造市场混乱,就以柏林地方官赫伯特?冯?狄森特太太为模特,一会儿广播她抢购衣料,一会儿说她紧张地囤积食品,并解释说她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狄森特曾告诉妻子,国内市场将出现物资供应紧张。节目播出后,人心大乱,柏林市场果真出现了抢购风潮并迅速波及全国,狄森特也糊里糊涂地以“泄密罪”被撤职查办。
1943年8月15日至18日,德军大批西线部队向东线集结,其间必须经过一个名为马格登堡的小镇。为了制造混乱、阻滞德军集结,“德国之音”精心设计了“紧急通告”:“为了德意志居民的安全,元首已拨出专列等候在马格登堡车站。登上这列车,你将会被载往一个难以听到隆隆飞机声的理想所在。在马格登堡,元首已为你备足了免费的食品、衣物、饮料和巧克力。居民们,放心地向着马格登堡进发,祝你平安。”许多人放下了原本携带的衣物食品,徒手向着马格登堡涌去。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衣物食品和列车,居民们将这里挤得一塌糊涂,不少人挤死挤伤,德军也无法按时集结。
二是瓦解敌对方军民士气和斗志。
当穷凶极恶的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矛头指向巴黎时,德国许多黑色电台就展开了瓦解法国军民士气和斗志的心理战。德国黑色电台“人道报电台”就号召改组法国政府,欢迎叛徒贝当上台,并将一些主张抵抗德国侵略的爱国人士诬陷为“叛徒”。当德军打到巴黎城下时,德国秘密电台又指责这些爱国人士对巴黎市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一味冒险,并号召巴黎人展开巷战,推翻“为英国效力”的法国政府。
德国哈哈爵士通过种种技巧使英国听众产生不安、茫然、恐惧的心理。有一次,他在描述完英格兰的明媚风光和淳朴民情之后,突然长叹道:“可惜的是,这里的男人们都去欧洲大陆打仗了,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里艰难度日。”为了激发英国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他不断攻击粮食价格上涨,军需人员从中牟取暴利等各种弊端。由于他引用的资料具有极大的可信度,许多英国民众因此对政府不满,英国政府大为苦恼。
在盟军攻占北非的战役中,盟军在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上装了一部无线电报话机,并将波长调整得和维希政权控制的
拉巴特的摩洛哥广播电台一样。进攻发起时,这部发报机在近海广播,摩洛哥人误以为是当地广播电台的广播。当他们听到罗斯福总统的声音和马赛曲的歌声时,以为盟军已经登陆,控制了电台,政局已经逆转,心理防线一下崩溃,防卫力量大大减弱。
三是离间敌人和盟友间的关系。
利用敌对方不同受众之间的特定心理,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和角度,达到分化瓦解敌人的目的。 德国在苏联与波兰之间,英国与法国之间,英国与美国之间不断使用这种离间手段,多次得逞。
波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入侵、苏军进驻,民族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拒外意识,对于任何插手波兰命运的宣传都持否定态度,同时对苏联充满了不信任。1943年4月,德国情报人员仔细研究波苏关系后认为有机可乘。德国电台以中立者的姿态反复报道这条新闻:
卡廷附近发现了一处万人冢,埋葬有数千具被俄国人屠杀的波兰军官的尸体。德国电台只是进行报道,并不多加评论。新闻播出后,引起波兰人对苏联的强烈不满,1943年4月26日宣布苏波断交。这一事件在盟国中引起很大震动,德国达到了分裂盟国的目的。以中立者的姿态报道,排除了波兰人的逆反心理;报告消息而不多加评论,既满足了要求证实肯定的心理需要,又侧面避开自身被怀疑的可能。
1939年9月3日,英法迫不得已对德宣战。为了分化瓦解英法的联合反抗,德国广播电台根据希特勒的旨意一再宣称,战争的根源在于英国给予波兰空头支票,德国与法国并无争执。法国不能被英国拖入战争,英国人是不会在乎法国士兵的性命的。德国的宣传极大地损害了法国士兵的士气。英国海军强大,四面环海,不易受攻击。法国国力本来就弱于英、德,而且与德国接壤,大战爆发便首当其冲。因此,法国人与英国人有着不同的心理,他们仍然希望和平。德国的宣传称德法无争执、战争根源在英国、英国人不会爱惜法国士兵生命,都加深了法国人对和平的希望和对盟国的失望心理。
原因
(1)广播的传播特点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报纸相比,它具有时效性强、收听方便、万水千山瞬间即至、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跨越国界传播、感染力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正是这一传播优势使广播成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进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
广播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消息来源,许多重大事件,人们都是最先从广播中得到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的相互广播公司最先报道这一新闻,许多美国人是从相互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随后,BBC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从BBC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他听后马上从位子上跳起来,打电话指示外交部立刻办理对日宣战的立法手续。据记载,日本驻柏林大使大岛从BBC里得知这一消息时,日本官方的正式消息还没有传来。法国前总理蓬皮杜二战时是一名法军中尉,在溃退中他捡到了一架收音机,他就是从这台收音机中听到了流亡伦敦的戴高乐的广播,之后,他参加了自由法国抵抗运动。
在现代化的总体战中,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攻城掠地,还在于攻心夺气。攻心夺气就是对敌方进行分化瓦解、心理威慑。而进行分化瓦解、心理威慑的重要手段就是新闻传媒。在当时诸多的新闻传媒中,广播是最为强势的媒体,也是最好的进行心理战的媒体。因为广播具有极强的跨越时空的优势,无线电波能够轻而易举地跨越枪林弹雨的百里战场。此时,由于电视刚刚兴起,在技术上远没有成熟,加上战争的爆发,使电视技术的发展倍受影响。报纸在战前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在战争中,又因先天条件不足和战乱的影响,也江河日下。只有广播在战争的硝烟和炮火中蒸蒸日上,成为最强势的媒体。
(2)广播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广播诞生初期,报纸不仅感受不到广播对自己的威胁、相反觉得广播有助于扩大报纸的销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广播的挑战。于是报纸开始对广播进行压制,在美国曾一度有许多报纸联合起来,对广播进行新闻封锁。但是这种压制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促使广播开始走向成熟。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报纸开始走向衰落,销售量、广告收入不断减少。但是,广播却开始繁荣。到二战爆发前夕,广播成为一种普及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1930年至1938年间,美国收音机的数量增加了100%以上,拥有收音机的家庭多于拥有电话的家庭。[6] 在英国法国,收音机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法西斯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收听率,通过给予收音机生产商补贴的方式生产了大量的廉价收音机,以供其宣传之用。结果,战争爆发时70%的德国家庭都有了收音机,纳粹德国收音机的普及率位居世界第一。
在美国,广播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三:广播收听方便易携带,对于四处流浪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来说,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媒介;无数在经济危机中濒临破产的家庭将它视作过去许多户外娱乐活动的替代品;广播中播出的许多节目,给予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以极大的心理安慰。就这样,直到二战爆发,广播成为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人们对广播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认为广播里播出的一切都是真的。这一点可以从美国1938年万圣节前夜发生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中可以得到说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广播盲目崇拜的心理,是广播在心理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