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楼,位于前门外大街大栅栏街39号,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
戏园之一,曾为清末
绥远将军贻谷宅之一。
“广德楼”声明显赫的方面还不止于
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是当时
戏曲祖师爷、名人们施展才艺、迅速走红的宝地。
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
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是当时京城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
娱乐场馆。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
曲艺的“北京曲艺厅”。
重张开业的“广德楼”是一座青砖金瓦、雕梁面栋、垂花门帘、古色古香的具有全新理念的现代化演出场馆,是京城专门演出曲艺的场所,它将会成为又一座展示京城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宝地。
新中国建立后,因这个戏园子毁于火灾,北京市政府准备重修。其时,著名曲艺演员
魏喜奎、曹宝禄等,发展拆唱八角鼓的形式,以单弦牌子曲为基调,创成北京曲剧,为群众喜闻乐见。人民艺术家老舍特为这个新剧种编写了歌颂新婚姻法的《柳树井》,上演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周总理和彭真市长都同意老舍先生的说法:“这是用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来演的戏,填补了北京地方戏的空白。”彭真市长觉得,应该给这个新剧种以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利其发展。但因曲剧刚刚问世,不宜在大型剧场演出,便决定在广德楼旧址上,修建一家仅容400名观众的小型戏院,定名为“前门小剧场”。
魏喜奎等北京曲剧创演人员欣喜若狂,大家纷纷到工地充当泥瓦小工。1954年,“前门小剧场”建成了。1957年4月,周总理访问非洲10国刚刚回到
北京,得知魏喜奎她们排出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正在公演,便自己买票前去观看,看后还到后台与演员们座谈。他说:“我非常喜欢这出戏,倒并不因为它是我从小就爱看的家乡戏,而是因为它平反冤狱,可没有歌颂一个清官,借助的是两宫斗争,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不落俗套!”并指出剧中官员穿戴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帽子上的翎子不能直接插上,得有个翎筒子,才显得挺拔,不趴在脑后;穿纱补服时,得穿衬袍,不能露出两条腿来,还就剧中的礼节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周总理建议:这个戏改好后应该拍成电影。
自此魏喜奎、北京曲剧和这家前门小剧场蜚声中外。后来《
杨乃武与小白菜》以及接续排演的
《啼笑因缘》越演越红火,仅容400名观众的小剧场不能满足要求,
彭真市长把可容千人的西单剧场拨给北京曲剧团使用,这里便成为曲艺的专门演出场地。“文革”后,改称北京曲艺厅,请
老舍先生夫人、名画家胡絜青老人题写匾额悬挂。
最近,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老戏院先后面临拆除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决定拨巨款重修广德楼。8月25日上午举行奠基仪式,众多戏曲工作者,爱好者闻讯无不欢欣雀跃。大家热切希望新的广德楼能如昔日一样为一般平民观众服务,多上演一些久不见于舞台的优秀传统戏曲和真正为大众喜欢的新编戏.
广德楼致力于为网上
京剧戏迷提供一个健康文明,优雅舒适的娱乐交流场所。
网络为世界各地的戏迷提供了一条交流的纽带,我们将努力为网上戏迷服务,我们尊重网友自己选择活动场所的权利,尊重并感谢同类语音聊天室创建与管理人员的追求与奉献。广德楼力图通过自己的特色活动及服务为网上为戏迷提供一个交友谈戏唱戏的乐园,并期待网友通过各种建议、批评、反馈参与到我们的建设中来。
广德楼是一个以京剧爱好者演唱交流内容为主的语音
聊天室。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戏迷网友之间的自娱自乐。为促进网友交流,增进戏迷之间的往来,我们除了不定期地举行各地票友网上演唱会之外,还致力于网上京剧爱好者之间的攒戏活动,逢重大节庆推出由网友自己在聊天室内合作的大戏,让有一定水准的网友显示才华。
“立足北京民俗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聚世界各民族民俗文化”是广德楼今后发展的新
理念!此次广德楼依托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规划细则的指导思想,配合发展北京民俗文化旅游,实施系列民俗文化演出,不仅满足了国内外观众的观演需求,繁荣了北京文化演出
市场,更重要的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
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和极其长远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广德楼戏园”系列精彩演出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民族与时尚的融合,昔日的那种辉煌场景又将出现在前门大栅栏的闹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