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菜
粤菜体系分支
广州菜又称广府菜(即广州府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取百家之长,烹调技艺多样善变,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狭义上的粤菜指广府菜(即广州府菜),此处广州府顺德南海番禺,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 
历史背景
唐代
广府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历史与广播的路径。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富,自古便是商埠。自明清以后,外贸日盛,生产进步,商业发达。这些不仅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粤菜发展的内在动力。
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中原和江南移民迁入珠三角地区,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形成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养生保健等特点。
广州市番禺区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千年鱼米之乡,在屈九与刘璋合著的《家乡滋味—番禺乡土美食漫谈》中提到,“番禺味”有四“地利”:有山可茶,有水可鱼,有草可牧,有田可谷。对“食”,他们讲究“不时不食,不鲜不食”,而这种“腌尖”(挑剔),又是自古流传。
明代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由于临近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商品性农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相继出现,真正开启了顺德富庶一方的历史。当时的顺德“膏壤沃野弥望”,“讲饮讲食”之风在大良、陈村、龙山等城镇兴起。明末清初,番禺县人屈大均就著有介绍家乡人文地理的《广东新语》,因为他特别喜欢吃鱼,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对吃鱼的讲究,例如:“鲚鱼头,鲤鱼尾,鲢鱼之腹,甘且旨。”
清代
据史料记载,缫丝业于清代迎来大发展,桑基鱼塘成为主流,顺德一跃成为“南国丝都”,人们鉴赏美食、研究厨艺的热情更高,推动了顺德厨师烹饪技法的精益求精。清代人梁介香在《凤城梦游录》中写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顺德美食的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广东饮食文化,顺德也因此被视为“粤菜发源地”之一,顺德菜被奉为“粤菜四系”之一。
自明清以后,外贸日盛,生产进步,商业发达。这些不仅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粤菜发展的内在动力。从食材、食法、食制等呈现出的缤纷,我们可以看到广州饮食的兼容与并包: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清代、在广州出现一批名菜,烹调方法已达多样化、善美化,熔粤菜川菜苏菜鲁菜于一炉的“满汉全筵”(后称“大汉宴席”)在广州风靡一时,标志着广州菜的烹调技艺达到一个高峰。近代,广州菜接受西餐的影响,吸收其中的许多烹调技艺,“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或“中西合璧”,都体现岭南饮食文化得风气之先,中西交融的价值取向,而同时又使自身更具特色。
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以后,广东人蜂拥至上海,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居沪广东人,短时间内就猛增至四五十万;配套的粤菜馆成行成市地开办起来,逐渐征服了上海人以及其他各色移民,尤其是一众的文人;而文人们在至为发达的商业传媒上摇笔弄舌,“食在广州”的名声就这样开始不胫而走。
主要特点
选料
广州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丰富,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
烹调
所谓“火候”,是指烹调时火力的大小及加温时间的长短;油温则是随火候的变化而变化。烹调时根据食料性质与口味的不同,有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四种。炒青菜、炒肉必须用猛火,而熬骨汤却用微火,有的菜肴时用猛火、时用中火或微火,火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正是烹调技艺高的具体体现。广州人注重火候,并不见得就懂得了温度可以使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其中体现的却是“中庸”。“无过而无不及”,以及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的辩证思维。
烹调技艺是菜肴制作的关键,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在唐代,广州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的烹调方法,以后发展为20余种,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炖、焗、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焅、焖、浸、灼、滚、烧、卤、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采取具体不同的方法,如“煎”便有干煎、湿煎、蛋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等7种煎法。广州菜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的菜肴来,使广州菜格外地丰富多彩。
口味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广东人喜爱吃的白切鸡,把鸡浸在开水里浸熟,保持了鸡的原味,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广州第一鸡”。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如此美味的粤菜,背后真正的英雄是一大批技艺超群的名厨大师。北京饭店的名师康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法国名厨协会授予“烹饪大师”的称号,这是中国烹饪史上的第一回。祖籍广东的香港名厨杨贯一厨艺精湛,以“阿一鲍鱼,天下第一”的美誉驰名世界。广东烹饪技术力量雄厚,名师名厨辈出。他们以高超厨艺,让粤菜美食大放异彩,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烹饪后人。
由于天气的原因,广州菜十分注重汤水。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靓汤”有冬虫草竹丝鸡汤、老鸭薏米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等。
广州人的汤种类繁多,可以用各种汤料和烹调方法,烹制出各种不同口味的汤来。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方法可以是熬、滚、煲、烩、炖等;味道可以是咸、甜、酸、辣、酸辣等。炎夏喜用三滚的肉片、鱼片、青菜汤,冬天则喜用药炖的、肉熬的浓汤。用慢火熬的肉汤、鸡汤、鱼汤,汤水如奶,味鲜美而不肥腻。口味的清
淡与喜用浓汤,用汤因时制宜,按时令而变等,这就是广州菜肴文化中饮食辩证法特色。
艺术
广州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广州名菜冬瓜盅,便是一道造型、色泽、味道都十分诱人的菜肴,其制作是用半只不去皮的冬瓜为食料也为器皿,外形进行艺术加工,内里配以肉丝、虾米、莲子、香菇等,经慢火炖至冬瓜熟透才上桌。广州菜还讲究异色搭配,“锦绣肉丝”一菜由各种色泽的食料如笋、青椒、香菇、胡萝卜、咸酸菜等切丝,与肉丝搭配而成,色调缤纷又协调,味美而又富于营养。
刀工考究,把食料雕砌成龙凤花鸟或山水风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配以寓意美好而颇有艺术性的菜名,如以“羊城八景”命名的菜肴,以及以“百花迎春”、 “一帆风顺”、“好事发财”、“莲花鸡”、“牡丹鸡”命名的菜者等,都如诗如画,给人的味觉与其他感官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饮食不仅为了生存,而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
手打竹升云吞面本是再经典不过的广府美食代表。然而,如今街头小巷中的云吞面店,仍能保持用大竹竿擀面这种制作方法的面店,却是少之又少。广州街头最草根的“和味牛杂”,可以说是广府菜的一个浓缩,最典型地呈现出了广府菜“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性。
盆菜是广府人的传统习俗,用料并没有特别规定,但一般都会包括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菇、鸡、鲮鱼球和炆猪肉,现时不少盆菜更包括花胶、大虾、发菜、蚝豉、鲍鱼、海参等名贵又有好寓意的食材。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5:25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