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珐琅,亦称画珐琅,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郎德斯地区,自清康熙年间传入广东,称其“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州珐琅。广州珐琅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珐琅工艺与景泰蓝工艺有机地融合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2009年,广州珐琅被列入广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广州珐琅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珐琅,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如今,相较名声在外的“广彩”,却悄然离开人们视线。广州珐琅亦称画珐琅,又称“洋瓷”,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即在铜胚上绘彩图后入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它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珐琅正是当时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成为深受皇帝喜爱的御用“洋瓷”。据说著名的广州彩瓷,也是萌芽于早期广州珐琅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