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符号学是应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广告所形成的分支学科,侧重于广告符号的理解及其在传播中的意义增值,以
社会情绪与个人体验来说明广告的
传播、理解和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时尚的形成。
罗兰·巴尔特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使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广告,后经西比奥克(Umiker-Sebeok)、马赛·达内西(Marcel Danesi)、罗恩·比斯利(Ron Beasley)等众多学者的推进,广告符号学逐渐成为广告研究的重要流派。比利斯和达内西指出,巴尔特以来,广告符号学研究的主题是广告被解释为表层(a surface level)意义和底层(an underlying one)意义两个层面。前者包含了各种风格独特的符号,这些充满创意的符号创造了产品个性,同时也是底层意义的反射和痕迹。底层意义是文本隐含意义所在……是神话(mythic)意义,是原型(archetypal)意义。因此,它是在思维之下的心理层面起作用的。(Ron& Marcel,2002:20)基于这样的观念,他们的广告符号学研究主要是剖析广告如何建构神话。
广告符号学研究者沿着巴尔特开创的“神话学”路径开展研究。比格捏尔(Jonathan Bignell)提出,“为了近距离地研究,我们需要把广告从其所处的语境中分离出来,去辨别广告中的视觉和语言符号,去了解广告在组合和聚合上是如何被组织的,去了解符号和符号是如何通过编码规则系统联结起来的。我们需要去确定,广告是在何种社会神话中被构建的,以及是否在增强或挑战原有的神话。所有这些都是过去的广告符号学分析家所关注和侧重的”(Bignell 2002:31—32)。
随着符号学传入中国,国内也出版了广告符号学专著作方面的讨论。1997年吴文虎出版了《广告的符号世界》是最早的广告符号方面的论著。他介绍了符号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把语言符号学运用到具体广告文本的分析,开创国内广告符号学研究的先河。李思屈(李杰)于2003和2004年分别出版和主持编写了《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DIMT模式中的日本茶饮料广告》和《广告符号学》两部广告符号学方面的专著。在前一本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实用的广告符号学”方向,并通过日本茶饮料广告的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集中讨论广告概念的类型,提出了言-象-意-道(DIMT)东方广告符号学模型,尝试把广告符号学推进到广告作品中去,取得显著成果。而在后一本专著中,各位论者则把西方语言符号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广告分析中去,推动了该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饶广祥于2014年出版了《广告符号学》,吸纳符号学前沿理论,对
索绪尔语言学模式和皮尔斯逻辑-修辞模式的两种符号学发展模式进行整合吸收,借助赵毅衡2013年底提出的广义叙述学基本理论,在广告学领域进行推演,搭建起一个可以吸纳不同媒介表现形式的,且自身具备良好的开放性与延展性的广告学研究与教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