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钱局”全称“广东官银钱局”,由
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
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今黄华路) ,占地82亩。全局备有熔化炉72座,安装铸币机90台。
简介
“广东钱局”全称“广东官银钱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
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今黄华路) ,占地82亩。全局备有熔化炉72座,安装铸币机90台。钱局由藩司兼督办,设提调主持日常工作。张之洞说:“试铸制钱,借备滇黔各省扩充仿铸,以备民用而裕边饷。”
广东钱局自行大量铸造铜银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东钱局铸造的制钱,同白银有固定的比值,即每千文换银1两,允许民间自由兑换,这对缓和
鸦片战争以来的
银贵钱贱的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背景与发展
广东钱局的开办是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时的
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的洋务活动之一,目的是为了解决制钱短缺和抵制外国银元大量流人中国市场。
清朝后期,由于对外贸易发展,外国货币(俗称
洋钱)大量流入中国,造成财政恐慌。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惟铸币便民乃国家自有之权利,铜钱银钱理无二致,皆应我行我法,方为得体”,奏请择地购机复铸制钱,议先由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给外洋,成效稍著,即在泸州设局,云南、四川之铜,贵州之铅,以为原料,兴矿务而塞漏邕。三月,朝旨许可。
张之洞通过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调查了英国造币机器价格、购置手续和造币技术,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购置了82亩土地作为厂址,从英国喜敦厂(全名是“伯明翰,拉尔夫·喜敦父子造币有限公司”,现在通称伯明翰造币厂)引进全套机器设备,并聘用了4名英国工程师。
同年七月,张之洞动土兴建厂房,至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正式建成,定名为“广东钱局”,该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所建厂房长200米,宽129米,内分银、铜二厂。全局备有熔化炉72座,安装铸币机90台,计划日产各种钱币260万枚。
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廿六日即开炉铸造
光绪通宝库平一钱方孔制钱,张之洞奏摺条陈:“运动健捷匀准,所成之钱,轮廓光洁,字迹精好,实非人力所能及,私铸断难仿效”。这是中国用机器大量铸钱的开始。这种制钱除在广东各地流通外,还流通于国内其他地区。后来,由于铜铅价值逐步增高,铸钱亏折日益严重,光绪二十年(1894)年底钱局停铸制钱。
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张之洞请旨为
汇丰银行代铸银元,九月清廷批准。广东钱局试铸的七三龙洋系列和七二反版龙洋系列,未有资料记载其曾发出流通。八月张之洞上奏朝廷,把七三龙洋改为七二正版龙洋,得到户部认可。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七二正版龙洋正式铸造,面额为1元、5角、2角、1角、5分,其重量分别为库平7钱2分、3钱6分、1钱4分4厘、7分2厘、3分6厘。1元为主币,其余4种为辅币。这是中国正式铸行机制银元的开始。随后,七二正版龙洋由广州钱局和善后局会衔晓谕商民流通使用。七二正版龙洋形制正面珠环内刻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环外刻“广东省造”,中刻星花2颗,下刻周围“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蟠龙图案居中,周围刻英文,译为“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并刻星花2颗,重27克。由于广东钱局铸造的这三种银元都以龙为图案,因此被称为“
龙洋”、“龙银”。其流通范围南到广东,北达天津,其中沿海诸省、上海等市都广为流通。自广东创铸银币后,各省纷纷仿铸,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清廷通令各省,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归并广东、湖北两省代铸,不用另外设局,“以节糜费”。
光绪二十六年,由于铜铅价格高涨,制钱停铸多年,流通量缺少,不足值的香港铜仙大量流入广东。广东钱局于是年六月以粤省地邻港澳,商民习用外洋铜仙为由,仿香港铜仙造“光绪元宝;每百枚当一圆”铜元,背面英文面值同港仙一样为0NE CENT(一仙)。这是我国铸造
铜元的开始。由于铸造铜元获利颇丰,由此各省纷纷设厂仿铸。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决定广东钱局直属
度支部管辖,改为“度支部造币粤厂”。
广东钱局在技术上依赖英国,不仅全套设备由英国进口,而且由英方派4人为钱局工程师。铸造铜银币本属一国的主权,但1908年英国借口广东所铸小银币太多,影响香港商务,无理要求停铸。度支部与英国妥协,“限广东每铸大元四万两,搭铸小元八千两”。
民国前期,广东造币厂大多时间归省管,以铸双毫银币为多,时停时铸至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该厂属于中央造币厂管理,抗战胜利后,厂址由兵工署第八零工厂借用。现为广东省委党校校址。
意义
在广东钱局建立之前,由于
洋务运动的开展,已有很多省份陆续开设了机器局,引进西方的先进机械。其中吉林、江苏、直隶、福建等省都利用各厂局中的重型冲压设备进行过机械铸钱的试尝,但由于铸造成本及模具易损或所用机械不适合等原因,均未形成有规模的持续生产。只有在广东钱局开办投产并获余利之后,我国的机制币生产才不断发展。广东生产的几种铸币形制也均成为我国近代铸币史上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