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境内综合体育场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Guǎngdōngshěng Rénmín Tǐyù Chǎng]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以南,较场东路和较场西路之间。明清时称为东较场,是广州城东郊的演武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为广东省体育场,并举行广东省最早的一次运动会。1932 年在西南建成可容纳 8000 观众的看台,后被侵华日军炸毁。1949 年后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占地面积约 3.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500 平方米,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之一。
基本信息
开放时间:6:00—22:00,其中6:00—9:00、19:30—22:00为免费开放时间。
历史简介
享有“千年体育场”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连接东西方的体育文化纽带,是中国最早放飞体育梦想的近代体育舞台,享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驿站”、“中国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传播地”等诸多美誉,千年沧桑,赋予这座体育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蔚蓝色的丝绸古道和历史际遇,赋予这座体育场厚重的文化底蕴,堪称中华体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用于体育的历史肇始于唐代。其千年文脉至今不断,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惟一古体育场。它浓缩古今南粤体育发展历史,留下许多最珍贵的记忆。它承载古城广州历史沧桑和文化辉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无数历史人物在这里风云际会。
历史上,这里曾几经毁建,几度更名,先后使用过阅武堂、演武场、东较场、广东省运动场、广东省公共运动场、广东省立体育场、中正体育场等名字。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体育,其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举行的广东省第一次大运动会。1916年12月26日,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布第七十二号大总统令,批准此地为“永远公共运动场”。1932年10月20日,耗时二十多年终于建成的体育场投入使用,时称“广东省公共运动场”,后更名为“广东省立体育场”。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全面踏进广州,侵华日军将体育场改作军用物资仓库和军事工厂,古体育场在血与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体育场,于1947年易名为“中正体育场”。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座在血与火中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古体育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于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体育场的战后修复与重建。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自此,这座古老的体育场成为人民群众愉悦身心的家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成为人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体育场。
历史沿革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一个古老的体育活动场所,千年体育文化积淀孕育出这座体育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它承载着古城广州的沧桑和文化的辉煌,是中国最早放飞体育梦想的近代体育舞台,是岭南体育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最早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传播地和中国近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个拥有千年体育文化传统的地方,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留下了许多最珍贵的城市记忆。作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运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阅武堂”。据史料记载,此地自唐代起就用于开展体育运动,曾是广东人民开展习武健身、武科举、军队校阅和军队开展军事体育训练的地方。唐天宝九年(750年) 鉴真复渡日本未果,暂居广州的鉴真应邀前往阅武堂观看驻军校阅。明景泰五年 (1454年)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主持对阅武堂进行扩建,易名为“演武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对演武场进行修缮,易名为“东较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科举,此地延续1200年武科举历史结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易名为“广东省运动场”。
1916年,时任广东省长的朱庆澜力荐体育以强固民众体魄。在他的呼吁下, 第七十二号大总统令于1916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批准此地为“永远公共运动场”,史称“广东省公共运动场”。1932年10月20日,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时占地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建有呈“U”形田径场的体育场一座。更名为“广东省立体育场”。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全面踏进广州,侵华日军掠夺广东省立体育场改作军用物资仓库和军事工厂,古体育场在血与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体育场,于1947年易名为“中正体育场”。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座在血与火中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古体育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根据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于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体育场的战后修复与重建。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从此,这座古老的体育场成为人民群众愉悦身心的家园,加强青少年工作的的第二课堂,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任何时代的体育,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具体地存在于不同的地区之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在清末民初这一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这里成为风云激荡之地,是舒卷风云之色的政治大舞台。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民主呐喊、战争烽火、革命与反革命交织在一起。经历了数次蜕变的东较场在每一次的撞击和融合中,仍持续着自身的发展进程,以体育文化的独特方式,见证了在此发生的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演绎了中华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千年沧桑岁月赋予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不仅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还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中华体育精神。今天,这座享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美誉的体育场,正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生机,传承体育文化,续写新的辉煌。
历史概况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在历史悠久,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毁建,几度更名。但体育文脉一直没有因政权更迭、朝代更替而中断,始终是岭南体育的中心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以南,用于开展体育的历史肇始于唐代。千年来,这块古老的土地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纽带,蔚蓝色的丝绸古道和历史际遇,赋予这座体育场延续千年的体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广州中山路,横跨两千年未曾改变的传统城市中轴线,一直是广州古城的核心区域、繁华之地,也是广州古城连接中原的交通要道。这条广州古城横向轴线,从西往东串起陈家祠、六榕寺花塔、古书院群、南越国后花园遗址、万木草堂、农讲所、英雄广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美景,演绎广州古城两千年文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南越王宫署遗址也在中山路上,距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约2公里。据《汉书》记载,南越王赵佗根据粤人“好相攻击”的特点,以铜和革制成大鼓,如遇集会或聚众练武,便以击鼓为号,坊众闻声齐集。《隋书·地理志》载:“俚人有铜鼓者,群情推服,本之尉佗,尊为倒老。则粤俗同化”,相传南越王赵佗当年击鼓发动群众练武的地方就在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有史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阅武堂”。702年(唐长安二年)武则天“始设武举”, 确定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以选拔武备人才。
宋、元和明初仍沿用阅武堂这一名称,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对阅武堂进行了扩建,更名为“演武场”。演武场是一座雄伟辉煌的建筑群,为砖木结构。据文献记载,当时的演武场“为堂五间,高三丈有奇,深广如之。水泊所三间、东西厢房亦各三间、四卫所各三间”,在演武场“聘望可见数百里之远”。 明嘉靖三十五年 (公元1556年)来广州的葡萄牙人克路士在《中国志》曾发出感叹 “可集合一支大军” 。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更名为“东较场”。据《驻粤八旗志》记载,东较场当时的面积很大,时建有“厅堂五间,箭道三间”。 东较场建有牌坊一座,上书“东较场” 三字。老广州现仍习惯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为“东较场”。“较”通“校 ”,又称校场,也称教场,为古代操练、演习、校阅、武试、比武的场地。东较场位于广州古城东门外,头枕古城连接中原驿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鸦片贩子的猖獗气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虎门销烟后,林则徐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他设法密购西洋武器,组织官兵在东较场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并经常亲往东较场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
对联云:“小队出郊峒愿士卒功成净洗银河长不用,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广州演武厅联》,见萨嘉榘辑:《林则徐联句类集》卷1〕林则徐的对联,措词磊落,充满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它凝成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东较场上练武的官兵们,成为官兵刻苦训练的精神动力。
甲午战败、庚子事变将1840年以来的民族屈辱导向极端,中国本土经济崩溃,民生日困。为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光绪皇帝于1901年1月29日下诏“变法”,清末新政正式开始。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此地延续了1200年共进行过约500次武科举历史终结。废除武科举,是广东传统体育一个转折点。一些有识之士力求借鉴西方各国施行的尚武精神教育,主张对全体国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和基本的军事体育训练,以抵御外侮,重振国威。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两广督府将“东较场”更名为“广东省运动场”。 特别一提的是: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称谓都不相同,尚无统一的名称。“体育”一词进入我国,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由日本引进,因此,通常将1906年广东省第一次运动大会举办地广东省运动场作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建置之始。
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对接的历史。这种对接从被动和主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近代西方体育的冲击面前,中国体育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对接。二是中国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接的过程中,开始了积极主动的变革。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与后来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和传播,是在当时社会政治变革和救亡图存的影响下而进行的,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展开。
随着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传入古老的中华大地,奥林匹克运动也逐步融入中国,并不断地与中国社会在多种层面上发生碰撞和交融。
1906年1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等要求举办的广东省第一次运动大会开幕,本次运动会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广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在广东乃至全国萌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后。社会各界鉴于本次运动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按社会各界约定,以“广东省大运动会”为始,民国始举办的省运会依次排序,本次运动会为“广东省第一次运动大会”。
1916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先生目睹国民虚弱的体质,痛心不已,他大声疾呼,如此下去“不足以竞生存于今日之世界,不足以跻国势于富强”。在朱庆澜先生呼吁下,民国政府黎元洪大总统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亲自颁下《第七十二号总统令》,批准“省城东较场地址永作公共体育场”。“只知有国,不知有身”的朱庆澜精神永驻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1932年10月20日,广东省立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时建有田径场、足球场和可容纳15000观众的东、西、北框架结构看台。
1947年,为迎接广东省第十五次运动会的召开,广州市大中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为建设体育场纷纷发起捐款,国民政府也出资恢复了体育场,同时还修建了篮球场(今英雄广场)钢结构看台,广东省立体育场更名为“中正体育场”。
作为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体育文化符号,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直延续和活态传承体育文化,已成为意义殊同一般的文化符号与传统象征。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一座不乏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千年体育文化积淀孕育出这座体育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传承、融合、创造和引领体育文化是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灵魂和基石。今天,当我们走进每一寸土地都蕴涵着中华体育文化精神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可以用心去感受历史,凝视一个远去的时代。
在国共合作、北伐风云、抗战烽火、革命与反革命交织一体的历史时期。作为广东人民强体救国的基地,“东较场”的脉搏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跳动,扮演了聚焦天下目光的“舒卷风云之色的历史大舞台”角色,成为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地方。
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这里曾一次次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高潮,一个个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相继登台……
1921年10月15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北伐出师案,孙中山到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发表演说。
1922年3月8日,香港海员大罢工后,香港工人以东较场为基地展开斗争。同年3月8日,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广州各界10万多人在东较场集会欢送香港工人回港。会后举行游行,游行者达30余万人。
1922年4月8日孙中山检阅军队。1922年5月2日,许崇智率粤军第二军在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孙中山亲临授旗。广州市各工会在东较场举行预祝许崇智军出师北伐胜利大会。
1925年4月12日,广州各界30万人在东较场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廖仲恺主席、胡汉民主祭。俄国加伦将军及廖仲恺等发表演说。刘少奇代表汉冶萍总工会出席,并在会上发表演说。
1925年6月19日 省港大罢工开始。在省港大罢工期间,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张太雷、鲍罗廷等经常来东较场向罢工工人演说。
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20多万人在东较场举行集会,一致通过援助沪案条件16条。周恩来、廖仲恺、陈延年、苏兆征、张太雷、邓中夏、鲍罗廷和黄埔军校师生、省港大罢工工人等参加。鲍罗廷发表演说,张太雷翻译。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演为“6·23”沙基惨案。
1925年12月20日,广州各界群众和爱国人士15万人举行反段大示威集会,抗议军阀段祺瑞强行召开“善后会议”出卖国家主权的行径,声援京、沪人民反对段祺瑞政府的斗争。李森、周逸群等人为大会主席,中共广东区委发表《告广东群众书》,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打倒卖国政府,建立统一的国民政府。吴玉章、邓颖超、李富春、杨殷、阮啸仙等参加。吴玉章、邓颖超、李富春等共产党人上台慷慨陈词,呼吁北伐,会后游行。毛泽东亲自编发了《十二月二十日广州的反段大示威》的报道。
1926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国民革命军在这里举行盛大阅兵典礼。朱培德任总指挥,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戴季陶、于右任、蔡元培、柳亚子、宋子文等和国民革命军各军军长,共产党代表毛泽东、吴玉章、瞿秋白、林伯渠、李大钊、恽代英、邓颖超、董必武、沈雁冰等与港侨恳亲团到场阅兵。市民30余万人到场参观。会后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声撼神州大地。
1926年5月1日,广州各界20余万人举行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并庆祝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及第六次全省教育代表大会开幕。刘少奇、谭平山、陈延年、邓中夏、李立三、林伟民、苏兆征、刘尔崧、周其鉴、施华诺夫、陈其瑗、何香凝等参加。何香凝、施华诺夫等在会上演说。议决通电全国,一致奋斗、共同解放,并电慰省港罢工工人。
1926年5月3日,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为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养,毛泽东经常组织学员来这里参加体育活动和进行军事训练,教员有肖楚女、彭湃、彭湃、李立三、恽代英等,何香凝、瞿秋白、陈延年、吴玉章、郭沫若等。还专门请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讲授军事课程,学员中的毛泽民、贺尔康、王首道等。军事训练是农讲所教育的重点,仅在5月份,毛泽东就多次到东较场指导学员演练。
1926年5月30日,广州工人及各界群众20多万人聚集东较场举行“五卅”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率农讲所学员参加。大会设三个讲台:工农台由彭泽民任主席,苏兆征报告“五卅”经过,谭平山、李立三讲演;商学台主席为陈信明,上海代表报告“五卅”惨案经过,邓颖超演讲;军警台由陈其瑗任主席,刘少奇报告“五卅”经过,蒋先云等演说。会后游行示威。游行时大雨滂沱,群众精神振奋,高呼口号,唱革命歌曲。回到农讲所后,毛泽东冒雨演说。
1926年6月23日,广州各界30万群众在东较场纪念沙基惨案一周年集会。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邓中夏、彭泽民、何香凝、蒋介石等参加。刘少奇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强烈抗议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并号召广大群众行动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时旌旗蔽空,锣鼓喧天,群众悲愤填膺,表示要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游行时狂风大作,暴雨骤降,毛泽东率领农讲所全体学生走在最前列,高呼口号,冒雨行进。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这里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典礼由张治中司礼,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谭延闿和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分别向蒋介石授印、授旗,蒋介石宣誓就职。宣誓毕并致答词,并举行阅兵式。阅兵式由李济深任总指挥,张治中任司礼。蒋介石发表《北伐宣言》,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正义的北伐战争由此揭开序幕。
1926年10月10日,为支援北伐战争, 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召集广州各界群众30万人在东较场举行大会,决定停止罢工,宣告省港大罢工胜利结束,并宣布停止对香港的封锁。宋庆龄致函表示慰问。
1927年12月11日, 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徐向前、黄平等等领导工人、士兵和农民2万多人举行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的第一战是强占敌薛岳司令部,徐光英、叶镛率部中路进攻东较场等地,打响广州起义的枪声。
这里曾留下了留下了外国侵略者的足迹,留下了民族耻辱的印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2日,日军第十八、第一○四师团从澎湖列岛的马公出航,在第五舰队的支援下,从广东省大亚湾登陆。10月21日,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广东省立体育场,下午3时30分广州沦陷。荷枪实弹、杀气腾腾的日军在广州肆无忌惮的烧、杀、淫、掠,把任意拘捕的民众集中在广东省立体育场进行集体屠杀……
抗战胜利后,孙立人率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投降,新一军第一一三团在广东省立体育场接受日军投降。时年,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派员接收公共运动场。其“场内各建筑物如田径场、足球场、看台等虽有损毁破坏,但轮廓尚存,重行修葺即可恢复旧观以供使用。但国民政府军政部却将竟将场内建筑物尽行拆毁,复将拆得材料尽行盗卖侵吞”,广东省立体育场遭遇摧残破坏。
国民党军政部这一行径当即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要求恢复归还省立体育场的呼声不断高涨。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国民党军政部被迫同意交回体育场。为发动内战,国民党军政部将分布在东边的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宿舍、篮球馆等建筑物和西边的全部用地强行霸占,成为军需营养补给厂。
1947年,为迎接广东省第十五次运动会的召开,社会各界捐款、国民政府出资恢复了体育场,同时还修建了篮球场(今英雄广场)钢结构看台,并将广东省立体育场更名为中正体育场。
在广州沦陷时因战争遗失的广东省立体育场《东较场官地登记确定证》(民国二十一年第四四七八号)补办工作在抗战胜利后着手进行。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财政厅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向广州市地政局提出补发《东较场官地登记确定证》(卉四管第379号)的申请。由于各种原因,《国有土地使用证》直至2007年才补发成功。但此时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已从最初的1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面积,锐减至3万多平方米。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于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体育场的战后修复与重建,这座有深厚而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体育场,揭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于1950年将体育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从此,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0年,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员工陆续返回体育场,清理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散落在场内外的瓦砾,拆除日军占领时留下来的碉堡,并对体育场进行了恢复和维修。
1951年,附设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执行的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中山大学体育系,得以薪火相传。该校从创立到结束历史使命,共招收专科班六届,训练班六届,师范班3届,学生约750名,毕业生人数402人。该校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培养和涌现不少人才,他们中有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军事体育家黄烈、新中国首任国家排球教练马杏修等。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生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和南洋一带,影响较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传播和推动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维修的项目是在原中正体育场的基础上,安装可容纳8000观众的钢结构主席台和看台,在位于现英雄广场的篮球场也修建了钢结构看台和增设了灯光设备。
1957年,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附属体校在叶剑英元帅关怀下创立。附属体校是从解放后并入中山大学体育系的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演化过来。该校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分赴省内外从事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群众体育工作。并向省队和国家队培养输送了6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其中不乏获得全国冠军、亚军、季军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还有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享誉体坛的体育明星,如:李莉、黄曼丹 、李晓勤等就是从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附属体校走向国际赛场,为我省和国家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赛事。1975年3月 1日,为拓展体育外交领域,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迎接美国国家田径队访华比赛,广东省人民政府紧急拨款60万元修建了框架结构的主席台和包括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贵宾室、运动员休息室、接待大厅等。省委书记王权国亲自挂帅,工程于45天完工。6月18日 在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下,美国以体育外交的途径访问中国,美国田径队一行76人与中南田径联队进行首场友谊比赛。
1979年在时任广东省省长习仲勋、广东省副省长杨康华等领导的关心下,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造工程于年内开始动工,这个符合国际比赛标准、拥有27,096个观众座位体育场于1980年竣工,时建成23级框架结构看台。6月8日,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开幕。本次比赛是改革开放的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首次向世界打开体育大门举办的国际赛事,改革开放使广东体育对外交往空前活跃。
1979年,省港杯从最初的粤港两地体育文化的交流,演化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文化力量,舆论将此称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看世界的一扇窗”“改革开放的一扇门”。共有26届的省港杯主场比赛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上演。
1983年2月27日,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运动员个人举行的告别赛—容志行告别赛。
1983年11月16日—27日,广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比赛场,拥有24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女子足球,在这里第一次翻开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
1987年5月20日,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东区第四小组决赛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中国队以1 :0胜香港队,这一次是历史上中国足球第一次冲进奥运会。
1987年 11月20日—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赛时指挥总部和足球比赛场。
1988年6月1日—12日,国际足联世界女子足球邀请赛比赛场,本届比赛由国际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联合会、中国足球协会共同举办,本届比赛标志女子足球世界杯孕育、奠基。
1991年11月16日—30日,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比赛场。在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的鼎力倡导下,第一届女足世界杯诞生。标志着世界女足运动翻开崭新的一页。这届赛事让全世界人民见识了改革开放的新广州,也促进了世界女足运动的发展。
1994年4月17日,举行全国足球甲级队(A组)联赛广东宏远足球俱乐部主场赛,本届联赛标志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诞生,昭示中国足球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拉开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序幕。
2001年5月20日,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外围赛比赛场。中国队获得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参赛资格,中国男足44年来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男足进军韩日世界杯,填补了中国体育的一项重大空白。
2000年11月20日—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足球比赛场。
……
从1980年开始,有着“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驿站”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共举办400多场重大国内国际比赛,先后接待了玻利维亚、巴西、匈牙利、丹麦、德国、菲律宾、古巴、刚果、哥伦比亚、荷兰、津巴布韦、加拿大、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伊拉克、约旦、印度、科特迪瓦、南斯拉夫、阿富汗、阿尔巴尼亚、智利、尼日利亚、挪威、瑞典、奥地利、葡萄牙、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朝鲜、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北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
2004年7月1日,亚奥理事会宣布广州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纳入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
2005年12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将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等场馆列入亚运会比赛场馆,有“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驿站”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成为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比赛场。
2006年6月26日,雷于蓝副省长在纪念广东百年体育活动期间,对广东省人民省体育场为广东体育做出的历史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做出指示:“要保护好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并向有关部门申请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2009年1月,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领导班子提出: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高度,保护好、使用好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整体飞跃,使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大化,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青春美丽的体育场。这座传承了千年体育文化传统的体育场,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的生机,续写新的辉煌。人们有理由相信,魅力四射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定会越来越精美绝伦。
2011赛季,广东日之泉重新确定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为中甲联赛主场,并承办了本年度中甲联赛的开幕式。并一直沿用。
史海钩沉
抗日战争之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体育场内的铁轨被拆掉,重新建起了拥有四百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在原标准运动场的东西两面各建有100米长的三级砖石看台,并改名为“中正体育场”。解放战争期间,省体育场周边场地被国民党占作军队的后勤部,用于放置军需品、养马等。
1946年1月,广东省体专校长许民辉负责重建公共体育场,并于当年7月7日修建完工正式启用。1947年第15届省运会(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届省运会)在省体育场举行,然而,那届运动会在举行期间场地四周都架起机关枪,目的是“防止有人生乱”。而1948年举行的一场篮球赛出现的奇怪情况也让人们瞠目结舌。那是“广州市子文杯篮球赛”的决赛,双方分别是广东省体专队和警察代表队,比分一直都是省体专队领先,可是就在比赛结束前的5分钟,场地灯光突然熄灭,省体专队的队员悄然离场。原来,当时的警察代表队球员非常粗暴野蛮,经常在场上对赢了自己的对手出“阴招”,甚至用小刀割伤对方球员,而裁判对这种严重犯规行为不闻不问。于是,省体专队为了保护球员,在赛事结束前主动放弃了比赛。
邓启明说:“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情景正是当时混乱时势的写照。”
反帝反封建策源地
上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的东较场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1922年5月2日,在东较场举行了第二军北伐誓师典礼,孙中山先生亲临授旗。1925年6月23日,为抗议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周恩来和省港大罢工工人及各界群众,在东较场集合,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并组织了10万人的反帝大游行,冲向沙基,向驻沙面的侵略者示威,随后惨遭镇压,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六·二三”沙基惨案。
1926年元旦,20万军民在东较场举行集会,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毛泽东、邓颖超等也参加了。“五·一”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次劳动者代表会议和广州市农民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举行,刘少奇前来参加,之后,大约30万人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年7月9日,在东较场举行了“北伐誓师大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揭开了序幕,推动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迅猛发展。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撤退时,体育场到处都是烂瓦、垃圾,一片狼藉。195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其改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但此时的体育场被蚕食了周边地块后只剩下3万多平方米了。经过多次拨款修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容纳8000观众扩建到可容纳11000观众的铁架木板看台。195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东较场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由体总广东分会管理。
体育辉煌
过去的成就
1975年,为了迎接来访的美国田径队(此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省体育场新建了主席台、接待厅及休息室等。1980年,为承办万宝路网球精英大赛,原篮球场增加了看台座位,并增加了灯光设备。同年,该场承办广州国际足球邀请赛时已建成2.5万个座位的观众看台。
为迎接首届女足世界杯在广东举行,在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的资助下,省体育场于199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东西看台加盖风雨篷;观众席增设塑胶椅垫;田径场铺塑胶跑道,改造电子显示屏和音响功能,使之成为一座标准的现代体育场。1983年,为举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足球场被改建为拥有27096个座位的钢筋混凝土看台和4座灯光照明铁塔的足球场。
省体育场见证了广东以及中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赛事,从1980年至2000年先后接待国际足球比赛超百场。其中有1983年和1988年的国际女子足球赛;1984年亚俱杯足球预赛;1987年奥运会外围赛;1991年第一届女子足球锦标赛;1995年国际友好城市足球赛;1997年第八届亚洲女子足球对抗赛等。1980年至2000年,这里还接待了国内重大比赛近400场。其中有:全国甲级联赛、“省港杯”足球赛以及中国女子足球锦标赛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第一届女足世界杯以及中国足球队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两场赛事。而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就是“省港杯”足球赛。除了第1届和第2届省港杯广东队的主场比赛是越秀山体育场外,已有25届的主场比赛放在省体育场上演。过去的27年间,“省港杯”为粤港两地之间的诸多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百年来,这片土地历尽沧桑变化,积淀了沉厚的体育文化,见证了广东体育发展的全过程。
2010广州亚运会续写辉煌
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省体育场已纳入亚运会场馆改建计划,目标仍是作为体育场馆,将承办2010年亚运会的比赛。届时,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纪体育场”将会在广东体育的大舞台上续写辉煌。
承办赛事
从1980年至2000年先后接待国际足球比赛超百场。其中有1983年和1988年的国际女子足球赛;1984年亚俱杯足球预赛;1987年奥运会外围赛;1991年第一届女子足球锦标赛;1995年国际友城市足球赛;1997年第八届亚洲女于足球对抗赛等。来省体场比赛的外国队有巴西、智利、墨西哥、苏联、西德、日本、美国、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朝鲜、泰国等国家的足球队。1980年至2000年,该场还接待了国内重大比赛近400场。其中有:全国甲级联赛、第三届至第二十三届省港杯足球赛以及中国女子足球锦标赛,第九届全运会省体场将进行女子足球的预、决赛。
场馆里程
1906年起曾多次在此举行过“省运会”1980年该场承办广州国际足球邀请赛时己建成二万五千座位的观众看台
1991年为迎接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由香港知名人仕霍英东博士捐助,新建看台风雨飘篷。安装观众席椅子;铺设橡胶跑道;改造电子显示屏和音响功能
从1980年至2000年先后接待国际足球比赛超百场。
建设规划
东较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预计用一年时间“变身”,以“尊重体育场原有造型,展现当代岭南风韵”为设计原则进行改造。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造项目施工总承包项目正在招标,现有的雨棚将拆除更换,北侧建筑将改扩建为体育博物馆。此前的方案提出采用全覆盖雨棚,复原东较场门楼、联动英雄广场打造门户IP的设想,在最新方案中不再出现,工程建设费用也减少了37.6%。
招标公告显示,项目总用地面积30558平方米,体育场内原有建筑面积17759.54平方米、钢结构雨棚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建设内容包括拆除钢结构雨棚、体育场内北侧电房、卫生间等,加固装修改造现状建筑用于赛时功能用房,加固改造北侧建筑用于改扩建体育博物馆,新建约7374平方米的轻型钢桁架结构雨棚——较原来的雨棚面积增加8.44%,以及装修原有外立面等。
改造后,项目建筑面积约18351.1平方米——较原来建筑面积微增3.33%。其中,体育场内建筑面积约11063.81平方米,体育博物馆建筑面积约7287.28平方米。建筑主体结构最大跨度约8米,建筑高度约为41米。
根据招标公告,工程总工期为365日历天,计划2024年5月1日开工,2025年4月30日竣工,具体开工日期以总监理工程师发出的开工令为准。
参考资料
直属单位——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东省体育局.2015-06-04
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民政局.
结果公开.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的公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4:14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