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陆师学堂,它的前身是
清光绪八年(1882),开馆的“
广东实学馆”。清光绪十年(1884)
张之洞督粤,又改名“
广东博学馆”。清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堂创办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馆”外,又在长洲征地47亩,用了4592两白银,就地建造教习
宿舍、学生宿舍、厨房等。又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操厂一座、操场一区、演武厅一座、师台一座等等,花白银59200余元。新学堂建成后,以八卦山以东的旧堂舍专居陆师学生,称“陆师诵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师驾驶、管轮专业的学生,称为“水师诵堂”。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8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因广东南洋海防形势严峻而奏请创办。学堂设置在黄埔长岛的博学馆内。前福建船政局提调吴仲翔任总办。学堂分水师和陆师两部分,各设员额70名。水师分管轮、驾驶两专业,学员必须学英文。管轮专业学“机轮理法、制造运用之源”;驾驶专业学“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师分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学员必须学德文。学堂规制课程仿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但略有变通。如允许学员参加清廷的文武考试,“以开其上进之程”。学堂内最初的水师学员系从博学馆原有70余名学员中甄别选留50余名,历经考试,2年后仅留38名。1889年秋,选船政学堂三四年级的水师学员37名,招来继续深造。同年冬,驾驶专业第一批学员14人结束课堂学习,转登“广甲”号练船出洋实习3年。毕业后分至水师任职,或选择优秀者送外国学院、军舰学习。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新任两广总督谭钟麟辞退陆师教习,解散陆师学员,裁汰水师学员名额,仅留90人,遂改校名为黄埔水师学堂。1904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又加设鱼雷专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收归海军部管理,改称广东海军学校,1913年,因经费无着停办。学堂在清末的20多年中,先后共招收了14届学员,毕业生人数为122名。毕业生中突出者有谭学衡、林献_、陈景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