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内。馆舍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附属室外药用植物园区面积达5.5万平方米,设有医史馆、 中药馆、 针灸馆、养生馆、 岭南医学馆、 岭南中药馆、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和“中药水晶宫 ”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展区8个主题展馆(展区),是综合类中医药学专题国家二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前身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建设的中药标本室、药圃及1996年建设的医馆。
2001年,整合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原址于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内。
2006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原“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物馆”基础上,正式成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正处级单位)。馆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迁至大学城区博物馆大楼,建筑及展览面积大大增加。
2008年,正式成立为独立法人,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内设机构变更为直属机构(正处级公益一类)。
场馆布局
综述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舍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附属室外药用植物园区面积达5.5万平方米。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大楼1楼架空;2楼设临展展厅、办公区、服务区等;3楼设中国医学史展厅、广东中医药发展成就展厅、岭南医学展厅等;4楼设中药展厅、中成药展厅、岭南药材模拟生态区等;5楼设针灸养生展厅、科普园地、校史展厅及储藏室等。
基本陈列
《中国医药史展》: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线索、医史文物展览为主题,展示馆藏医史文物和文献,分为医药创始、体系形成、晋唐医学、宋金元医学、明清医学、近代医学、现代中医药七大部分。
《中药标本展》:分前言、中药历史展区、中药来源展区、中药采集展区、中药炮制及饮片展区、中药流通展区、中药使用展区、中药养护展区、中药资源保护展区、中药人文展区等。
专题陈列
《广东中医药发展成就展》:广东中医药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广东要在中医药大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并且出台了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的进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该展览,分为大事记、今日写照、历任领导、历史回眸、领导关怀、名医名师、前身回溯、桃李芬芳、校史旧影、院所风采等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历史与成果。
医史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线索、医史文物展览为主题,展示原始社会至现代的医史文物和文献2000余件,分为医药创始、体系形成、晋唐医学、宋金元医学、明清医学、近代医学、现代中医药以及岭南医学发展八大部分,展现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轨迹和岭南医学的独特成就。
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内,独家馆藏医史文物有清代王晋绘《名医叶天士遗像》、现存最早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片、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明拓片、清代十二时辰药瓶与十二生肖药瓶等。
中药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中药、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2000余件,介绍药材真伪鉴别、中药防病治病等应用知识和中药的历史文化。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中药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
标本展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标本展区贯通3个楼层,展出以岭南中草药为主的600瓶药用植物原色浸制标本。
室外展区
建筑特色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与大学正门、中心广场形成校区中轴线,外观立面设计采用岭南民居风格,平面布置为工字型,中间6层,两边翼楼为5层。
馆藏文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文物万余件,5931件文物收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药标本2000多种、1万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收藏中医药文物、珍稀中药标本,突出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馆藏特色。馆藏医史文物主要来自广东籍著名医史专家宋大仁先生的毕生收藏捐赠其他人士捐赠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历年搜集积累;中药标本主要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历年收集采购和校友、社会各界捐赠。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重要藏品有清代王晋绘《名医叶天士遗像》、广州三元宫《越秀山炼功碑》拓片、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明拓片、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明代药圣
韦慈藏像、清代十二生肖药瓶与十二时辰药瓶、清代“御制天下第泉记”瓷坛等。
其中洛阳龙门药方洞拓片明代拓本,载方二百余首,字迹清晰,其上记载的“葱管导尿术”比西方的导尿术早了三百多年。该拓片对于研究药方洞碑文和古代医药文献具有极高的史学文献价值,记载的治疗方药、方法至今还具有相当的临床应用价值。
清代王晋《名医叶天士遗像》,是难得的名医画像。
叶天士是清代创立温病学派的杰出临床医学家和理论奠基人,《清史稿卷五百二·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载:
“桂(叶天士)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原藏者宋大仁曾遍邀医药界、艺术界名人如于右任、刘海粟、叶恭绰、马叙伦、陈邦贤、丁福保等16位名人题咏,其墨宝及题词内容都有重要的意义,堪称人杰、字精、画稀之品。
馆藏清代粉彩十二生肖及十二时辰药瓶各1套,为国内罕见的完整收臧,它们体现了中医时间医学的观念。其他各类医史器具实物如瓦当、药盒、药钵、砭石、药用葫芦、拓片、薰炉、陶俑、医用仕女像和医药广告等,都是古代中医药活动的实物见证馆藏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大如篮球的茯苓、长达2米多的甘草等。
其中野生人参浸制标本有50多年参龄,长48厘米,花、叶、参体同株,呈人字形,形态优美,宛如少女翩翩起舞。该野生人参为原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张德江副总理转赠,经培养后在离土环境下继续生长并长叶开花,甚为奇特。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重视文物、标本的储藏、保护,有专门的文物储藏室,配有空调、抽湿机、湿温度计、消毒柜等,通风设施完好,采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措施,确保文物、标本的储藏安全。此外,为规范藏品信息管理,博物馆还引进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开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研究员/教授1名,副研究员2名,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1人。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以馆藏资料为依托,开展了多项中医药文化研究课题,近3年来承担省市及部委的科研课题9项(共47万研究经费),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从书8部。
博物馆承担的各项课题中,“古代医疗技术及诊治保健器具发明创造项目可行性研究”子项目“古代医疗技术及诊治保健器具发明创造项目研究规划(2009-2015)及实施方案研究”为国家文物局2007年度重点课题:《中国防疫史》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5-2008)项目。
编撰、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国医学文物图谱》《岭南中医》《常用中草药真伪对照鉴别图谱》《中草药与验方》(六册)《中草药彩色图册》(六册)《通俗中医药从书》(一套六册)《药苑荟萃》等。其中《通俗中医药从书》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第二版已正式发行面市。该从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原广东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首批成果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该丛书在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合作办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与外单位合作办展,2006年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澳门常用中药常识展览》。
宣传活动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创作中医药文化宣教、科普系列,包括有《通俗中医药从书》(一套五本)《药苑荟萃》《中药图谱》等书籍;《感受中医望诊》《岐黄科普报》等科普读物养生保健气功“八段锦”教学光盘等。上述科普作品均免费向市民、青少年派发。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等,以及中国中医药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科技报等众多媒体,宣传、介绍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馆藏精粹、举办的展览、讲座、免费鉴定、文物征集、全年免费参观等信息。
合作交流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重视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入
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广州市科协、广州地区旅游景区协会等组织,参与高校博物馆年会、“广州科技论坛”、“广州科技沙龙”系列活动、行业博物馆间的联谊活动等,与各高校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科普基地、科普旅游景点单位等建立了良好的协调、联络、交流机制和共建关系。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办、承办各种展览和学术会议,曾先后4次承办“澳门常用中药常识展”,1998年,原中药馆承办全国中药标本馆会议;2003年,原医史馆承办广东省医史学术会议。此外,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潮州卫校中药标本馆建设、澳大利亚墨尔本
皇家理工大学中医药展览馆建设、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重要活动
2006年12月11日,美国加州参议员余胤良一行8人,在省人大、省外事办的陪同下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07年5月30日,德国汉堡州科技部长Dr.Roland Salchow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6月22日,
世界卫生组织基础药物与传统医学技术合作司司长Ms. Malebona Matsoso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7年18日,教育部高教司石鹏建副司长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2007年8月30日下午,广州市政府台湾事务办罗文森副主任,率领台湾到会的义守大学、义大医学院、
辅英科技大学、高雄海洋大学等8所大学的校长和校管理人员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13日,
内蒙古民族大学考察团15人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21日,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梅碧珍女士一行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13年3月27日,美国中西部东方医学院院长一行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9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2023年10月,入选为第十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经费主要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拨款;省、市政府及省、市科技厅(局)下拨的建设和科研经费;社会资助等。
机构设置:办公室、展品部、科普宣教部、学术部。
人员编制、组成:现有科普专职工作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8人。
现任领导:
孙晓生: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主管校领导,教授。
张书河:现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历任领导:
郑洪:原博物馆副馆长,教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服务观众项目:免费为观众提供讲解、导览机鉴定中药材及健康咨询等服务。
观众接待:自2007年建馆以来,接待观众人数飞速增长,由2006年的0.7万,倍增至2007年的1.2万,2008年达到2.93万,2009年上半年已达2.45万,观众来自国内外、港澳台,包括政界要员、机关干部、学术团体、民间组织、旅游团体以及大、中、小学学生等。
参观信息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内。
乘公交车大学城1、3线直达广中医站(大学城2线,86路直达广中医总站),或搭乘地铁4号线或7号线进入大学城,再转乘公交车到达广中医。自驾:南沙港快速路或官洲隧道大学城出口,至外环东路广州中医药大学。
室内展馆:周一至周六9:00—16:45,周日闭馆。
室外展区:药王山、时珍山、名医壁全年开放。学生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周预约。
免费参观。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实行实名入馆参观,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内师生可凭校园卡入馆。另外,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博物馆参观预约管理系统已于2021年1月5日上线,校外人员须遵守广州中医药大学现行防疫规定,提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