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邦隆
华亭县教育局原局长
幸邦隆,曾名幸国麟(1879~1952),字中和,华亭县南川乡武村铺人。
人物简介
幸邦隆幼年曾上私塾,后进华亭仪山书院,平凉柳湖书院读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拔贡后,又去兰州求学,在当时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面对清朝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屈膝退让,一再割地赔款的事实,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发表议论,抨击时政。宣统二年(1910),幸邦隆毕业于兰州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先在柳湖书院任教,中华民国建立后,回华亭任高等小学及初级小学教员、校长,1916~1919年任平凉中学校务主任,1920年在华亭办起下关高山堡、武村堡初小,1922年又办起吴家堡初小,1927年任教育局长,1929年任县志总编辑,1933年编纂出版《增修华亭县志》六卷。后辞职回家,进行著述,编写了《续修华亭县志》手稿等。
人物经历
幸邦隆自幼好学,在家读完私塾后,先后就读于华亭仪山书院及平凉柳湖书院,不久,考入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在此期间,耳闻外国列强频频侵华,清廷腐败无能,一再签约退让,割地赔款。对此奇耻大辱,他深有感慨,忧国忧民之心,即成为其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动力。当时,德商泰来洋行正在兰州包修黄河铁桥,他从中深受启发,感到有志青年不能只读经史,作文赋诗,而要中西结合,文理兼通,日后才能有所作为。于是,精心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外语等课程,宣统二年(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为后来奉献于家乡事业鉴定了基础。幸邦隆从兰州学习归来,宣统三年(1911年)曾在平凉柳湖书院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回华亭仍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高小,初小教员,校长7年。民国16年(1927)任县教育局长。当时,华亭办学条件极差,是年勉强维持开学的小学堂仅有十余所,而且多设于破庙和民房之中,儿童受教育者也很少。幸邦隆在县府和一些开明绅士支持和帮助下,大力推行省府制定的《强迫男女学童入学章程》,严格督学制度,注重教学质量,又积极集资筹款,整顿学田,修建新校舍,维修旧校舍,发动地方人士,筹资兴办初小及新城高小。到民国17年,全县初小由14所增加到39所,高小从1所增到2所,学田增加到2900余亩,教职工达110多人,入学儿童989人,许多村庄的学童能就近上学。华亭的初等教育,从此有了初步稳固的基础。幸邦隆为发展教育事业,曾带头解囊,捐银币400余元,给安口女校捐赠学田70余亩。
幸邦隆无论在任教或主管教育工作期间,办学热心,治学严谨,诲人不惓,积极传播新文化和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作为的人才。工作之余,常作文,写诗,宣扬民主革命。这一时期的言行,集中反映在他的《三乡文集》中。
民国22年(1933)年,幸邦隆编纂的《增修华亭县志》正式出版,从而填补了华亭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137年间没有志书的空白,为故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该书不仅被甘肃省和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而且被编入《中国方志丛书》出版发行与海内外。
民国6年(1917年),幸邦隆两次奉命编修《华亭县志》,终因当时的县知事调任他乡,事竟搁置。民国18年夏,甘肃省政府颁布各县普修新县志之令,华亭县府遂在教育局设修志局,幸被命为总编辑,委派薛寿松,李迎贤,刘廷乾等为采访员,梁等瀛为修志局社务,徐延年,尚政治,王化行,柳燧霞协助。从这年8月1日着笔,到民国22年5月1日付印,历时近4年。志书设地理,建置,政事,经济,礼俗,灾异,大事,名宦,人物,文艺10编,志首有序文,凡例,志尾缀附录,规模远超清代及其以前旧志,资料丰富,编排科学,文字严谨,语言流畅,地方特色尤其鲜明。如此浩繁工程,幸一人执笔伏案始终,绝非易事。时值全国空前大饥荒,生计困难,加之幸本人公务繁忙,做到办学,修志两不误,其精神之可贵,笔耕之艰辛,委实令人敬佩。
《增修华亭县志》告成,幸邦隆告老还乡。此后还编写了《续修华亭县志》草稿,记载了前志以后本县的重要资料,补正了前志的漏误,有很大参考价值,可惜此稿未能出版,已散失不全。幸邦隆为华亭修志,续志,可说是再接再厉,矢志不移,费了心血。
华亭地处陕、甘、宁交界处,境内山峦起伏,林术茂密,加之民国初期政局混乱,兵变、土匪经常潜伏、出没,抢劫为患,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幸邦隆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于民国9年(1920年)接受推举,组建民团,并任团长。民国16年(1927年)任县警团(后称常备团)总指挥;民国19年(1930年)春,又督办东、南二区民团;是年夏,县常备团经驻平凉的国民军第一路军暂编第一旅陈珪璋改编为独立营,幸任营长;10月独立营缩编后,幸又任旅部参谋主任数月。在此期间,幸任率民团、常备团、独立营多次御匪患,参与剿匪战斗,对保卫地方安全有一定功绩。
参考资料
关山文秀幸邦隆 .华亭县人民政府.2012-07-1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05:1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