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并(拼音:bìng、bī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并”有两个来源:一是“并(幷)”,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个人被连起来的样子,本义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这个意思的“并”旧时还可写作“併”或“倂”。另一个来源是“並(或作竝)”,亦始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并排站立的两个人,本义指并列、平排,如并蒂莲、并肩、并驾齐驱。又用于表示两件以上的事情一起进行,如相提并论;又用来表示平列或进一层,用作连词。这些地方本不作“并”。《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併”“並”“竝”作为“并”的异体字。以上义项均读bìng。“并”又读bīng,是太原市别称,因为太原市地处古代并州故地。
字源解说
古代跟现代并字对应的字有四个,即并、併、並、竝。普通话中这四个字都读bìng,但在古代它们的读音有区别。并和併读音相同,《广韵》音畀政切,上古音为帮母耕部。並和竝是一对异体字,《广韵》音蒲迥切,上古音为並母阳部。《说文》:“并,相从也。”“竝,併也。”“併,並也。”按照《说文》的解释,竝和併意义相同,是并列的意思,而并是相从,跟併、竝不是同义词。
甲骨文中的并,像侧身并列的两人(甲组图1),下部有两横或一横,表示两人并为一行,其本义应为合并。发展到小篆(甲组图2),“并”字下部的两横从中间断开, 与幵(jiān)形似,许慎就以从开声为释,并训其本义为“相从”。汉代隶变,人形渐失,后已完全看不出从二“人”相连并了。
併字《说文》中列为一个独立的字,实际上它应该是“并”的后出分别文,或者说是“并”的后起俗字。
甲骨文中的並(竝),像两个正面并排站立的人,其人形是正面的,脚下有一条横线表示地面,其本义应为并列。小篆形体表示地面的一横断开,变成两个“立”字。后因这个写法太繁,所以将部分笔画合并,形成“並”。
“並(竝)”字本义是“并列”。由“并列”之义又可以引申为“兼并”,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也就是说:秦始皇刚刚兼并天下。由“兼并”又可引申为“一起”之义,如《战国策·齐策二》:“渔者得而并擒之。”其大意是:打渔的人能够把它们一起抓住。
由并列的意思引申为等同、相似。唐沈俟期《王昭君》诗:“嫁来胡地恶,不并汉宫时。”这是说嫁到条件恶劣的胡地,不同于在汉宫的时候了。唐武元衡《送田三端公还鄂州》诗:“青油幕里人如玉,黄鹤楼中月并钩。”这是说弯月如钩。
“并”字在历史演变中,已将部分义项淘汰,当代“并”字在继承了一些旧义以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含义。如“痛并快乐着”一句中的“并”字就表示一种转折关系,网上甚至一度出现了“X+并+Y着”一类的构式,人们用这个构式造出了一大批新的短语,如:“享受并忍受着”“爱并伤害着”“颠簸并快乐着”等等。马清华《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认为“并列连词的多义关系中,存在‘并列到转折’和‘并列到承接’的语法化轨迹和演变序列。”有人认为“并”字作连词时的语义恰好经过了“并列”“承接”“转折”三个演变序列。
由于合并义可以引申为并列,并列义也可以引申为合并,所以并和並很早就互相混用。但在有些意义上两个字还是不能混用的。如地名并州的并读音为bīng,只能写作“并”,不能写作“並(竝)”。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从部】 府盈切(bìng)
並,相从也。从从,幵(jiān)声。一曰从持二为并。
【卷十】【竝部】蒲迥切(bìng)
并(幷),倂也。从二立。凡竝之属皆从竝。
说文解字注
【卷八】【从部】
“相从也”注:从旧作从。今正。合也。兼也。
“从从,开声”注:府盈切。十一部。
“一曰从持二干为𢆙”注:干旧夺,今依《韵会》本补。上言形声,此言会意。干,经典用为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并合之意。或曰:当出□篆。解云:□或从人,人持二干为□。人持二干为□者,犹又持二禾为兼也。俗并字之所本也,汉隶作并。
【卷十】【竝部】
“倂也”注:人部倂下曰:竝也,二篆为转注。郑注《礼经》古文竝今文多作倂,是二字音义皆同之故也。古书亦多用为傍字者,傍,附也。
“从二立”注:蒲迥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干部】 并;部外笔画:5
《唐韵》府盈切。《集韵》《韵会》卑盈切。《正韵》补明切,竝饼平声。《说文》本作𢆙。从二人,开声。一曰从持二干为𢆙。隷作并。相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凡居材大与小无并。注:并谓偏邪相就也。
又《广韵》:并,合也。谢灵运《初去郡诗》:庐园当严栖,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又《玉篇》:并,兼也。同也。
又州名。《书·舜典》:肇十有二州。注: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广韵》:春秋时为晋国,後属赵,秦为太原郡,魏复置并州。《韵会》:唐为太原府。
又姓。《广韵》出《姓苑》。《万姓统谱》:并韶有文藻,吏部以并姓无先贤,下其选格。
又《广韵》《集韵》《韵会》卑正切。《正韵》:陂病切,竝饼去声。《广韵》:并,专也。《礼·檀弓》:赵文子曰:阳处父行并植於国。注:并,犹专也。谓刚而专己。《释文》:并,必正反。
又与倂同。《集韵》:倂,或省作并。贾谊《过秦论》:并吞八荒。谢灵运《拟邺中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又《韵会》:与偋通。《庄子·天运篇》:至贵国爵并焉。注:并,弃除也。
又叶卑阳切,音旁。《张籍·祭韩愈诗》:偶有贾秀士,来兹亦同并。移船入南溪,东西纵篙桹。𢆙字原作从下开。
【午集下】【立部】竝;部外笔画:5
《广韵》蒲迥切。《集韵》《正韵》部迥切,竝音倂。《类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书·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诗·齐风》:竝驱从两肩兮。《礼·礼运》:圣人参於天地,竝於鬼神。
又《类篇》蒲浪切,傍去声。近也。《晋书·百官志》: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骑竝乘舆车。
又连也。《史记·大宛传》:竝南山。《前汉·郊祀志》:北竝勃海。
又《类篇》:部满切,读如伴。《前汉·地理志》:牂柯郡属县。注:竝,音伴。 亦作并。
【子集上】【一部】 并;部外笔画:7
《集韵》竝,隶作并。
广韵
府盈切,平清帮 ‖ 并声耕部(bīng)
并,合也。亦州名,舜分兾州为幽州、并州,春秋时为晋国,后属赵,秦为太原郡,魏复置并州。又姓,出《姓苑》。府盈切。四。
𢌿政切,去劲帮 ‖ 并声耕部(bìng)
并,专也。
蒲迥切,上迥竝 ‖ 竝声耕部(bìng)
竝,比也。蒲迥切。四。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丷”小“开”大。❷点、撇分列竖中线左右,点低撇高。❸“开”,上横短下横长,下横居横中线下侧;末两笔撇和竖分列竖中线左右,底部撇高竖低。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21:33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