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流传着一句谚语:“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买切糕”。可见,切糕在牛街的小吃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年糕钱”祖居宣武区牛街三条,一直从事小吃餐饮业,因做年糕类而成名人称“年糕钱”,父传子授,已经四代了。现任第四代传人
钱德才。
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到网上搜索年糕这种传统小吃,大家一致推崇“年糕钱”。可寻遍网上所说的“年糕钱”所在地,始终不见踪影,每到一处都说关了。找不到老店,只好来到人来人往、小吃扎堆的九门小吃,两个小伙计正在忙前忙后地招呼客人,终于在那找到了年糕钱的老掌柜。
70多岁的老人精神很好,他说小吃刚刚开张的时候他每天都来,已经开始上轨道了,他就会隔天来一次。“条件好了,小吃协会组织大家在这么有北京味道的地方把传统小吃做起来,是件好事情。”年糕钱创始于清光绪初年,钱老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过去,像我们家这种小吃根本就不可能有门面。家里没钱,到了能写会算的年龄就要出去赚钱养家。那时候,我就推着小车在胡同里叫卖,经常从牛街一直走到
石景山。不过,那会儿人们都缺口儿,常常眼巴巴地盼着我推着车来。小吃丰富多了,但是还有很多顾客专门爱吃我家的年糕。”
80年代,退休的钱老在
牛街开了第一家“年糕钱”的店面,成为牛街个体户卖年糕的第一人。一轮拆迁过后,他的店歇业了;之后,他的店又几经波折,进入了九门小吃。“我每次去都和他们反映,那里的操作间不够大,石头碾子放不进去,这会影响年糕的口味。”老人很认真,对于些许的瑕疵也是不能容忍的。“马上我就要应小吃协会的邀请到前门去开店了,新店足够大的操作间会让大家吃到口味更好的年糕。”钱老的年糕能够让大家认可,不仅因为他对于传统的坚持,而且在于他对新品的重视。刚刚开店的时候,他就找了很多从前一起做年糕的老师傅,把断档多年的几种特色年糕做了出来,于是,年糕钱便有了独一无二的年糕系列。
同时,老人也有自己的困惑。年糕钱传到他这里是第三代,他的儿子是第四代,儿子是有工作的,不能把一颗心都扑在年糕上,但也把这项手艺继承了下去。可到了孙子这一代就让钱老犯愁了,大学生孙子不甘心卖年糕,“这手艺往下传有点困难呀!”老人的声音里透着深深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