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楚河
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一级支流
年楚河是日喀则的母亲河,也是雅鲁藏布江右岸最大的河流。年楚河的源头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雪山,当地人把其源头称涅如藏布。河流出桑旺湖向东流至索郎山折向北流,过江孜县后再转向西流,沿途汇集龙马河、冲巴涌曲、康如普曲、仁栏浦曲、鲁曲、腊绒统曲、谭就曲、孜惹曲等支流,于日喀则市尼仓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涅如藏布的桑旺湖至达巴(海拔4305m)为年楚河上游,长约74.6km,落差845m,平均坡降为11.3‰;从达巴至冲巴涌曲汇口(海拔4050m)为中游,长约39.7km,落差约255m,平均坡降为6.4‰。从冲巴涌曲口至年楚河口为下游,长约102.7km,落差222m,平均坡降约2.2‰。从源头至河口,河道全长217km,天然落差1322m,平均坡降6.09‰,流域面积11101km2。流域年平均降水量327m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7.0m3/s,年径流量17.96亿m3。江孜站年蒸发强度2570mm、年平均含沙量1.76kg/m3、年输沙量为113万t。
名称来源
年楚河在藏语意为“尝味水”相传,莲花生大师将盛甘露的宝瓶放在宁金岗桑雪山上,此后甘露水便不断地从雪山上流下,养育了河谷中的藏人,这条甘露之河被人称为“年楚河”。当地人也称之为“年曲”、“酿曲”、“娘曲”,“曲”即藏语中的“河流”。
位置境域
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流域范围在北纬28°10'-29°20'和东经88°35'-90°15'之间,流域面积11101km2。它的东面以卡惹拉雪山与羊卓雍错-普莫雍错流域相邻,南面以喜马拉雅山与不丹王国毗邻,西面是夏布曲(旧称下布曲)流域,北面是雅鲁藏布江干流流域。
历史成因
地质成因
雅鲁藏布江支流主要沿深大断裂带的次一级构造发育。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支流分布不对称,北岸支流几乎遍布,而南岸的支流多发育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近旁。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为数不多的南岸支流之一,与拉萨河同样是逆向汇入雅鲁藏布江。年楚河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达居一大竹卡宽谷段,本河段近东西走向,在拉孜附近为东北向。两侧支流众多,其中较大的有多雄藏布、夏布曲、那东曲、年楚河和香曲等。本河段一般宽达2-5公里,在支流汇口处可达6-7公里,河流多分汊,在拉孜附近分汊多达4-5股,形成了网状河道,在大竹卡的上游,形成了辫状水系,水系布满整个河道,心滩裸露,但很少有植被生长,河道不稳定。在香曲的汇入口由于洪积扇的顶托,逼使河道向南移,形成了单一河道。此段有谢通门一扎西岗近南北向的构造盆地,雅鲁藏布江进入盆地后突然扩散,出盆地后又收紧。在盆地内形成了辫状水系。
江孜地区年楚河四级阶地上部单元形成于 51.7±3.6 kaBP,三级阶地上部单元年龄为 15±1.1 kaBP,二级阶地上部单元年龄为 6.95±0.51 kaBP~6.84±0.5 kaBP。此外,本段的风沙地貌比较发育,主要见于拉孜区北面雅鲁藏布江东侧的一些大支沟中以及年楚河河口以下雅鲁藏布江两岸。出现类型以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为主。
水汽来源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是年楚河流域主要水汽来源。每年雨季,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西南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至南迦巴瓦峰东侧,一支折向西行,继续沿河流河谷上朔;另一支进入帕隆藏布流域,经怒江流域中游河谷后折向西南。这两支气流是年楚河流域主要水汽来源。
此外,盛夏季节,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还可沿喜马拉雅山南坡呈东西向运动,沿深切喜马拉雅山的康布曲等河谷上行,亦可能进入本流域,若遇相应天气系统,在流域部分地区将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
水系概况
年楚河河源主要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的桑旺错(错,藏语意为湖泊),流域支流众多,较大的一级支流主要有冲巴涌曲(曲,藏语意为河流)和龙马河,其中冲巴涌曲的流量最大。流量较大的二级支流为康如普曲(系冲巴涌曲支流)。年楚河主干流自河源到冲巴涌曲汇入口为上中游,该段河流被称为涅如藏布。其中,自河源桑旺错(又称什娥错)至达巴村附近为上游段,该河段河长约为74km。而其间,从源头到源自错嘎布(位于桑旺错西面的冰川湖)的支流汇入口处,河谷较狭窄,冰川终碛、测碛和古冰川泥石流的残迹到处可见。这部分河源区有冰川退缩后形成的冰川湖群且呈东西向排列。主要有源头桑旺错、什磨错和错嘎布三个冰川湖,当地人根据湖水颜色将这第三个湖泊分别称为为黑湖、红湖和白湖。河源区以下至达巴村,河谷宽广。被誉为天然牧场和饲草饲料基地的涅如平原便位于该流域段。年楚河从达巴村附近至冲巴涌曲汇入口为中游段,该段长约为40km,在达巴村以下进入峡谷段,两岸山势陡峻,多为峡谷。峡谷段山高坡陡,在峡谷内涅如藏布与发源于宁金岗桑雪山的支流龙马河汇合流入满拉水库内。
水文特征
降水特征
根据日喀则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29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为402 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94%。年降水量变化过程线显示,其线性变化趋势为1.45mm/10a,呈微弱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大,2000年以后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年楚河流域气温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一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持续升温趋势。多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为15.0°C、-1.1°C和6.0°C,温差远大于低海拔地区,其线性升温幅度分别为0.28°C/10a、0.21°C/10a和0.20°C/10a,最高气温升幅最大,2000—2012年平均气温较1956—1999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C。日喀则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106.3mm,径流系数约为0.248。年径流变化过程显示,在年径流过程线上有两个明显的高值,分别为1962年和2000年,2000年以后年径流深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径流深呈微弱下降趋势,线性下降趋势为1.73mm/10a,与年降水量下降幅度相当。径流深年内分布不均,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7%。
径流特征
年楚河流域的径流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及地下水补给三部分组成。日喀则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106.3mm,径流系数约为0.248。年径流变化过程显示,在年径流过程线上有两个明显的高值,分别为1962年和2000年,2000年以后年径流深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径流深呈微弱下降趋势,线性下降趋势为1.73mm/10a,与年降水量下降幅度相当。径流深年内分布不均,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7%。据区域内马郎、江孜、日喀则和少岗等4个水文站多年径流资料分析,径流的年际间变化不大,4个水文站历年天然最大径流与最小径流之比介于3.60~3.94之间;但由于年内各季节气温及降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0%左右,枯水期(12月~次年3月)径流则较少,但由于地下水补给量较大,使得该流域枯季径流较内地河流丰富,且比较稳定。受下垫面、地形及降水的影响,年径流深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本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1.7亿m3,年楚河是降水、融冰雪、地下水补给的综合性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据实测资料分析,地下水补给约占40%。径流的年内分配较降水更为集中,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3~0.4。
洪水特征
年楚河江孜以上有两条支流组成,即涅如藏布与冲巴涌曲。涅如藏布是年楚河的主源,河道坡降较大,汇流速度快,降水量大,因此,江孜以上洪水主要来自涅如藏布,洪峰与洪量均占60%以上。而由于降雨和地形特性的制约,涌巴涌曲的洪水比涅如藏布小得多,洪峰流量仅占江孜的35%。江孜至日喀则河段为年楚河干流段,日喀则洪水主要由江孜来水与区间来水组成。以实测资料分析,江孜站下泄洪水约占日喀则的59%,区间来水占日喀则40%左右,大多数年份以上游来水为主,个别年份区间来水量大。
年楚河的洪水不仅与暴雨有关,而且还与冰川、积雪的融水和浅层地下水密切相关。据流域内各水文站实测洪水过程线分析,每到6月气温开始升高,冰川积雪开始融化,此时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河流流量开始增大,以后随着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增多,冰川积雪融水和浅层地下水明显增多,河流底水随之增大,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出现与降水相应的洪峰,由于这种缓涨缓落形似馒头的洪水过程线与内陆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线截然不同。
年楚河流域最大洪峰出现在7~8月,据记载,本流域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大洪水:1891、1931、1954年。年楚河流域洪水分两种情况,一种为连续降水形成,一种为冰湖溃决造成。1891、1931年大洪水为长时间降水形成,在这两次洪水中,上至湿如,下至河口地区,洪水来势凶猛,漫延出两岸河槽,致使两岸农田被淹,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1931年洪水,日喀则水电局曾进行过调查,日喀则洪峰流量2000m3/s(见《中国西藏水文志》)。第三次洪水发生在1954年7月16日,该次洪水是由上游桑旺湖终碛堤溃决造成,据德里乡附近的洪痕估算,终碛堤崩溃后所造成的洪峰流量约为1万m3/s,洪峰历时约8h,整个洪水历时约40h,下泄水量约2.4亿m3,这次洪水给下游人民造成严重灾害。
地理特征
气候特征
根据流域内江孜和日喀则两个气象站资料统计,江孜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0.1mm,日喀则为421.0mm。降水的年际差别不大,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90%左右。
江孜站多年平均气温为4.8℃,日喀则为6.3℃。本地区由于地处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但日较差较大,江孜站多年平均日较差均为16.3℃,日喀则为15.9℃。
本流域还具有气压低,日照充分,蒸发强度大,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小,风大等特点。
根据云图分析,夏季由南亚季风所携带的暖湿水汽翻越喜马拉雅山中段进入到年楚河流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平均高程约6000m,因而翻越的水汽已是强弩之末,季风现象已不明显。
高原对空气的加热作用具有强烈的日变化,据观测研究,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谷中日出前气温直减率为0.4k/100m,日出后特别至午后增至1.0k/100m以上,空气极不稳定,冰川风的发展也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上升气流速度可达100~200m/min,造成许多积云,加之南部翻越的云系,形成爆发性云系,这些积雨云系上升至凝结高度即开始降雨,降雨时间常发生在夜晚。
综上所述,由于本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夏季水汽来源馈乏,没有大的降雨系统,主要靠局部环境造成的地方性对流降水,因而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较少,但降雨日数较多,夜雨率较高。据江孜气象站资料统计,截止2000年,记录最大日降水仅53.5mm(1986年7月17日),最大3日降水为87.1mm(1986年7月15日~17日)。
地质特征
年楚河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区中段。该流域内从新生界第四系往前到上古生界石炭系地层均有分布。其中,新生界地层主要有分布于流域北部一带的日喀则群和第四系疏松堆积物组成;中生界地层有分布较普遍的江孜群、侏罗系和白垩系;上古生界地层有分布于流域南部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流域内主要分布有沉积岩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变质现象,其岩性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砂岩大多变质为石英岩,而泥质岩则为板状及片状岩层,其中在泥质和砂质岩石中还参杂有钙质,构成钙质板岩、钙质砂岩及泥灰岩等。
地形地貌
流域内地形起伏,整个流域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年楚河的流向也大致呈东南-西北向。江孜以上地段,河谷狭窄,山高坡陡,属峡谷山地;江孜以下地段河谷开阔,山势起伏较小,形成低山、丘陵宽谷地貌。植被与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海拔5200m以上是高原寒漠土,海拔4200~5200m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原土,海拔4200m以下为山地灌丛草原土。河谷地带主要分布有砂生槐(Sophoramoorcroftiana)、嵩草(Kobresia)等,覆盖度低。由于流域内断裂发育,山体破碎,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源头区有冰川发育和许多冰川湖如冲巴雍错、白湖、桑旺湖等分布,冰川融水是年楚河的重要补给水源。
自然资源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aestivum)、土豆(Solanum tuberosum)等。野生植物种类主要有江孜沙棘(Hippophaegyantsensis)、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高原荨麻(Urtica hyperborea)、垫状点地梅(Androsacetapete)等。常见动物有岩羊(Pseudois nayaur)、高原兔(Lepusoiosisotolus)、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等。
人类活动
满拉水库位于年楚河中游江孜县境内,于1994年开工修建,1999年10月正式下闸蓄水,水库实际控制面积2757km2,总库容为1.55×10^9m3,兴利库容0.83×10^9m3,该水库是具有灌溉、防洪以及发电等功能的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有“西藏第一坝”之称,是年楚河乃至一江两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工程。
自满拉水库建库至2019年,灌溉水量的增加使得年楚河流域内耕地面积、灌溉面积以及农作物(谷类、豆类以及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增加了7,000、12,000和10,000hm2,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张的同时,单位面积GPP也以5.3gC/(m2·a)的速率逐年递增。水库稳定运行之后,下游的江孜县及日喀则市农作物产量在2011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加快,同时,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上升趋势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水库有效降低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统计资料显示,满拉水库建库前,干旱年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产量不足正常年份的1/2。建库后,出现罕见旱情的2009年,当地政府通过紧急联合满拉水库及冲巴湖水库进行调水,保障了下游“三县一区”的农业正常生产。满拉水库保障了稳定的灌溉水量补给,直接推动了年楚河流域农业的快速发展,建库后农业产值的上升速率远高于建库前,同时,当地畜牧业在水库灌溉的作用下得到稳步发展,据统计,满拉水库修建以来年楚河流域新增草地4,600hm2,特别是灌溉牧场的发展保障了畜牧存栏与出栏量,牧业产值比满拉水库建库前增加3倍左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9:04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位置境域
历史成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