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盐场创建于1970年,为福建省四大国有盐场之一,省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原盐出口和新产品开发基地。企业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委省政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单位”称号,“福州市知名商标”,省级先进企业。
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五届、第七届“文明单位”以及荣获多项省、市、县包括“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联系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点”、“党建示范点”、“安全先进单位”等。
县盐场是平潭百姓用肩挑手提的土办法在一片海滩地上建起来的。盐场的盐田占地达7000多亩,年产原盐3万多吨,产值达1200万元,税利200多万元,总资产1900万元,产品多次获“省优”、“部优”称号。这样一个资产大,产值、效益、税收均优的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县的骄傲。可如今,它却要被兼并了。 对兼并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盐场效益好,是全县为数不多的能盈利的国有企业,这样的企业让别人兼并说不过去。况且,盐场正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开发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海水浴盐、牛奶浴盐、儿童保健浴盐、盐牙膏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市场前景不可估量。还有人更尖锐地指出:把这么好的企业拱手送给他人,是平潭人没有能力办好企业的表现。 盐场该不该被兼并,县领导也有一个思想观念斗争转变的过程。县里围绕“要面子还是要发展”展开了讨论。经过分析,大家看到平潭岛的实情: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底子又薄,岛内的国有企业发展困难。县里为了保住国有企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尽力投入,但企业的产出和效益却提高不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的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县领导认为,只图面子,企业就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只图面子,国有企业就无法从现存的阴影中走出来,政府也无法完成职能的转变。 盐场虽然在平潭岛是个很不错的企业,然而与岛外的“强敌”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产品结构上,差距都是明显的。特别是在经过了整整30年的发展,盐场目前还无法从产品经营前进到资本经营。新研究开发的产品要进入生产程序是要投入巨资的,平潭财政困难,银行贷款又不易,这就卡住盐场的“脖子”。而盐场被省盐业公司兼并后,可以迅速利用后者的资金优势、专营优势、技术优势,迅速实现盐业结构上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使平潭的盐场“脱胎换骨”。 这场由兼并风波引发的讨论使全县上下都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冲击和教育。县里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县盐场和省盐业公司的兼并谈判进展顺利。 据平潭县经济局陈局长介绍,内燃机配件厂、县燃料石化公司、县酒厂、中国标准砂厂等国有企业正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或改制,或兼并,或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