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畸形足
扁平足(flatfeet),也被称为平足畸形,是一种足内侧纵弓低平或消失的病症。此病症可能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病因导致足踝部肌肉、肌腱韧带的功能不全,或骨骼结构异常,无法维持正常的足弓结构。扁平足发病率与年龄、性别、体重有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肥胖儿童的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可分为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后者也被称为获得性扁平足。
病因
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的功能不全,骨骼结构异常,以致无法维持正常的足弓生理结构,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患有扁平足,或可遗传给子女。
跗骨联合
跗骨是组成足后半部的短骨,共有7块,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
跗骨联合是一种少见的骨骼发育畸形。指原本独立的两块及以上跗骨长到了一起,跗骨之间的关节活动度降低甚至消失。
在先天性扁平足中,跗骨联合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中跟距跗骨联合和跟舟跗骨联合较为多见。其他跗骨联合,如距舟联合、跟骰联合、舟骰联合、舟楔联合等较为少见。
副舟骨
舟骨为7块足跗骨中的一块,副舟骨是一种先天异常,指在舟骨结节处形成一个额外的、独立的副骨。
正常情况下,胫后肌腱经过舟骨的内侧面的“下面”,而副舟骨的存在,迫使胫后肌腱走形于副舟骨内面的“上面”,且比较牢固地止于副舟骨上。
这一改变破坏了胫后肌腱提起足纵弓及使足内翻的作用。
先天性垂直距骨
可分为骨性畸形与软组织病变。
骨性畸形:表现为舟骨与距骨颈的背侧形成关节,将距骨锁在垂直状态。
软组织病变:包括胫舟韧带和距舟背侧韧带挛缩,跟舟韧带被拉伸、松弛,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及跟腱挛缩,腓骨长肌、胫后肌腱移向踝前方起背伸肌的作用等。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
后天性扁平足最常见的病因。
胫后肌腱就如同桥梁的悬拉索一样牵拉维持着足弓的正常形态,一旦胫后肌腱出现炎症或者退变,足弓的高度就会开始逐步地塌陷。
骨与韧带的损伤
如足部外伤、足跖跗损伤(Lisfranc损伤)、医源性损伤等。
足骨与关节的病理性破坏
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神经肌肉病变
脊髓灰质炎患者,足内外在肌力失衡后,可遗留扁平足。
功能性损伤
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怀孕、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等,使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的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长期患病卧床、缺乏锻炼,以致肌萎缩、肌张力减弱时,在负重时可有足弓下陷。
退行性变
扁平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由于年龄增加,胫后肌腱逐渐变性,逐渐难以保持足弓结构,导致扁平足发生。
症状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有足踝部及小腿下部疼痛症状,常常伴有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的改变。
典型症状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可表现为足中部内侧疼痛,向脚踝及小腿内侧延伸,提踵(抬起脚后跟)、长时间站立或步行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患者还可表现为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缘饱满、足纵弓低平或消失、舟骨结节向内侧突出,步态异常,如外八字步态等,患者鞋子后跟的内侧缘可因此而容易磨损。
此外,患者足弓塌陷及疼痛的程度严重时,还可出现行走或运动能力下降。
伴随症状
可伴有足踝关节肿胀,或伴有拇趾外翻、后跟外翻或膝关节X型腿畸形等。
就医
无症状者通常无需就诊,如出现足踝部疼痛、关节僵硬、行走障碍等症状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若家长发现孩子有扁平足症的可能,也应及时前往医院确诊。
通常情况下,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足部情况结合询问患者病史即可诊断。
就诊科室
优先前往骨科就诊;小儿患者可前往儿科就诊。
在基层医院也可选择外科或者全科医学科就诊。
相关检查
该病行辅助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以及寻找造成足部疼痛的原因。
足部浸水或蘸印泥后站立于白纸上,测量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比例。正常值为2:1,扁平足为1:1、1:2,重度扁平足则无空白区。
足部侧位X线片可很好的显示足弓的结构,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此外,亦可以发现关节情况。
能够提供比X线平片更为清晰、细节更多的画面。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性解剖,对鉴别骨性畸形,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有较大帮助;同时,还能够明确骨关节炎或其他骨破坏的严重程度、累及范围。
在怀疑扁平足由于软组织损伤或肌腱损伤引起时,可行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扁平足需与其他足部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如足底筋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等。通过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通常不难鉴别。
主要为足底靠近足跟处疼痛,有明确压痛点。足部外观正常,可见明显的足弓结构。X线片无明显异常。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或者足背外侧疼痛,多发生在足崴伤后。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跗骨窦周围积液、水肿,合并有软组织和韧带损伤等。
治疗
6~8岁及以下的儿童,足弓尚在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无症状的柔软性扁平足无需任何治疗。当患儿出现症状时,虽然支具是否能长期矫正扁平足畸形的尚无定论,但目前仍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开始穿戴矫形支具。
成人扁平足患者在无症状时无需特殊治疗,但是扁平足患者由于特殊的足弓,导致无法耐受剧烈或长时间的行走、运动,因此需根据个人情况,在咨询医师后,对生活及运动方式作出适当调整。
有症状时,大部分扁平足患者可通过穿戴支具矫形器缓解疼痛、改善站立及行走姿态,但对于成人来说,支具矫形器无法纠正足部骨骼畸形,小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无论扁平足处于何种阶段,均可考虑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出现疼痛症状时应尽量减少患肢活动、及时休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改变活动及生活方式等,必要时还可穿戴矫形支具或矫形鞋垫。
在扁平足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矫形支具,足弓垫仍是最常用的扁平足矫形支具。当患者轻度畸形且畸形柔软可复时,半刚性的足弓垫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足弓垫的内侧呈楔形抬高,支撑足的内侧纵弓。后跟杯的设计可限制并纠正后跟的位置,将外翻的后跟维持在中立位。
其他矫形支具还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UCBL)定制型后跟稳定支具、亚利桑那系带式足踝部支具、足踝部铰链型支具等。
药物治疗
扁平足的药物治疗主要为镇痛,如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扁平足一般不采用甾体类药物局部注射(封闭治疗),因为这有可能进一步削弱肌腱的功能。
手术治疗
如果扁平足患者症状较重,以致影响生活质量,且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扁平足畸形出现进行性加重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软组织转移修复术、骨性手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是成人引起扁平足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最常用趾长屈肌健转位或拇长屈肌腱转位重建胫后肌腱。其他如腓骨短肌转位、胫前肌转位、内侧三角韧带修复、跟舟韧带(弹簧韧带)修复、跟腱延长等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采用。
跟骨内侧移位截骨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骨性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能够可靠地纠正扁平足跟骨外翻畸形,恢复内侧纵足弓,减轻跟舟韧带及内侧韧带的劳损,改善足的负重和足踝部的生物力学特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此外还有内侧楔骨开放跖屈截骨术(Cotton截骨)、外侧柱延长截骨术(Evan截骨)、三关节融合术等,需根据扁平足的类型和阶段进行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主要是应用于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
青少年扁平足症的治疗与成年人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成年人主要是矫正力线与畸形获得一个稳定的跖行足、改进或者恢复足的功能。而对于青少年,不但要考虑达到成人的治疗目标,更要考虑到治疗是否有利于足的生长发育与自身的功能恢复与重建。
因此,手术应该尽量避免关节融合和在骨骺的部位进行截骨。距下关节制动术以不破坏骨骼的方式制动距下关节,抬高距骨头,从而改变足部整体骨骼的位置形态。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足底按摩:可以将适当大小的圆球(如网球等)或瑜伽柱置于脚底来回滚动,可以有效改善足弓的柔韧性,以及缓解足底疼痛。
预后
大部分扁平足无明显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当扁平足畸形伴有足踝部疼痛,进展成为平足症时,不同病因以及不同阶段的平足症预后差异较大。
绝大部分平足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其症状及行走功能亦可获得较大的改善。
并发症
预防
进行足内、外在肌的功能锻炼,如足跖行走、跖屈运动、提踵外旋运动等。同时选择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以及避免过长时间站立等,对平足症的预防均有一定意义。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16:06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