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团
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派出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赴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与中共平山县委取得联系,决定建立以平山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组成10个扩军工作团,分赴平山县各村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扩军工作。仅月余时间,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1700余名青壮年相继赶到洪子店参军入伍,其中1500人正式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被军民亲切地称为“平山团”。1939年7月,为补充频繁战斗造成的人员折损,团里派扩军干部回到平山县,原计划9月25日完成扩军任务850名,结果不到8月底,参军人数达到1158名。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团屡建战功,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个人民军队的代名词,就出自平山团。
部队沿革
1930年代初,平山县便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底,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栗再温重返家乡,参与平山县委的领导工作,从此,革命的洪流在平山县汹涌澎湃、不可阻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眼看国民党的部队纷纷败退,日寇横行,人们都盼望着能有一支自己的武装部队来保卫家园。平山县委在农村支部作了动员之后,很快有一百多名共产党员报名。10月3日,八路军120师359旅王震旅长派出的刘道生陈宗尧左齐带领359旅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717团救亡工作团)来到平山县的革命中心洪子店。
中共平山县委召开动员会,县委委员梁雨晴首先报名,仅有60户人家的猫石村就有30人报名参加了平山团。从10月3日至11月6日仅一个月又三天的时间就有15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平山团。1937年11月6日,晋察冀边区成立的前一天,平山团正式成立。当时晋察冀边区武装力量不足3000人,平山团的人数就占到了50%以上,平山团第一任团长为陈宗尧,李铨任政委。11月上旬改编为359旅718团。
1938年1月,平山团在山西崞县打了组建以来的第一仗,平山团在田家营巧设伏,前后夹击,全歼来犯日寇。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三八大杆120支,短枪12支和大批战利品。首战告捷,打出了威风。
1938年5月,平山团开赴晋察冀边区,开辟雁北、察南根据地。6月上旬,平山团协同719团攻克下社日军据点,并在大同县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袭击了平绥铁路的天镇至大同间敌人据守的一个火车站。9月下旬,日军纠集五万余兵力,分多路向五台山进行围攻,其中数千敌人向我359旅驻守的广灵、灵邱猛烈进攻。平山团在灵邱战斗中,激战7昼夜,毙敌800余名。10月26日,平山团和717团、719团一起连打两仗,歼日寇北线指挥官、第二混成旅少将旅团长冈喜太郎以下官兵500余名,缴获大炮1门,轻重机枪7挺,步枪百余支,对保卫晋察冀边区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9年5月11日,717团在五台神堂铺遭到日军1000余人的围攻,平山团奉命全部出动增援。平山团首先迫使敌人取路上下细腰涧北辙,接着与717团在土楼子南北夹击敌人5天,歼敌1000余人,缴获92步兵炮2门,迫击炮3门,重机枪6挺,步枪451支,战马百匹。这就是著名的上下细腰涧歼灭战。这一战斗,全歼被围之敌,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的光辉范例。晋察冀军区表彰359旅,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拟写嘉勉令,特别嘉奖平山团。
由于日军的疯狂蚕食和残酷扫荡及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丰衣足食。3月12日,平山团奉命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打仗是英雄,垦荒是模范,平山团在南泥湾垦荒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到1943年,粮食、肉、菜、被服,经费全部自给有余。
1943年9月,毛泽东亲自到南泥湾视察,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地。”南泥湾垦荒,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是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平山团则是南泥湾精神的代表。
1948年,平山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4团,在兵团司令员王震的指挥下,参加了瓦子街、西府、长宁、荔北、梯山、扶眉等战斗。1949年2月,“平山团”随王震将军从酒泉一路西进,徒步行军2871公里,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
1952年2月,放下枪杆子的平山团将士又一次响应军委号召,没有回生养自己的燕赵故土,而是扶起了拓荒的犁铧,成了新疆黄滩壁的第一批主人,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人。
光荣事迹
前赴后继为抗日
上下细腰涧战后的第九天,灵丘县平山团政治部突然走进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政治部同志问道:“同志,你什么事?”青年说:“顶替王家川的缺额当兵的。”“你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平山人,俺叫王家川!”这不对啊?烈士王家川在细腰涧战斗中杀敌八名,成为平山团的英雄,烈士抚恤金也发放了……接待的同志上下打量这个青年,从个头、身段、脸庞都和王家川很像,于是试探地问:“你是王家川的兄弟吧?”“是!”
“你来当兵打日本我们都很欢迎。可是你不能再叫王家川。你说你的真名吧。”青年生气地质问:“俺为什么不能再叫王家川?俺没有别的名字。”“王家川上了烈士册,你再叫王家川,不就乱套了吗?”青年着急地带着哭声大声嚷道:“不改,就是不改!不仅俺叫王家川,俺与敌人打仗牺牲了,家里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弟弟,他也还叫王家川,俺村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死不了的!”青年坚强的话语,让在场的人流下热泪,答应了青年的参军请求……
要求参军的这个青年是王家川的二弟王三子,是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他听到哥哥牺牲的消息后,向爹说了自己的打算。爹悲痛地说:“你哥哥刚牺牲,你在家里干活扛大梁,你走后,家里农活受连累是小事,万一你……”爹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三子懂事地不言语了。第二天一早,一夜难眠的老父亲,把三子叫到炕前,说道:“俺想通啦,国家不安宁,我们也别想过好日子……你是爹娘的儿子,哪个青年不是爹娘生养的!在这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就得为国出力,常言说‘国难出忠臣’,咱们一家都当忠臣,三子你去吧!”
县里的领导听说了,专程来送。送别会上,三子说:“俺今天去平山团打鬼子了,大家伙儿都应该参加平山团,咱平山人要多多为国家出力。”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对,你和家川英雄好汉,俺们也不是稀泥软蛋,万众一心,一定把鬼子打出去!”就这样,三子带着通行证、介绍信,背着干粮,一路喝溪水,睡麦秸垛,辗转来到了平山团驻地。
在平山团的家乡,几百张烈士证书,虽然让悲凉覆盖了村村落落,家家戴孝,户户志哀,但无数双父母的泪眼,凝视着平山团——平山人要挣这口气!平山团不能减员,平山团的旗帜不能倒下!
参与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举起的不只是锄头,更是有力的武器!
平山团战士一直保持着全旅领先的开垦纪录。三营模范班长李位,带领全班经常保持平均每人每日一点五亩以上的纪录。他自己使用的那把镢头,足有五斤重,六七寸宽,一撅一大片。在一次比赛中,他一天开荒三亩六分七,激励了全团同志的斗志。那是比战场更艰苦的岁月!战士们住在玉米秸窝棚里,晚上跳蚤爬满两腿,连皮肤是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跳蚤拉的屎,把白色的被单染成了红色。但劳动的疲惫,仍然让他们倒头便睡。最大的困难是吃不饱。开荒伊始,每人一天只有几两带壳的粮食。严重的营养不良让许多战士累倒了……
团长陈宗尧率领战士们展开竞赛,独臂政委左齐,为战士们烧水送饭,全团齐上阵。1943年春,《解放日报》醒目位置上报道了平山团的事迹。毛泽东主席在陈宗尧的笔记本上,写下“英雄团长”四个大字。
在垦荒的间隙,平山团不忘练兵,全团涌现出许多“朱德射击手”“贺龙投弹手”,还有大批“飞毛腿”。这为接下来的南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长征”
1944年初冬,延安东关飞机场。风萧萧,别梦寒。当年太行山上、黄河两岸磨砺的宝刀又将出鞘!他们把口号喊得震天响。在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率领的队伍中,平山团是唯一成建制的团,是南下支队主力。在之后一年多的岁月中,南下支队越黄河,跨铁路,穿越日伪军的封锁线,重新打回了湘鄂赣。
平山团子弟兵也把“铁军”声威传遍南国。南下支队路过衡阳一个叫栗木街的小镇。几千人的队伍静悄悄地夜宿街头的大坪,连店铺的门板都不动一块。清晨,老乡们弄清楚了,奔走相告:“当年的老红军又回来了!”连忙打开家门,烧开水招待部队,但是战士们已经捆绑行装,准备出发。人们看着南下支队远去的背影,喃喃地说:“真是了不起的部队啊!比岳家军还硬!”
南征的战斗频繁而艰苦。在鄂南的大田畈村,平山团和千余日伪军激战,主阵地上的岩石被敌人炮火炸成蜂窝。当时担任青年连连长的栗政通,抗战胜利后给家人讲述时,曾提到这次战斗:“……一小股敌人在一座庙里顽抗,用机枪向我军扫射,几次组织攻打,都未拿下,而且造成了较大伤亡。最后首长命令我连冲上去把敌人干掉。这时,我一咬牙,把上衣一脱,豁出命,也要把顽敌消灭。我带了几个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冲了上去,迅速从窗口扔进了两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巨响,庙里的机枪哑了。敌人全部被炸死……”
1945年6月6日,南下支队和日伪联军在小湄村一带遭遇。平山团三面受敌,正在顽强突围。陈宗尧团长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在打垮敌人第六次冲锋也是最后一次冲锋时,一颗子弹飞来,打中陈宗尧的腹部!鲜血喷涌而出,顷刻间染红了他的腿部,他用手捂着伤口,倒在草丛中。他大声叫来警卫员,传令2营向敌人发起进攻……平山团冲出包围。战士们艰难地用担架将受伤的陈团长抬出,但是,敌人还在追逼,陈团长坚持不让部队停下来做手术,最后牺牲在途中。平山团的战士们悲怆万分。素来刚强的王震泪水横流,悲愤地举起手臂,大声地说:“宗尧同志,你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而我们,将永远活在你的事业中!”
在南征部队将要到达广东时,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他们奉命北返到河南,参加中原突围。经过艰苦的“第二次长征”,行程两万七千余里,苦战几百次,这支“王者之师”胜利回到延安。
英雄人物
栗政通
1923年,栗政通出生在平山县一个革命家庭,他的叔叔栗再温是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栗再温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在他的影响下,14岁的栗政通参加了八路军第120师718团,即人们熟知的“平山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栗政通随平山团南征北战,先后参加田家庄伏击战、上下细腰涧歼灭战以及南征北返途中同国民党军进行的多次战斗;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
在12年的革命生涯中,栗政通写过多封战地家书,在最后一封附有照片的信中,栗政通这样写道: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经过战争锻炼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1949年6月12日,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18团独立营营长的栗政通,在扶眉战役攻打马家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陈宗尧
陈宗尧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后给地主当长工。1927 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土地革命斗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茶陵县委书记谭思聪等人在茶陵拉起了工农赤卫队,搞武装斗争。这年,18 岁的陈宗尧在尧水参加了游击队。
1930年秋,陈宗尧进入湘赣边区红军学校学习。第二年毕业后,担任了莲花县工农兵政府军事部长。1932年,陈宗尧担任独立营政治委员。1933年6月后,他先后担任湘赣苏区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历次斗争。
1934年8月,红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湖南中部转移。就在这时,陈宗尧被调到红六军团十七师野战医院当政治委员,随部突围西征。同年 10 月,调任红六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1935 年 11 月,他随部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六军团四十九团团长、政治委员,红六军团模范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1936 年 10 月,他被选送到保安(今志丹县)红军大学第二期第六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六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陈宗尧任七一七团副团长,奉命率领少数部队和干部,到华北平汉铁路两侧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陈宗尧到华北后,依靠地方党组织,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抗日队伍——三五九旅平山独立团,他任团长。陈宗尧率领平山团活跃在滹沱河畔、井陉矿场、平山以东的平原上,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1938年1月,平山独立团改编为三五九旅新七一八团,陈宗尧仍任团长。
1941年3月,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重任的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由绥德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陈宗尧把团部设在第一线,指导各连的劳动生产,最先组织了百人开荒大竞赛,
1944年10月,党中央决定调三五九旅挺进湘南,开辟以五岭山脉为中心的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五九旅奉命组成“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七一八团的 3 个营组成支队第二大队,陈宗尧任大队长,罗章任政治委员。1945年6月8日,陈宗尧牺牲在南征途中。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1 22:06
目录
概述
部队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