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城隍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九峰镇东门内,系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重修。
历史沿革
平和城隍庙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造。
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重修。
建筑格局
城隍庙坐北朝南,面积1400平方米,为四进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势北高南低而建,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入门(牌楼)、仪门(戏台)、拜亭、东狱大殿和后殿,两侧有回廊。牌楼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其中斗拱形式多样,石柱亦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及高浮雕盘龙柱等多种形式,瓜柱下部瓜形下斗描金彩绘,纹饰繁密。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屋顶二龙戏珠,张牙舞爪。
文物遗存
平和城隍庙内仍保存着一批共四十余幅明清时期的壁画,弥足珍贵,可谓“福建的敦煌”。《二十四孝图》《十八地狱图》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兼工带写、线条流畅、极具功力。《平和八景图》有大家气,虽为实景写真,却不拘于自然描摹,追求意境之营选,形神兼备;线条、皴法功力较高,颇具宋元遗韵。
历史文化
平和城隍庙由时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奏请朝廷特批,以府级建制规格设计,并命南靖知县施祥督建。翻阅众多的史料发现刚建好的城隍庙并没有马上进行绘画装饰,到了明嘉靖五年(1526年)王禄任知县的时候才开始有了绘画,明朝万历年间编撰的《漳州府志》平和篇里明朝御史马明衡写的《平和县碑记》载有:“至于城隍摧挠,绘饰惟焕。建立社稷、山川、孤魂坛壝(wéi),岁时如法咸秩以禋(yīn)。”清朝道光版的《平和县志》里明佥都御史戴时宗撰写的《王邑侯遗爱碑记》载有“设山川、社稷、邑厉之坛,修城隍庙,立养济院、万人冢,清出官地六十余处,夫廪出焉。”由此可推测,城隍庙的部分壁画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绘制的。因为当时平和刚刚置县,社会不稳定,贼匪横行,王禄想通过文庙的儒学思想,并建立社稷、山川、孤魂坛,树城隍文化信仰,传教朱子理学、阳明心学以引导信众善存感恩、敬畏之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地方和谐稳定。
城隍神,是中国古代的城市保护神。古代年终合祭百神,所谓蜡祭八神中第七为水庸(水沟),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神。城隍神多是由那些忠、勇、义、善、贤的人士死后担任冥界的地方官。各地城隍神名不一,如福建都城隍庙立的是西汉御史大夫周苛,平和县城隍庙立的是唐代诗人王维。人们把忠君爱民的民族英雄、功臣、义士立为当地城隍神,是希望他们的阴灵像其生前一样保佑一方子民。
文物价值
城隍庙的规模与艺术性在当时较先进,其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庙内壁画主要以线描为主,没有重彩,每个人物都画的精细,造型也严谨,局部放大看,有较强的绘画性技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平和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平和县人民政府距离平和城隍庙40千米,驾车约50分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