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蒸汽实际上是水分子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临界值,饱和蒸汽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部分气态水分子转变为液态,即蒸汽中携带了部分的水时就称其为“湿蒸汽”。完全气态水分子称为“干蒸汽”。干蒸汽加热时温度会升高。
基本信息
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中蒸发时,液体分子通过液面进入上面空间,成为蒸汽分子。由于蒸汽分子处于紊乱的热运动之中,它们相互碰撞,并和容器壁以及液面发生碰撞,在和液面碰撞时,有的分子则被液体分子所吸引,而重新返回液体中成为液体分子。开始蒸发时,进入空间的分子数目多于返回液体中分子的数目,随着蒸发的继续进行,空间蒸汽分子的密度不断增大,因而返回液体中的分子数目也增多。当单位时间内进入空间的分子数目与返回液体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则蒸发与凝结处于动
平衡状态,这时虽然蒸发和凝结仍在进行,但空间中蒸汽分子的密度不再增大,此时的状态称为饱和状态。在饱和状态下的液体称为饱和液体,其对应的蒸汽是饱和蒸汽,但最初只是
湿饱和蒸汽,待蒸汽中的水分完全蒸发后才是干饱和蒸汽。蒸汽从不饱和到湿饱和再到干饱和的过程温度是不增加的,干饱和之后继续加热则温度会上升,成为过热蒸汽。
工业厂房
工业厂房的设计与产品生产的工艺条件密切相关,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控制产品生产环境的湿度非常重要。工业生产的许多场所对空气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工业空气调节一般有严格的湿度标准。如果湿度不能满足要求,会造成产品品质下降,静电升高,容易造成电路、芯片损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同时,湿度过低则对于工人的体感舒适度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工厂的正常生产,必须考虑加湿的问题。国家暖通行业标准2004年设计规范中规定,一般医药、电子厂房的相对湿度应大于40%,卷烟、纺织厂房的相对湿度应该大于80%。
系统介绍
一般规模以上的工业厂房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蒸汽汽源。由于蒸汽具有易调节,反应速度快,水汽质量佳等优点,而且蒸汽往往是现成的水汽,加湿过程是等干球过程,具有杀菌作用,蒸汽加湿可以达到精度要求和卫生要求较高的加湿效果,因而被广泛使用。美国(ASHERAE)第62号标准推荐使用干蒸汽作为加湿的最佳来源。
系统布置
图1是蒸汽加湿装置简图。
工作机理
接通汽源,饱和蒸汽在喷管内作横向运动,进入蒸发室内的蒸汽由于截面积增大而流动速度下降,遇到挡流板后,在其作用下,蒸汽中所含有的凝结水被分离出来。经过蒸发室顶部进入预热的干燥室。干燥室内设有过滤材料,通过调节压力等环节使残留水分汽化,从而完成对残留水分的干燥、分离。干燥的蒸汽经过调节阀进入喷管,然后从带有消声金属网的孔中喷入风道或
中央空调系统,进入生产车间。从而实现对车间内空气的加湿处理。调节阀的动作是通过
温度传感器控制阀孔的开度而进行的。该系统的特点是:加湿量大,加湿效率高,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
注意问题
工业厂房选择蒸汽加湿时,在风道或
空调机组加湿环节上最常见的问题是滴水,引起滴水的最主要原因是加湿蒸汽遇到冷的物体产生冷凝水,这种凝水的存在会对加湿设备、空调机组,乃至生产设备产生安全隐患。加湿器喷出的蒸汽如果带有冷凝水,将会使风机带水,电机受潮损坏,风道滴水等。所以在进行干蒸汽加湿设计的时候应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为此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吸收距离
在空调机组或风道中,若干
蒸汽加湿器的喷管安装位置与下游距离太短,干蒸汽从加湿器喷管出来后将提前遇到冷的物体,产生凝结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设计时应当确定
干蒸汽加湿器的吸收距离。
吸收距离的确定与不同地区、不同工作环境及要求有关。确定吸收距离一般用测量和查表相结合的方法。加湿装置设计及选择时应确定的参数有:
b.进、出口相对湿度。
在工业空调中常常会遇到空调面积有限而加湿段太短,或者应工艺要求低温送风,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蒸汽吸收距离过长,出现蒸汽遇冷凝结成水的现象,可以将加湿出口与多根喷管相连接,使蒸汽充分汽化,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换热器滴水
空调的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的设备,蒸汽加湿的时候,会遇到低于其饱和温度的换热设备,空调箱底部会产生锈蚀,出现空调器漏水、跑水现象。设计时将
蒸汽加湿器设置到换热器的下游,不仅可解决此问题,还可以减少蒸汽损失。
加湿空间
加湿蒸汽的可见轨迹与空气的流速、温度、系统布置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空气的流速高、温度高,空气与蒸汽的接触面积大,蒸汽的可见轨迹就短。在工厂厂房空调系统中,常常会遇到空调箱中加湿段太短,面积有限等问题。此时,如果加湿量大,送风温度低,会出现蒸汽吸收距离过长等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多喷管加湿,这样会减小蒸汽吸收距离,使蒸汽充分汽化,避免风机带水等问题的出现。
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厂房的干蒸汽加湿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应该在节省资源和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各生产环境的实际情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蒸汽加湿系统设计中可能需要注意吸收距离、加湿空间等问题。另外,系统的及时维护,合理使用是实现良好加湿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