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创作的《常熟田》是钱松喦在江南写生时,根据在常熟虞山之上所见江南鱼米之乡新景象有感而作。在虞山之上,向南眺望,只见千顷良田与尚湖连成一片,天然良田在劳动者的精耕细作下被划为方整的形状,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钱松喦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一望千里的气势。画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画一巨石,表示观者所在的位置,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建筑沿尚湖而建,在湖泊的港汊之上由多座拱桥连接着两岸,湖中帆船点点,湖泊河道两岸是平整的良田,由尚湖而分出的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远方,逐渐虚化。湖泊河道的空白画法既成为画面的意象,又在构图上起到了透气的妙用。在设色上主要以石绿色调营造自然生命的本色,又以赭色点缀与其相呼应。此幅作品尺幅不大,但是钱松喦却在画面之中表现出了咫尺千里的壮美气势,体现了新中国农业建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幅作品将传统笔墨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相结合,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事隔多年,
钱松喦回忆起当年创作《常熟田》的所思所想时,还记忆犹新,他说:“传统山水画里,画山有各种各样皴法;画水呀,云呀,也有许多表现手法。画坦荡如砥的田野,就没有了,老祖宗生活里没有的,当然不可能在笔头上有。这就要我们现代人来闯了。即使闯得不三不四,不顺眼但也为后人煮成熟米饭,先烧一锅夹生饭。要闯,首先得在思想上解放出来,着眼点放在田地上,那辽阔开朗的田野,是雄伟的,不平凡的,这是显示时代精神的所在,不能以为没有丘壑,没有奇峰异石,石象山水画。”
钱松喦的创作体会实在值得当代山水画家深思再三。“常熟田”无疑是对传统山水画有所突破创新的现代经典名作,它的在2004北京为纪念荣宝斋成立110周年华诞所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获得高价拍出,也就纯属画坛意料中事了。
钱松喦 8岁随父入私塾读书,兼学书画及金石。1918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该校教师
胡汀鹭精诗、词、书、画,名震江南。
钱松喦便随师学画,技艺日益提高。他一面博览历代名画,广交书画朋友;一面刻意临摹名画。曾对一幅石溪真迹临摹 3年,又临摹
唐寅、
石涛等笔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奠定了他的传统绘画基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学生时代已负盛名,曾创作《贯华阁图》,得到了名画家
吴观岱的赏识。
钱松喦曾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艺术顾问、江苏美协名誉主席,1977年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1983年,他在85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他多年的宿愿。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在1984年重病手术后,仍坚持创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他生前给中共江苏省委写信,把他的百余幅艺术珍品赠给无锡市人民,在他无锡市桥巷的旧居内建立“
钱松喦藏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