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阻击战
1939年国民革命军、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在太行山南麓发生的战役
1939年春夏之交,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豫晋边界地区的沁阳常平、窑头、一线的两个战场同时打响,国民革命军数千官兵与我抗日游击队合力抗 敌,奋力阻击3万侵华日军于太行山南麓,3000余名抗日将士血洒疆场,2000多名日寇抛尸山野。这就是在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常平阻击战。
战争背景
1939年6月至7月,侵华日军集结于豫西北一带,沿沁阳市太行山古羊肠坂军事战略通道摆开10多公里长的战线,企图打开太行山南侧的豫晋通道,实现与侵晋日军的会合。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抗日部队分别在太行山脊以南的窑头和常平设防,阻击日军。
日军为了打开这条通道,昼夜不停地向抗日部队驻地发炮,抗日部队沉着应战。当日本兵攻至离阵地20米时,抗日部队将密集的子弹射向敌群。敌人不敢出动步兵强攻,就用重炮狂轰滥炸。后来,日军竟惨无人道地发射毒气弹,致使400多名防守战士窒息而亡。
在常平村一带,抗日部队与日本鬼子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拉锯战,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日本鬼子死伤近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抗日部队不得不退出常平村,到豫晋交界的太行要塞——孟良寨设防。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又攻进孟良寨,抗日部队的将士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敌人,与之展开肉搏。最后,战士们把仅剩的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与攻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孟良寨也是常平阻击战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战斗异常惨烈,孟良寨城墙上的弹痕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这场阻击战,一共有大小400余次战斗,持续40多天,歼灭日本鬼子2000多人,同时有30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在太行山上。
战争经过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三年。3月,日军调新编成的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师团长前田治中将)从新乡沿道(口)清(化)铁路向沁阳北部的校尉营、西万、万善、盆窑等一带集结,妄图打通豫晋通道,以完成对八路军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该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进而分割、蚕食、摧毁我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当时在这一带驻防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三十九师一一五旅,这是一支有着长期对日作战经验的部队,参加过长城抗战、仓县姚官屯大战、台儿庄战役,创造过光辉的战绩。1939年3月,奉命进驻太行山南麓的沁阳窑头、常平一带。
时任国民党沁阳县七区区长的中共地下党区委书记田时风,接到晋豫特委和沁阳中心县委的紧急通知说,鬼子要从7月1日开始对晋豫根据地实行第二次“九路围攻”,要求区委尽快与当地友军联络,阻击尚未完成集结的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延缓和迟滞日军对我根据地军民的压力。
接到通知后,田时风与其他3名同志以“朋友”身份到设在常平、窑头的第一一五旅旅部,与少将旅长黄书勋商谈,在常平一带阻击日军。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黄旅长同意与田时风合作,共同阻击日寇,一场惨烈的山地阻击战一触即发。
黄旅长有着丰富的对日军正规作战经验,为了打好这场山地阻击战,他和田时风等详细勘察了地形,分析了日寇进攻路线,制定了精密的作战方案,并进行兵力部署。
沁阳通往山西晋城有东西两条道路,分别是窑头——关爷坡、常平——孟良寨(碗子城),于晋庙铺镇的草地铺村汇合。经过商议,旅部及所属第二二九团防守西路,由黄旅长和旅参谋长邓其冼指挥,主阵地设在窑头;黄旅第二三○团及田时风的区干队防守东路,由副旅长史振京负责指挥,主阵地设在常平。
4月底,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在太行山脚下的山王庄、盆窑、西万、校尉营一带完成集结,指挥部设在西万镇,日军师团长前田治还亲自乘坐飞机侦察山间地形,搜索我军事设施和防军动向。鬼子在校尉营、盆窑设立两个炮兵群,架起上百门大炮,每天早、晚两次向山中打炮,准备分东西两线向窑头、常平方向进攻。
5月1日,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8路同时向窑头、常平推进,“常平阻击战”正式打响。
黄沙岭是西路战场的前沿阵地,第一一五旅二二九团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埋伏在这里,随时准备阻击日寇。
5月1日,鬼子在大炮的掩护下,潮水般涌向黄沙岭,遭到在这里埋伏的黄旅官兵迎头痛击,日军丢下无数具尸体败退下山。随后,日军的大炮对黄沙岭进行了几轮狂轰滥炸,炮轰过后,一队队鬼子嚎叫着攻向山头。鬼子的这次攻山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无数鬼子尸横山野,无功而返,残兵缩回校尉营村。
在以后的几天里,鬼子疯狂向山上发射炮弹,一发发炮弹炸得山石飞扬,树木折断,整个黄沙岭焦土一片。英勇的战士们从这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躲着炮弹,迎头痛击攻山的鬼子。弹药打光了,就滚石撞击敌人,和鬼子展开肉搏战,全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日寇虽然占领了黄沙岭,但也付出了死伤五六百人的代价。
窑头是西线阻击日军的主战场。这里前有黄沙岭为屏障,后有关爷坡做天险,是通向山西晋城的重要通道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攻占黄沙岭后,直逼窑头村南面的风门口。一位姓赵的班长带兵用机枪在这里阻击鬼子,死命坚守阵地,打退了鬼子十数次进攻。最后子弹拼光,赵班长和另两名战士在鬼子冲上阵地时,抱着鬼子一起滚下悬崖壮烈牺牲。
就在鬼子攻破风门口后,日军师团长前田治把指挥部设在窑头村西,亲自督战。我爱国官兵在村子里与鬼子进行厮杀、肉搏、拉锯,战斗十分惨烈,最后,旅参谋长邓其冼战死,窑头村失守。黄旅退到最后一道防线关爷坡,做最后防守。
双方在关爷坡激战了十几天,我抗日将士打红了眼,在最紧张的战斗中,黄旅长光着膀子亲自端着转盘机枪向攻山的鬼子扫射。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在久攻不破之后,鬼子向我关爷坡阵地发射了毒气弹,大部分战士被毒气窒息死亡,少数幸存人员在黄旅长带领下撤出阵地。
常平是东线战场的主战场。5月1日,东线五路日军同时发动进攻,很快便攻到常平山口,鬼子来到山口,见这里地势险要,怀疑我军定有埋伏,遂架起迫击炮盲目向两边山头轰炸,见没有动静才缓慢向前蠕动。我方官兵沉着应战,待鬼子进入我伏击圈后,密集的子弹射向敌群,一颗颗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响,鬼子遗尸满坡,落荒而逃。日军恼羞成怒,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向山上冲来,被我抗日将士再一次打退。
经过数日强攻、偷袭,日寇未能攻下常平山口,于是孤注一掷,倾巢出动,调来3架飞机助战,常平山口失守,双方在常平村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鬼子死伤近千人。我方也伤亡惨重,副旅长史振京阵亡,被迫撤退到孟良寨。
孟良寨靠近碗子城,是古羊肠坂道上一个重要的关隘,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占领常平村后,气焰更加嚣张,在常平村几处高地架设大炮,不分昼夜向孟良寨轰击,并组织强大的兵力轮番强攻,但一次次进攻都被我抗日将士打退。在碗子城东侧一个叫“尖刀山”的阵地,黄旅一个连在这里阻敌数日,弹尽粮绝,宁死不屈,在鬼子攻上山时,剩余的10余名壮士集体跳崖,壮烈殉国。
6月17日深夜,黄旅主力撤出阵地,留下一个排做掩护,这个排坚守碗子城同鬼子展开血战,从拂晓激战到太阳落山,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鬼子,他们最后把仅有的手榴弹捆在一起,待鬼子逼近时猛然拉开导火线,与鬼子同归于尽。
英烈千古
1999年以来,时任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并曾经在部队服过役的李建国听说在当年常平阻击战的战场遗址周围发现了不少抗日阵亡将士的墓碑后,他办公室的一幅《沁阳市地图》被他改造成了《常平阻击战示意图》,上面的圈圈点点与箭头,明确标示出了敌我双方的战斗部署与激战路线。李建国十几年坚持不懈寻找抗日将士后人,常平阻击战又一次被媒体披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李建国被评为感动焦作十大人物。2010年4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英烈后人以及沁阳市社会各届齐聚“常平阻击战”遗址,共同祭奠抗日英烈,并举行了“常平阻击战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仪式。使人们有了缅怀和悼念这些抗日将士的永久场所,有了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专家点评
(豫西北抗战研究专家、沁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李建国)
这场阻击战,中国军队以一个旅的兵力对抗日军一个装备精良的师团,是八年抗战发生在豫西北地区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在这场闻名华北的太行山南线阻击战中,面对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坚枪利炮等现代装备,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数千爱国将士,在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支持、配合下,不畏强暴和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历时49天的阻击战中,阻击了兵力10倍于我的日寇,共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毙伤日伪军2000多人,3000名中国抗日将士也长眠在太行山中。虽然参战的将士大都牺牲了,但是阻击敌人的作战目的达到了,他们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减轻了八路军晋冀豫太行山根据地的作战压力,为根据地做好抗击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争取了时间。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的先人,永远都应该是我们所敬仰的。我们只有宣传他们,让后人了解他们的历史,中华民族才能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团结一心,战胜任何困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能抓紧收集有关资料和战场遗物,再修建一个纪念馆和写成文艺作品,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拍成影视片,把这些爱国将士的壮烈事迹再现于文字和音像资料,使中华儿女时刻铭记在心,对常平、沁阳、焦作、河南以致国家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其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7:21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