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
江苏省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篦梳,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常州篦梳流行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和九月二十八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文化特征
常州梳篦主要以选材精良、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花式多样、价廉物美而著称。如木梳,一般要选用生长几百年的黄杨、石楠和枣木等原料,经长期自然干燥精制而成。篦箕,采用生长在阴山背后的壮竹,以及上等胶漆、高档骨料等精制而成。常州梳篦已从原来的日用圆背梳,发展到日用造型梳、欣赏梳、装饰梳,花色品种有三百三十八九个。
常州梳蓖能去污顺发,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常州蓖箕的制作还具有雕描刻烫的精湛技艺,在只有一公分宽的篦梁上,以流利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新颖的构图,描绘着各种有声有色的图案。常州篦箕品种繁多,以制作篦梁的材料而言,就分毛竹、骨头、红木、象牙诸种。以其用途而论,既有纯发去垢的发篦,又有理须整容的胡篦,还有为香蕉树、榕树等树木除虫灭害的虫篦。常州篦箕的梁和齿是用天然生漆胶合而成的,具有耐热耐烫的优良特点,即便放进八十度的热水里浸泡三小时,胶仍不脱落,齿不变形。
制作工序
常州篦箕在北方叫篦子,它的制作工艺异常严细。从毛竹劈成竹篾开始,要经过胶、锉、镶、抨、雕、描、刻、烫等七十二道工序。以做篦齿的竹篾而言,要精心选择竹皮与竹肉之间一层很薄的“篾青”,要求厚薄宽窄如一,而且用沸水煮熟。这样制作而成的蓖箕又叫“熟篦”,其特点坚而不裂,韧而不弯。编结坯篦,不仅要求每根篦齿符合质量要求,而且必须保持齿之间隙,疏密适当,似一模所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之精、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梳格守“天然材料,手工制作”之特色,以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著称。
常州梳篦不仅广泛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而且畅销美、英、法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地区。在国外,有人把常州的梳篦挂在胸前,以示夸耀。
传承状况
受大环境影响,常州梳篦发展困难,处境堪忧,关键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金松群,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3-1290,江苏省常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8年9月10日,为弘扬常州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团委组织下,该校新媒体中心“龙城一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实践团发起“以梳簪发,青丝成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获得“常州梳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获得“常州梳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8月25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0个国家的20名留学生前往常州梳篦厂、常州市梳篦博物馆、青果巷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邢粮工作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