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
200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帝王陵,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皇帝的极权及其生死观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各个历史时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
作者简介
高一爷(原名陈汉皋)1926年生于浙江天台,1946年进北京大学求学,1948年加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后进入冀中解放区,在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任行政秘书,曾参加接管北平的工作。1949年调入国务院文化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内容简介
本书逐一介绍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时期、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的著名帝王陵墓。
媒体评论
前言
据史籍记载,夏商周时代,人死之后,平地而葬,墓地上不起坟,也不栽树,这叫做“不封不树”。例如《墨子》记载,禹葬于会稽,就埋在一片耕地里。《周易》、《礼记》、《汉书》等,也都记录着类似的情形。
这种葬制到春秋晚期才开始动摇,战国时代,诸侯国君的墓已明确称为“陵”,并规定,“民不得称陵”。陵字的本意是山,称墓为陵是指墓上的封土像山那样高大,种树就不言而喻了。
从一系列帝王陵的考古发掘中得知,称陵以后,封土之下行地宫,地宫之内有棺椁,棺椁之内有随葬晶,棺椁之外还有陪葬品。这些随葬晶和陪葬晶,大都是当时的宝贝或含有一定;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象征物。因此陵墓就成了一个个地下宝库或博物馆,其丰富、辉煌和工艺之精巧,往往出人意表。它们的存在表明了活人对于死亡的敬畏之情和灵魂永生的想像。
陵墓的历史文化价值,远不止于地下部分。它的地上部分,包括:陵址的选择、陵墓与环境的关系、陵园的平面布局和各种建筑物及小品的营造、装修和雕刻,都出自当时巨匠、大师
等顶尖人物之手,无不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可称为一时的杰作。
当然,中国历史久远,上下六七千年,包括传说中的和史籍上有记载的帝王,共400有余。因为时代不同,地域各异,国力有强弱,帝王又各有境况和爱好,帝王陵也随之大异其趣。据黄濂所著《中国历代帝陵》一书附表统计,传说中的帝王陵计15座,约占总数的3%;待考和不可考的,计179座,约占总数的45%;其余均为有陵墓可考的,约占总数的52%,不过其中已经作过考古挖掘或部分挖掘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就这很少一部分的情况而言,古代帝王陵的豪华奢侈,古代帝王迷信厚葬之风的严重,确已达到惊人的地步。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帝王陵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情形以后,才能更加彻底地了解那些身居其中的死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关于死亡和灵魂都想了些什么。
全世界都知道,小国人历来讲究风水。早在公元7—16世纪,中国风水文化就已对周边国家及地区发生着影响,并广泛传播。16世纪以后,开始扩散到欧美等地,逐渐引起了域外人的兴趣;国外最近还掀起了“中国风水热”,甚至派留学生来,指名要研究中国风水学。帝王陵陵址的选择、营造及其勺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正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风水学到底是怎么回事的直接途径。
无论哪一座帝王陵,最终无不通过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双手才建造起来。不管帝王及其大臣们怎样穷谋竭构地设计,如果没有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帝王陵都无从实现。这就是说,帝王陵虽为历代帝王埋骨之地,却不能不成为千千万万劳动者表现思想和技艺的舞台。历史从来都是公正的,它严格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当初,成千上万生灵为帝王那把枯骨竭尽一切,甚至还要搭上性命;现在,事情完全颠倒了过来,是那把枯骨戎了当年成千上万生灵心血的载体,使之千古留传,并最终汇合成一部辉煌的巨著,记录着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上,曾经有过怎样惊人的创造和取得了何等卓越的成就。就这一意义而言,中国帝王陵诚不失为一部珍贵的解读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教材。
目录
前言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隋唐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帝王陵.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2:19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媒体评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