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蟹
石蟹科拟石蟹属动物
堪察加拟石蟹(学名: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是石蟹科拟石蟹属的一种甲壳动物,又称阿拉斯加帝王蟹、红帝王蟹。作为拟石蟹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堪察加拟石蟹体型庞大,最大腿间跨度可达1.8米,体重超过10千克。其身体呈水滴状,有八条腿,全身覆盖坚硬的红褐色至酒红色甲壳。
命名史
堪察加拟石蟹于1815年由英国博物学家威廉·戈特利布·提勒修斯(Wilhelm Gottlieb Tilesius)博士首次描述并命名。其模式标本采集于 1812 年的堪察加半岛。该物种还有一些较为常用的名称,如红帝王蟹、阿拉斯加帝王蟹等。
形态特征
堪察加拟石蟹体型较大,体呈椭圆形,形似水滴。雄性通常大于雌性,腿间跨度可达1.8米。雄蟹体重记录为10.9千克,体长约为22.7厘米×28.3厘米;雌蟹体重记录为4.8千克,体长约为19.5厘米×21.3厘米。雌雄个体平均体重约为2.9千克。其甲壳呈鲜艳的红褐色至酒红色,表面覆盖锐利的棘刺。
堪察加拟石蟹的甲壳前端具有一短而微上翘的额突,额突内侧具有一棘刺,其附近分布着一对较小的背棘。甲壳中央区域分为胃区和心区,分别对应其胃和心脏的位置。胃区具四对小刺,心区有三对。此外,甲壳上还散布着多组棘刺,每组包含24~30根。其腿部和螯足的顶部及两侧同样具有棘刺。腹面除每条腿的末三节外,均呈白色且光滑无刺。第一腹甲大部分被甲壳覆盖,第二腹甲分为五部分:一对边缘板、一对侧板和一块中央板。堪察加拟石蟹有三对步足和一对螯足。这对螯足大小不同,功能各异:较大的一对螯足强壮有力,用于压碎猎物;较小的一对螯足则较为灵活,用于进食。较大螯足通常位于右侧。堪察加拟石蟹的足具有再生能力。肢体断裂后,关节处会迅速形成一层薄膜覆盖伤口,起到止血作用。在巴伦支海,约20%的成年堪察加拟石蟹至少缺少一条腿,其中最常见的是螯足的惯用足或后足中的一条。这些肢体缺失通常是争斗、交配损伤或被鱼类、人类等捕食者攻击造成的。
堪察加拟石蟹的内脏主要集中于身体中央。自上而下依次为肝胰脏(负责代谢功能)、心脏和生殖腺。这些器官协同工作,确保机体正常运作。此外,位于身体两侧的鳃负责呼吸,为机体提供氧气。
堪察加拟石蟹的性别较为容易辨别。雄蟹的腹部瓣呈左右对称的三角形,而雌蟹的腹部瓣则为偏向一侧的椭圆形,但偶尔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栖息环境
堪察加拟石蟹幼蟹在经历五次蜕壳后,主要栖息于沿岸浅水区。这些区域地形复杂,底质多为贝壳、鹅卵石等,且藻类和水螅类等生物丰富。成蟹的栖息范围则更为广泛,从浅海至 400 米深的深海区域均有分布,但平均栖息深度约为50米。
堪察加拟石蟹对栖息地的海水环境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海水盐度高于30‰,水温高于0°C,这些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分布范围
堪察加拟石蟹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美国阿拉斯加、白令海、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向西延伸至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日本、韩国和朝鲜沿海。此外,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也有分布记录。
生活习性
堪察加拟石蟹幼蟹在体长超过25毫米后,会表现出集群生活的行为特征。它们白天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蟹群,有时数量可达成千上万只,这种集群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反捕食策略。夜间,幼蟹分散觅食。超过4岁的堪察加拟石蟹会迁往100~200米深的较深水域生活和觅食。此外,雌蟹在冬末至早春会返回浅水区产卵。
堪察加拟石蟹为杂食性动物。幼蟹主要以蠕虫、藻类、贝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而成蟹的食性范围更广,几乎无所不吃,甚至包括体型较小的同类。同类相食现象在幼蟹阶段尤为明显,尤其是在蜕皮期间,且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高密度饲养会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挪威海的堪察加拟石蟹对扇贝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而幼蟹则更偏好捕食海胆和海星。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在食物链中,体型较小的堪察加拟石蟹是多种底栖鱼类、章鱼、海獭和其他蟹类(包括同种个体)的猎物。然而,体型较大的成蟹除了蜕皮期较为脆弱外,几乎没有天敌,生存能力很强。
幼蟹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浮游生活阶段和底栖生活阶段。在浮游生活阶段,幼蟹主要在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底栖生活阶段后,幼蟹会回到海底,生活在藻类和水螅类等生物群落中,这些环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
在3~6℃的环境条件下,卵的孵化成功率和幼蟹的成活率相对较高。然而,当温度升至9~12℃时,虽然卵的孵化速度会加快,但幼蟹的成活率却会相应下降。幼蟹的活动表现出显著的趋光性,常被海流带离原栖息地数百公里。其中,处于浮游生活阶段的幼蟹表现出正趋光性,白天会上升至水体表层,夜间则会下降至较深的水层,这种行为模式与其食物——浮游生物的垂直迁移规律相一致。幼蟹的游泳速度为0.13~3.3厘米/秒,饥饿状态下,其反应速度和游泳速度均会降低。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雄蟹的生长速度快于雌蟹,蜕皮次数也更多。雌蟹由于承担繁殖任务,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雄性堪察加拟石蟹通常在体长达到100毫米左右时性成熟,体长超过140毫米的雄蟹具有更高的交配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雄蟹在蜕皮后的10天内不会进行交配。堪察加拟石蟹的平均寿命为15~20年,部分个体寿命可达30年。
繁殖方式
雌性堪察加拟石蟹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吸引雄性。雄蟹被吸引后,会用螯足紧紧抱住雌蟹,这种抱对行为可持续7天。在此期间,雄蟹会将精荚释放到雌蟹的生殖孔附近。随后,雌蟹产卵,卵子在经过精荚时完成受精。受精卵会被雌蟹附着在腹部下方的腹肢上,经过约一年时间孵化。雌蟹只有在卵孵化后才会进行新一轮的交配。雌蟹每年仅交配一次,可产卵15万~40万颗;而雄蟹在春季可进行多次交配,通常超过10次。
人工养殖
尽管各地在养殖堪察加拟石蟹的技术上存在差异,但基本步骤相似。首先,采集正在产卵的雌蟹,获取受精卵并进行人工孵化。孵化出的幼蟹会被移至养殖水槽中,控制水质条件,保持盐度31‰~32‰,并确保水流速度为1.5升/分钟。饵料方面,为幼蟹提供鱼肉糜、桡足类和海藻等食物,同时提供人工海藻作为附着基。养殖密度控制在500~1000只/平方米时,幼蟹的成活率最高。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堪察加拟石蟹尚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未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因此目前不属于受特殊保护的物种。
种群现状
堪察加拟石蟹的种群现状因地区而异。目前尚缺乏对其全球种群数量的准确估计,但在其分布范围内,该物种仍然较为常见。阿拉斯加州是堪察加拟石蟹的主要捕捞区。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渔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阿拉斯加地区的堪察加拟石蟹商业捕捞量约为2041吨,其中大部分来自布里斯托尔湾,少部分来自诺顿湾渔场。然而,与1980年布里斯托尔湾单一地区的6万吨捕捞量相比,2022年的捕捞量明显下降。2004年的数据显示,挪威海域的成年堪察加拟石蟹数量约为300万只。
致危因素
堪察加拟石蟹面临着多种威胁,其中最主要的是过度捕捞。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导致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对物种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是重要的致危因素。随着海水温度上升,堪察加拟石蟹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其繁殖和生长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措施
堪察加拟石蟹的捕捞活动受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渔业部门、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及阿拉斯加渔猎局的共同管理,并受阿拉斯加州和联邦政府的严格监管。捕捞遵循“三个S”原则:尺寸(Size)、性别(Sex)、季节(Season),以保障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措施包括限制捕捞规格以上的雄蟹,保护雌蟹及敏感期个体;使用安全渔具减少伤害;设定甲壳宽度门槛(>178毫米)及捕蟹笼逃生口设计避免误捕。管理部门根据数据动态调整捕捞配额,普里比洛夫群岛全面禁捕以保护资源,布里斯托尔湾因雌蟹减少而实施更严限制。在挪威,尽管堪察加拟石蟹被视为外来物种,但已成为重要渔业资源,政府设有每年约2000吨的捕捞限额以维护其可持续利用。
主要价值
堪察加拟石蟹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高品质的堪察加拟石蟹通常采用航空运输,以确保新鲜度和口感。但活体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因为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导致蟹类缺氧和应激反应,表现为血淋巴乳酸和总蛋白含量升高,以及氯离子浓度下降,这不仅会增加食用风险,还会影响蟹肉品质。品质稍逊的个体通常会经过92°C 烹煮后冷冻保存,以便后续加工利用。除食用价值外,堪察加拟石蟹还具有很高的副产物利用价值。其甲壳、头胸甲以及内脏(包括肝胰脏)等均可作为提取鱼油、虾青素、甲壳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原料。
相关新闻
在2014年7月23日,美国阿拉斯加的渔民在捕鱼活动中意外捕获了一只罕见的蓝色堪察加拟石蟹。与典型的红褐色或酒红色个体不同,这只蟹的颜色异常鲜艳,因其显著的色彩差异而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08
目录
概述
命名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