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纪年,也称王位纪年,是指按照
帝王即位的年次或
年号来纪年的
纪年法。如
《岳阳楼记》中“
庆历四年春”,即指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
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
干支纪年,如
《兰亭集序》中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我国古史上有确凿的编年记录是从
西周共和元年(前841)算起的,那时都是以某帝某王即位的一年为第一年,称元年或一年,以下顺序递增。帝王死后,以其
谥法称他在位的纪年为某帝(王)元年、二年、三年……
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就是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之前,纪年的办法是用帝王、
诸侯即位的年次来记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年号纪年始于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开始时一般一个
皇帝都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到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其皇帝。如清圣祖
玄烨,在位61年只有一个年号“
康熙”,故也可称之为康熙皇帝。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也有多字的:如
宋代有“
太平兴国(
太宗赵光义),“
大中祥符”(真宗
赵恒),西夏有
天授礼法延祚(景宗
李元昊)、天赐礼盛国庆(惠宗
李秉常),但比较少见。每一皇帝继位,重新改元,一般都从次年初开始使用新年号,所以这时一年之内可能会出现有两三个年号的情况。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
朝鲜、
日本等国,如今日本仍然使用
天皇的年号纪年。
帝王纪年在
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封建帝制,
孙中山成立
中华民国后,便不再被使用,而是改用“民国X年”的纪年法,并通用
公元(西元)纪年,直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