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德文:Admiral Hipper Klasse schwere Kreuzer ,英文:Admiral Hipper class cruiser,又称:希佩尔级),是二战期间德国的一型重巡洋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吃尽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苦头,所以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条款中明确规定:限制德国建造任何大于10160吨级的军舰,不准拥有包括巡洋舰以上的大型舰只。后来,德海军参谋部不断要求建造新的战舰。在经过多年的协商之后,德国海军最终被允许建造首批
装甲舰,但必须遵守条约的限制。当时,德国海军建造局密切注视着国外主要海军大国的军舰研制情况,定期评估主要海军大国建造的各型舰型。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就已经开始考虑设计建造一种重型巡洋舰,但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未能如愿。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提出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从而促使德国考虑增加建造大型舰艇。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一开始,他对条约的限制有所顾虑,不敢公开建造超标准的大型战舰,也不敢公开向英国的制海权挑战。希特勒曾想当时的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表明,虽然他不想建立一支向英国制海权挑战的舰队,但他要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当时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并未引起德国的注意。德国海军1933年的造舰计划还仅限定于在波罗的海的贸易战中保卫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德国预计如果战争重新爆发,那么与其潜在的敌手—英国和法国交战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舰艇质量上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以当时德国拥有的几艘轻型巡洋舰来看,是远不能与英法同型舰只相抗衡。
建造沿革
1934年2月,德国决定进行重型巡洋舰方案的初始设计,参考了其它国家在巡洋舰使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认为巡洋舰应该使用在破交战,因此要求准备建造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具有大型化、远航力高、火力强、防御性好等特点。
1934年夏,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由于德国不是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字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范围之内该级舰的设计又不能达到所有的要求,为此德国在超越条约的限制上所走的步伐还是比较大的,于是最终产生了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1935年,德国海军参谋部已计划将造舰的总吨位有限制地扩大至42.1万吨,其中有一部分用于建造重型巡洋舰。同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被容许合法摆脱《凡尔赛和约》建造大型舰只,德国就捉住这个机会决定正式建造大型远洋巡洋舰。
1935年7月6日,为了纪念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的指挥官,弗里茨·里特尔·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新型巡洋舰被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并在德国布卢姆沃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37年2月6日下水,1939年4月29日服役,二战爆发时该舰正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巡逻。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汉堡进行最后的改建工程,舰艏以及烟囱帽的外型进行了修改。设计要求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控制在标准排水量12000以内,但实际上建成时远超过12000吨,达到15000吨。
1935年11月16日,第三艘“欧根亲王”号订购,该舰与前两艘同型舰相比有一些小的区别。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第四艘和第五艘发展过程更加曲折,两舰原计划是按B级巡洋舰(轻型巡洋舰标准)建造,安装四座三联150毫米主炮,后由于缺少主炮及炮塔,而且获知苏联开始建造装备190毫米主炮的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德国立即将这两艘舰改为A级巡洋舰(重型巡洋舰标准)。同时所有对于德国军备方面的限制随着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而解除。两舰于1936年7月18日订购,并分别命名为“吕佐夫”号和“塞德利茨”号,其外观、性能和“欧根亲王”号一样。
1936年12月29日,“塞德利茨”号在不莱梅船厂动工建造。1939年1月19日,“塞德利茨”号下水,当该舰接近完工时,德国海军决定将其改装成航空母舰,1942年5月在船上开始了改装工作,但改装工程进展缓慢。1943年1月该舰的改装工作停止下来并被转移到柯尼斯堡。1945年当苏联红军接近柯尼斯堡时,该舰于1月28~29日由舰员放置炸药自沉,之后该船被苏联军队获得,并被打捞计划用于“吕佐夫”号零部件替换,但最终被放弃于1958年被拆除。
1939年7月1日,“吕佐夫”号下水,1939年10月,苏联求购未完工的“吕佐夫”号,由于德国同年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为了向苏联表示友好,1940年2月以1.5亿德国马克的价格出售。转让于4月15日完成。当卖给苏联时,这艘船仍然是不完整的,只安装了一半的炮管,大部分上层建筑都没有安装。1940年5月31日该舰的舰体部分被拖到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厂,1940年9月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Petropavlovsk)”号,剩余工作由德国建造的列宁格勒的苏联造船厂完成的。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已完工将近70%,但机械动力及其他辅助设备尚未安装完毕,船体仅有烟囱等基本的上层建筑和一个临时搭建的主桅。203.2毫米主炮仅安装了A和D炮塔(1号和4号),但另两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门37毫米和8门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该舰成为一艘浮动炮台被拖至列宁格勒,用其4门火炮及德国弹药对苏军进行支援。
服役历程
希佩尔海军上将号
1940年2月17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交付舰队并投入作战使用,并开始攻击盟军,参加了“威塞演习”对挪威作战行动,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西洋作战。1945年5月3日在基尔德意志船厂的船坞中被其舰员炸毁,船体在1948~1949年间被英国人拖到海肯多夫沙洲拆毁。
布吕歇尔号
“布吕歇尔”号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被击沉的同名装甲巡洋舰的舰名,唯一的一任舰长是海因里希·沃尔达格海军上校,在任时间为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该舰服役后一直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也参加了“威塞演习”作战行动。1940年4月9日,进抵奥斯陆时被挪威岸防部队的大炮和鱼雷击中沉没,成为二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德国重型巡洋舰,舰上运载的登陆部队也死伤惨重,沉没水底的“布吕歇尔”号仍在漏油,严重地威胁着奥斯陆峡湾的生态环境。
欧根亲王号
1940年7月,“欧根亲王”号未完工前,两次在德国基尔的船厂被英国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伤,最终于8月1日服役,并在波罗的海进行试航以及实弹射击训练,12月在基尔完成最后的建造。“欧根亲王”号与
俾斯麦号战列舰参加了“莱茵演习”作战,参与击沉了英国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之后参加了“三头犬”作战行动。在战争末期有限地支援了德国的地面防御战。1945年4月8日,该舰抵达哥本哈根并于5月被英军接管。1945年12月,“欧根亲王”号作为战利品交付给美国,重新编号为USSIX 300,该舰作为核试验的靶舰于1946年12月22日在
夸贾林环礁翻覆沉没。“欧根亲王”号被称为德国海军“最幸运”的军舰,参与了多次重大的作战行动并幸存到战争结束。该舰装备的一架Ar-196水上侦察机(机号T3+BH)被
史密森学会的航空博物馆收藏。
吕佐夫号
1942年4月4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被
德国空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击成重伤。9月17日被苏联人重新浮起并拖去改装。12月30日投入列宁格勒的海上保卫战中。1944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更名为“塔林”号(Tallin)。1945年夏,该舰被转移至波罗的海船厂,继续未完的建造工程。1949年1月12日,“塔林”号被重新划分为轻型巡洋舰。12月23日,新的该舰计划为:装备12门MK-5型152.4毫米L/53炮(4座三联装炮塔),6门SM.5型100毫米L/70平高两用炮,12门SM-20型45毫米L/78高炮及24门4M-120型25毫米L/80高炮。该舰最大排水量将达19395吨。但由于改建所耗费的时间‘资金与建造一艘新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一样多,因而改建计划最终取消。1953年3月11日,“塔林”号改为训练舰,更名“第涅伯”号。1956年12月被用做浮动防波堤。1958年4月从苏联海军的编制中被撤消。1959~1961年间在列宁格勒被拆毁。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设计要求必须满足如下三个主要条件:火力能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尔”号重型巡洋舰匹敌,航速比法国海军的“敦克尔刻”级战列巡洋舰快,续航力能满足大西洋作战的要求。在决定设计重型巡洋舰后,德国海军在主炮选择上最初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采用12门150毫米主炮,二是装备8门203.2毫米主炮。但海军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很快就倾向于采用大口径的主炮,而作为折中提出的采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获得通过。因为装备203.2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舰体尺度,所以原设计很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主要指标仍然停留在条约型重型巡洋舰的框架内,但已超过国外同型舰的要求标准。在推进动力装置方面存在着多种选择,由于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及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有优势,因此这两种推进动力方案都提到讨论桌上。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最初设计的10700吨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吨用于装甲防护、1980吨用于机械动力,舷装甲厚度达85毫米。
舰型结构
舰型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为高干舷平甲板型舰,前两艘舰在刚建成仍采用了平直、略带外倾的舰艏和传统的巡洋舰艉,有着适度的球鼻型艏,以减少高速时兴波阻力。该级舰服役时,德国海军意识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与该级舰采用的直平舰艏在恶劣海况时上浪严重,影响航行性能。为此,在服役不久就开始改装为
大西洋舰艏,也称为飞剪型舰艏。事实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于北海和大西洋环境,这也成了德国大型战舰的外观标志。该级舰建造时,由于焊接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因此德国人大量采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铆接节省了不少舰体重量,而且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提高了整舰的防护强度。
装甲防护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中部水线80毫米,舰尾水线70毫米,舰首水线4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25-30毫米,主装甲甲板 30-8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 炮塔正面165毫米,顶部70毫米、侧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挥塔150毫米双层防雷装甲,每层20毫米。
动力系统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是在特别强调军舰速度的情况下设计的,因此,对推进装置的功率要求很大。最初的方案是采用柴油机,因为柴油机耗油低、续航力大。但是,柴油机动力却很难获得30节以上的高航速,而且在舰上占有的空间太大。最后,根据前两艘大型战舰的建造级使用经验,德国人最终决定采用高压、高温蒸汽轮机。每舰安装3台蒸汽轮机,12台锅炉。锅炉效率较高,最大功率达到133631马力,航速达到33.5节。为了保持高航速,该舰使用了蒸汽轮机而没有采用柴油机,因而航程短的问题就成为该级舰最大的弱点。尽管它们成功地对同盟国的运输线进行了攻击,但燃油不足却始终是困忧德国海军的一个问题,“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在战争期间还将部分压水舱改为燃油舱。同时,德国海军使用的高压蒸汽轮机装置的性能也不稳定,经常出现机构故障。尽管如此,他们的高航速仍对盟军构成了极大威胁。
舰载武器
主炮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舰艏、舰艉各有两座双联装主炮塔,炮塔全重250-260吨,炮身俯仰速度为8度/秒,炮塔的回旋速度为6度/秒呈背负式设计,共装有八门SKC/34(L60)型203.2毫米主炮,备弹量960至1280发,炮身全长12.5米、连同炮座部分共重20.7吨,最大射程33.5千米、弹重122千克。根据弹种的不同,弹长为800-900毫米,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使用分装式弹药,主装弹药一般为48千克,可另加装20千克的增程装药量,初速920米/秒(穿甲弹)。在舰桥和后主桅后有两座供主炮用的大型测距仪。德国海军还在该级舰装备了试用型舰载雷达提供有限的对海搜索能力。1941年在与英国舰队战列舰对射时,显示了该炮的巨大威力。德国还将订货但取消建造计划的后两艘舰的主炮转给岸防铁道炮兵使用,称为203.2毫米K(E)型列车炮,配备在法国西北部,该炮的其他性能于舰炮相同,但仰角提升为47度,最大射程提高至36.4千米。
高炮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除了标准的203.2毫米主炮之外,还装备了重型防空武器,在两舷各有三座双装105毫米高炮。这是德国海军巡洋舰以上大型军舰上使用的标准中型高炮,型号SKC/32(L60)型105毫米双联高炮。该炮有一个复杂的高仰角火控系统,半自动闭锁,使用整装式弹药,全弹重27.35千克(弹头重15.1千克),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千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发/分,对中近距离目标相当有效,但不能提供远程防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型舰载高炮之一。战后苏联海军斯维尔德诺夫级巡洋舰上装备的SM.5型100毫米L/70平高两用炮就是从该炮发展而来的。
在轻型防空炮方面,该级比国外的同类舰只要强,因为他装有大量半自动37毫米双联以及20毫米高炮。轻型防空武器德国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博福斯设计(只是以37毫米口径取代40毫米口径)和20毫米高炮,这比同盟国使用的时间要早得多。该级舰建成时装备八座SK C30/(L83)型双联37毫米高炮用于近程防护。弹重745克,初速1000米/秒,俯仰角-10度~80度、有效射高2000米、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发/分。该级舰还大量装备了单管、双联和四联装的20毫米轻型高炮,该炮为64倍口径、弹重0.132千克、初速900米/秒、射程4800米、仰角90度。至于20毫米轻型高炮的数量,由于战时的战况变化而在战争时期不断增加,达到28-32门。
鱼雷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在两舷舯部前后装有四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使用G7a蒸汽动力鱼雷,备雷10枚(后三舰备雷12枚)。
水上飞机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舰舯部烟囱和后主桅之间设有航空设备,包括一座
弹射器和一个机库,舷侧有两个用于起吊飞机的起重机,后三舰有两个机库,备有Ar-196水上飞机三架,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希佩尔海军上将号
1940年2月,”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攻击了盟军驶往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运输船队。
1940年4月8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参加代号“威塞演习”的对挪威作战行动,在驶向德隆泰姆的途中,同行的“伯恩德·冯·阿宁姆”号和“汉斯·吕德曼”号驱逐舰遭遇英国皇家海军的“萤火虫”号驱逐舰。英舰在经过勇敢的反击之后被击沉。“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由于和英舰舰体相撞而受伤。
1940年6月,”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同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击沉了一艘运兵船、一艘油船和一艘反潜拖网渔船。
1940年12月1~27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参加“北海之旅”作战行动,攻击了菲那斯特尔角以西700英里的WS5A护航船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伯威克”号重型巡洋舰以及几艘驱逐舰交火,“伯威克”号与一艘商船被击成重伤,另有一艘商船被击沉。“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也被命中4弹,后驶回法国的布勒斯特港进行修理。这是该舰第一次参加大西洋作战。
1941年2月1~14日第二次大西洋作战行动中,”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攻击了没有护航舰艇的SLS64商船队。19艘商船中的7艘被击沉,数艘重伤。由于燃油不足,后来返回布勒特斯港。
1942年12月,在巴伦支海海域,”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吕佐夫”号
战列舰以及6艘驱逐舰(“里查德·贝森”、“西奥多·里德尔”、“弗里德里克·伊恩”、“弗里德里克·埃克霍尔特”、Z30和Z31)攻击了JW51B护航船队。“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击沉了英国“布兰
贝尔”号扫雷舰,重伤了“阿查蒂斯”号驱逐舰(该舰后来沉没)。但这次对船队的攻击由于英国海军的“
谢菲尔德”号和“
牙买加”号巡洋舰的英勇反击而功败垂成,“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击中,还损失了“弗里德里克·埃克霍尔特”号驱逐舰,而整个护航船队仅有一艘商船被击伤。德军高层对此次作战十分恼火,“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此后便再也没有参加海上作战行动。
1945年,德国海军出动”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协助
东普鲁士的德军和难民撤离,这也是德国水面舰艇最后的作战行动。同年4月,“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英国飞机击伤。
布吕歇尔号
1940年4月开始的“威塞演习”作战行动中,“布吕歇尔”号与“吕佐夫”号战列舰、“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信天翁”号、“莫韦”号、“秃鹰”号鱼雷艇在施韦因蒙德接载陆军登陆部队。
1940年4月9日,当编队进抵奥斯陆时,德国人认为不会遇到任何抵抗,所有舰只毫不犹豫地开进了峡湾。5时20分,编队最前面的“布吕歇尔”号第一个冲进峡湾最窄处,而位于奥斯克堡要塞的挪威279.2毫米大口径岸防炮首先相其开火。“布吕歇尔”号躲闪不及受重伤,上层建筑被击中起火,大火随即蔓延开来。该舰随后又被挪威岸防部队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最后于7时23分沉没。
欧根亲王号
1941年5月18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了“
莱茵演习”作战,与“俾斯麦”号战列舰一起离开戈腾哈芬港(即格丁尼亚,原属德国,现归波兰)。
1941年5月21日,“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在挪威柯尔斯峡湾下锚,两舰的行踪被英国侦察机发现。
1941年5月24日,“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与前来拦截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相遇,“欧根亲王”号最先击中“胡德”号,并有可能导致该舰弹药库爆炸沉没(一般认为“俾斯麦”号的第四、五次齐射导致“胡德”号的爆炸)。在这次交火后,由于“俾斯麦”号的油舱被击中,无力继续深入大西洋拦截商船队,“欧根亲王”号不得不与它的旗舰分开,而“俾斯麦”号则在英国舰队的全力围剿下被击沉。5月29日,毫发未损的“欧根亲王”号回到布勒斯特港。
1942年2月11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三头犬”作战行动,与“沙霍恩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以及6艘护航的驱逐舰和14艘舰队鱼雷艇从布勒斯特港经英吉利海峡回到德国,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挑战英国海权的冒险行动。此后,德国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几乎失去了存在价值,它们在希特勒不得出动的严令下毫无作为。战争末期“欧根亲王”号开出港口,有限地支援了德国陆军的地面防御战。
该级各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