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大路
沈阳市内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市府大路位于沈阳市区中部,跨和平区沈河区。长3645米,双向八车道。西起公和立交桥,东至西顺城街与北顺城路相连,中部与南京北街交叉并与太原北街、青年大街等18条街呈丁字形相交。
简介
西部北侧为西塔朝鲜族聚居地;东部两侧为回回营回族聚居地。与南京北街交汇处为北市商业区,青年大街口有市府广场。沿路有市人民政府大楼、沈阳宾馆、省邮电管理局、市府广场等。
市府大路有243、248、216、295、247等公交车。
市府大路历史
1907年,中日合办马车铁道有限公司。在位于老道口的原奉天旧站—小西边门之间铺设铁轨,供双马拉车行驶,称马车铁道,这就是市府大路的雏形。
1908年始建今北六马路至青年大街段。
1921年开始,在奉天城商埠地内,以南北为经,东西为纬进行道路规划。马车铁道:西塔街—广场一带穿越其间,被称为“一纬路”,西塔街以西是吴淞街。
1922年,马车铁道停运。4年后,道路重新翻建后,中日合办的有轨电车在这通行。
1926年,翻建后的路面分两段,老道口—九经街的路段仍有一块石路,九经街—小西边门的路段为沥青路。
1925年,一纬路分段命名为日吉町、西塔大街、十间町、一纬路。
日伪时期,这条路的名称曾多次更改,不同的路段也有各自的命名。因为经过当时日渐繁华的十间房地区,这一段曾称作“十间房大街”,广场—朱剪炉路段称作“西马道”,朱剪炉—广宜街称“电车大道”。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先后改称其“上海大街”和“市府大路”。一纬路与十间町合并,以地处市政府大楼旁称市府大路。
解放初期,因道路破损严重,交通受到很大影响。
195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将这条路定名为“市府大路”。
早期的马车铁道为土路,后铺块石。
1963年7月,将这条路进行改造,老道口—三经街路段为柏油路面。三经街—广宜街,第一次采用了白灰三合土基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清洁布的新工艺,获得了成功。结束了长期以来手板基石的落后工艺,为道路施工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1964年5月—8月,拆除有轨电车铁轨,通行无轨电车。
1999年6月20日,沈阳市实行“电改汽”,无轨电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市府大路的道路功能,呈现出今天的畅通态势。
今天的市府大路,东起公和立交桥,西至西顺城街。为市管1级道路
道路长3645米,宽40m。为三合土混石基础,沥青混凝土制成。人行道110650平方米。铺装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方砖。道路两侧栽植街道树。
市府大路曾是最早连通奉天古旧城区(“井”字加外方框的城区)、奉天商埠地和奉天附属地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东与小西路、北顺城路相连,两侧为西关回回营聚居地,西与胜利大街相接,其附近北侧为西塔街朝鲜族聚居地。中间通过市内最大的广场——市政府广场,成为连通沈河、和平两区的东西主干道。
胜利大街、太原街、南京街、和平大街、三经街、青年大街、惠工街、广宜街等南北主干道与其相会。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辽宁省邮电管理局、沈阳市电信局、北市场邮局、沈阳宾馆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座落在路的两侧。
市府大路规划
现在人们所说的市府大路通常都包括其东侧与之相连的北顺城路和津桥路。
作为沈阳市内第二条东西干道,市府大路东端的瓶颈现象日显突出。因此沈阳市政府决定对市府大路东段(实为津桥路)进行延长,东延线工程从津桥路至一环,长1060米,宽40米,包括新建道路、排水、路灯和交警设施工程,计划投资2.5亿元。远期还将与善邻路相接,进而延长至东二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31 03:16
目录
概述
简介
市府大路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