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静安区属
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公司主要围绕上海市
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的发展,行使规划建设、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与综合管理等职能。集团以“产业地产开发运营、产业投资孵化、产业服务集成”为核心主营业务,以“打造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创建中国创新型产业社区”为战略目标,以“地产+投资”双轮驱动作为提升服务能级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精品园区综合运营商。
地理位置
园区四至范围:北至走马塘—共和新路—场中路,西至原平路,南至汶水路,东至泗塘。总规划面积3.31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550万平方米;园区紧邻上海交通主动脉——南北高架与中环,以共和新路为轴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其中西部园区1.45平方公里,东部园区1.86平方公里);在静安区“一轴三带”发展战略中,市北高新园区是“中环两翼产城融合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历程
历经28年的转型之路,市北园区实现了从“承担三废转移的传统工业园区”到“全市率先提出发展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再到“发展云计算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华丽蜕变。园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92年至2002年——艰苦创业期:刚刚成立的市北园区,由走马塘工业小区改造而成,是上海北四区(原闸北、宝山、虹口、普陀)的“三废转移功能区“,面积仅为0.9平方公里。在这十年间,园区解决了土地空转的问题,区域面积扩展到1.26平方公里,同时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能级,集聚了一批纺织、电子、冶金、轻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园区规模由小变大。
2003年至2009年——转型发展期:市北园区步入转型发展期,抓住“
生产性服务业”这个牛鼻子,明确把“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功能转型”作为园区转型的三大主攻方向,推动园区由“传统工业园区”向“现代服务业园区”进行转型。在此期间,2007年原闸北区政府将共和新路东侧“北上海物流园”纳入市北园区总体规划,园区规划面积由1.26平方公里扩大到3.13平方公里。2009年,市发改委批准园区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市北工业园区”正式更名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
2010年至2016年——产业迭代期:市北园区成为唯一的“上海市
云计算产业基地”,这一阶段园区利用工业厂房承重能力高、电力设备配套齐全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从“黑烟囱”变身为“云园区”。同时,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软件信息、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人力资源、金融衍生为特色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格局。在此期间,2010年8月市北高新在南通市港闸区启动建设市北南通科技城,规划总面积5.24平方公里。八年多来,科技城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400亿元,引进企业193家,实现税收突破10亿元。
2017年至今——战略提升期:在闸北静安“撤二建一”、市北园区成为首个“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全新发展阶段,市北园区提出了“打造中国大数据之都、建设中国创新型产业社区”的战略目标,迈向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2018年4月,园区一届二次管委会明确静安要举全区之力,以市北高新为核心再掀全区对接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高潮;2018年12月,园区一届三次管委会审议通过将园区规划面积由3.13平方公里扩展至3.31平方公里。
核心优势
市北高新园区是上海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同时也是静安区对接上海建设“
全球科创中心”“全球卓越城市”的核心承载区;作为“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园区被纳入《上海城市总体发展规划2017-2035》与《上海市产业地图》,重点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5G+超高清、区块链技术等创新型前沿产业,成为了全市“3+5+X”的重点区域,肩负起了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上海名园”的重要使命。
组织架构
市北高新园区日常运作由园区管委会进行统筹协调。管委会主任、副主任由静安区区长、副区长担任,同时下设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园区综合管理。区发改委、区商委、区科委、区财政局等各政府部门以及集团公司和园区所在地街道,皆为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成员。
发展现状
按照静安“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市北园区制订了《全力打造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争在三年内基本建成“大数据资源充分汇聚、大数据产业高度集聚、大数据基础设施国际领先、大数据人才更加汇聚、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先试、大数据标准制订全国引领,具有区域(长三角)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地”,力争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数据核”以及长三角
世界级城市群的“数据港”。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园区运营主体——市北高新集团明确了“地产+投资”双轮驱动的经营策略,由“单一房地产主营”向“园区开发+产业投资+服务增值+品牌外延”等多元化业务进行转变,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精品园区综合运营商”。
截至2019年底,市北高新集团注册资本20亿元,总资产299.2亿元,净资产84.2亿元。旗下拥有市北高新(A股代码:600604;B股代码:900902)和数据港(603881)两家上市公司。
市北高新股份:公司以“基地+基金”的创新运营模式,重点瞄准大数据与
人工智能产业,把产业资本渗透到设施设备、技术研发、终端产品、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核心要素,引进和培育世界级领军企业。
数据港:公司是市北集团在2009年投资孵化的一家以IDC数据中心运营为特色的上市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
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公司以提供定制化数据中心、云生态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为主营业务,为阿里、腾讯、百度、网易、中移动、中联通等互联网、通讯巨头提供专业的数据存储服务。
——全市排名:2010年起,市经信委组织上海104产业区块进行开发区综合评价。市北园区连续多年
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市5平方公里以下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单位土地营收、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反映全市产业园区经济亩产的主要指标)在全市开发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自贸区,领先于张江、漕河泾、紫竹等国家级高新区。
——经济密度:园区企业税收突破1亿元用了十年时间,突破10亿元用了七年时间,突破30亿元用了三年时间,“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园区企业税收达到了55亿元。“十三五”期间,园区经济始终保持在年均两位数增长。园区目前拥有注册企业2800余家,其中纳税企业超过15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1家、具有总部特征的龙头企业100余家、大数据企业335家(占全市认定的大数据企业的三分之一);截止2019年底,园区企业实现总营收2065亿元,总税收90.05亿元,税收贡献在静安“中环两翼”占比超过60%,占全区税收比重近13%。
——产业能级:市北大数据的“场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首先,园区大数据企业集聚度“高”。园区集聚的大数据企业既有浪潮、宝尊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
小鹏汽车、洋码头等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独角兽企业,以龙头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其次, 园区大数据资源要素“全”。这里汇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复旦大数据试验场等国际国内重要创新资源平台,按照上海市大数据发展“五位一体”的规划布局,构建起了“交易机构+产业基金+创新基地+发展联盟+研究中心”的产业生态圈。第三,园区大数据应用场景“广”。首创了“数据智能产业链图谱”,建设了“市北高新企业AI体验馆”,集中展示了园区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服务”全产业链的技术成果,数据应用场景覆盖政务、金融、健康、交通、教育等十多个行业领域。第四,园区大数据创业氛围“活”。自2016年以来,市北园区参与组织的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人工智能BOT大赛等已经成为大数据产业领域的知名品牌活动。依托聚能湾国家级孵化器构建起“苗圃+孵化+加速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体系,累计入孵企业超过200家,毕业企业超过80家,培育了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企业3家(数据港、风语筑、格尔软件)。
——开发建设:在原有传统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市北园区历经了三次详规调整,释放出近170万平方米的地上和地下空间。目前,园区已开发372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项目总量),其中商办用地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占比41.7%,其中服务配套用地建筑总面积104万平方米);住宅用地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占比36.8%);工业用地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占比21%);市政设施接近2万平方米(占比0.5%);相继完成市北·新中新、市北·云立方、市北·智汇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的产业社区。待开发178万平方米(未来规划项目与存量改造的总量),空间资源主要集中在未来的东部园区,我们编制完成了“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导则并已进入实施阶段,着重突出“活力多元的国际社区、开放交流的公共空间、绿色生态的低碳城区、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的设计理念,形成各建筑群落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地上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建设高品质酒店、会展中心、国际学校、科普公园,以及在全市率先集中开工的2669套租赁式住宅,打造市北版图中最具现代感和科技元素的“7*24小时国际科创社区”。
——品牌荣誉: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文明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0余项;获得“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名牌”等市级荣誉50余项。
入驻企业
在这里,还有全市首张数据智能产业链图谱,通过围绕“资源层、应用层、技术层、支撑层”,覆盖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达百余个,如“卡斯柯”、“高重科技”、“合合信息”、 “鼎捷软件”等。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2家,具有总部特征的央企、行业龙头企业60余家,包括瑞士德迅、美国宣伟、中国通号、上海国际招标、浪潮集团、卫宁健康、宝尊电商、珍岛信息、小鹏汽车、风语筑等。按照上海市大数据“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先后有170余家企业被纳入市经信委大数据产业统计目录,包括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华院数据、中译语通、数据港等,占全市总数近三分之一。
——市北云立方
该项目是园区建设上海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办公6万平方米,拥有市中心绝版的2万平方米高配置IDC数据中心,不仅满足企业客户日常办公,还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行业特征出发,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已集聚了浪潮云、宝尊电商、亚马逊AWS创新中心、金棕榈等十多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市北智汇园
该项目办公面积约8万平方米,项目以10栋5层楼高的独栋办公为特色,同时还有1栋高层办公以及6000平方米成熟餐饮商业配套。作为企业研发中心的独栋办公区域,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大厅时尚气派,专属电梯、私有院落、多样质感的办公空间独立而精致,是注重独立办公与精致风尚的总部企业的优质选择。包括亮锐中国、卡斯柯、固瑞克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已入驻办公。
——市北区块链生态谷
该项目是静安市北高新园区大力推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赋能,在上海中心城区掀起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园区联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打造华为上海区块链生态创新中心、万向区块链+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中信信息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上海科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所,按照“产业生态塑造、关键技术突破、形成应用示范”三步走的模式,瞄准“区块链跨链、区块链沙箱、区块链芯片一体机”等共性技术的研发,聚焦“数字金融、数据交易、食品溯源”等重点领域,形成“1+3+N”的创新生态。
——聚能湾创新社区
该项目办公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1栋13层和1栋14层高层办公楼及配套商业裙楼组成。建成后将成为聚能湾国家级孵化器的扩容空间,设立数据智能产业的联合创新中心与实验室,成为市北高新园区创新创业的全新空间。
——市北壹中心
该项目办公面积达12万7千平方米,还拥有1万2千平方米商业配套。由10栋5层楼高的独栋办公和2栋标高80米的5A级写字楼组成。作为园区产业空间项目的新地标,自2019年6月交付使用以来,仅在半年内去化率便达到65%,中国通号、上海信投、珍岛信息、威士伯等知名国内外企业纷纷入驻。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该项目耀眼的招商战绩成为上海商办楼宇租售市场的一抹亮色。
——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
该项目是园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首个百亿级、百米高、百万方的产业空间项目。项目将依托历史工业遗存,传承工业文化底蕴,在紧邻南北高架与汶水路中环的区域再造一个千亿级、升级版的科创新城。项目总投资240亿元、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全部竣工。建成后,标高百米的地标建筑群、与地铁站点之间架起的空中连廊、6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星级酒店、空中泳池、网红商业、2669套拎包入住的精装修租赁住房精英居所与老厂房文化创意交汇融合,产城融合的新型国际社区将把未来的市北高新园区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
此外,项目地块内留存的4栋老厂房建筑,分别是原彭浦机器厂内的热处理车间、重工车间、专家楼及零部件车间,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建设中,这4栋老建筑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筑特色组建和建材,在恢复原有红砖立面的同时,局部立面将采用
玻璃幕墙等现代展示手法,并尝试利用部分老厂房结构为基底,与新建筑进行结合复建。在完成保护性改造之后,老厂房的建筑净高平均12米,最高超过18米,大尺度的建筑立面与大跨度的钢砼结构为内部空间布局带来无限可能,催生出从“平方”到“立方”的多重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