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云豹(学名:Neofelis diardi):是猫科、云豹属动物。头体长61-106厘米、尾长55-91厘米;体重16-23千克。具灰色或灰黄色的毛皮和较小的云状纹,四肢和腹部都有黑色的大椭圆形纹,颈背部明显标有两道黑色条纹。尾巴通常相当于体长,并有黑色环纹。主要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低地热带雨林,伐木森林和油棕种植园周边地区。独居动物,善攀爬,白天在树上睡眠,晨昏和夜晚活动。是肉食性动物,捕杀各种陆生和树栖猎物。分布于文莱、印尼和马来西亚。
动物学史
巽他云豹是一种分布在
婆罗洲和
苏门答腊地区的猫科动物,早前一度被视为
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
亚种,直到2006年,遗传学研究才发现两者的遗传差异颇大,分析认为巽他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因而将其提升为独立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7年3月15日宣布在加里曼丹岛上发现新的猫科物种——巽他云豹。
历史经典划分
云豹为单一
物种。但基于线粒体DNA,色体的差异,头骨和皮毛的颜色特征,原来属于云豹的巽他亚种已确定为单一物种,云豹就此划分为两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遗传多样性实验室主任斯蒂芬·奥布赖恩(Stephen O’Brien)博士说:“根据遗传学
DNA检测分析表明,巽他云豹和大陆云豹这两个物种间大约有40个
核苷酸的不同,所以相信早在140万年前加里曼丹岛的云豹种群很可能就和大陆的种群分离。”综合DNA分析可以看出大约在10万年到30万年前这两个物种开始分离,而物种上可接受的进化树上的距离是10万年到20万年,它们之间的差别几乎能够和狮、虎、豹等大型豹亚科动物的差异(狮和豹之间约有56个核苷酸不同)。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自然科学部门的安德鲁·基奇纳(Andrew Kitchener)博士表示:“在开始比较大陆云豹和巽他云豹的皮毛花纹时,我们就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在比较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简直不可相信,居然没有人发现这种不同。”传统地理形态分类也似乎印证了遗传学DNA解析结果。基于外部形态的对比,我们发现婆罗洲云豹皮毛颜色要比大陆云豹更深更暗,身上的云状斑纹比大陆云豹小些,并出现了双背脊线。而大陆云豹的云状斑纹较大(其中尼泊尔云豹斑块最大),但在斑纹内斑点较少,毛色比巽他云豹更加亮丽,双背脊线不连贯。
巽他云豹的标本仅限于东南亚大陆的马来西亚半岛,在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生存。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和巴厘岛以及马来半岛的标本非常有限。描述这个物种的依据,是克里斯蒂安森(Christiansen)于2009年以位于荷兰莱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is)的苏门答腊岛上发现和采集的标本(RMNH 1981)。早年已经在爪哇岛上发现的云豹化石,可能在
全新世就灭绝了(Meijaard 2004)。基于遗传,颅骨和皮肤特征的分析,Wilting等在2011年确认该物种有2个不同的亚种:苏门答腊云豹(Neofelis diardi diardi,指名亚种)和婆罗洲云豹(Neofelis diardi borneensis)。
事实上,云豹与其他
猫科动物被认为在进化谱系上是不相关的,在8-10万前,在欧洲和亚洲出现了
剑齿虎和
美洲狮时,云豹同时独立进化了牙齿和颌骨,这与早已灭绝的原始成员马刀齿猫(Saber-toothed Cat)惊人的相似。
形态特征
巽他云豹头体长61-106厘米、尾长55-91厘米;体重16-23千克。巽他云豹与云豹的差别是皮毛颜色比较暗,具灰色或灰黄色的毛皮和较小的云状纹。这些斑纹的椭圆形部分边缘黑色,其内层的皮毛的颜色比背景的颜色暗。四肢和腹部都有黑色的大椭圆形纹,颈背部明显标有两道黑色条纹。厚厚的柔软的尾巴非常长,通常相当于体长,并有黑色环纹。
为适应森林生活,巽他云豹具有粗壮的腿和宽大的爪子,使它善于爬树和匍匐穿过茂密的森林。巽他云豹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们拥有所有的猫科动物相对体型的最大的
犬齿,这些犬齿比云豹更大和更像刀一样。
与一些
豹子不同的是,巽他云豹有着很长的尾巴,这有助于它们在树枝上保持平衡。它们还依靠长长的爪子和高度灵活的踝关节在树与树之间攀爬,甚至还能像
松鼠那样溜下树干。
栖息环境
巽他云豹是栖息于森林的物种,栖息于热带山地及
丘陵常绿林中,最常出现在常绿的热带原始森林,但也能在其他的生境中看到它,如次生林、
红树林沼泽、草地、灌木丛和沿海阔叶林。在苏门答腊岛的山区丘陵地带的雨林中最丰富,也生活在婆罗洲的低地热带雨林,伐木森林和油棕种植园周边地区。
生活习性
活动
独居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聚集在一起。善攀爬,能利用粗长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通常白天在树上睡眠,晨昏和夜晚活动,在晚上异常活跃。非常善于攀爬树木,曾被观察到耍杂技般头向下地爬下树干,能在水平的树枝上倒挂着行走,也能够只使用它们的后脚站在枝头。能够在树木上狩猎,常伏于树枝上守候猎物,待小型动物临近时,能从树上跃下捕食。
行为
具有敏锐的视力以及良好的嗅觉和听觉。会通过挠抓树木、喷洒尿液、刮蹭等行为来标记它的地盘。其声音是典型的猫科家族的声音,其中包括咆哮、咪叫和嘶嘶声等,不发出呼噜声。也有可以远距离传播的呼啸声,此声音的目的是一种不同地区动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也许是用于吸引异性或者警告其他猫科动物远离其领土。有着灵敏的触须,用以检测触觉信息,尤其是在晚上。
食性
是肉食性动物。捕杀各种陆生和树栖猎物,包括长鼻猴、灰叶猴、幼鹿,
赤麂、
鼷鹿、
加里曼丹岛须猪、
果子狸、鱼和豪猪。花在树上睡觉的时间比狩猎的时间长。会使用树作为躲避陆生水蛭的避难所。它们无论是在树木还是在地面上都会追踪猎物,经常悄悄地跟踪然后飞速地扑杀猎物。通过咬住猎物的后脖子来咬断对手的脊柱,然后将门齿和大犬齿刺入猎物的肉体中,使劲摇晃脑袋,将肉从猎物的残骸上撕扯下来。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印尼(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
繁殖方式
巽他云豹是一种独居的动物,与大陆云豹有相似的繁殖行为。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都可能发生交配,但在12月到来年3月期间是生育高峰。妊娠期为85至95天,每窝产1-5只幼崽,平均2崽。初生仔体重140-170克。与许多其它的猫科动物相同,幼豹出生时眼睛没有张开,完全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幼豹出生时的色斑完全是深色的,而不是只有深色的外环。幼豹约在出生12天左右张开眼睛,在五周内会变得很活跃,哺乳期2个月左右,大约到10个月大时开始独自生活。约在2岁以上性成熟,雌云豹每年可以怀胎一次。圈养的云豹可以活到17岁,野外的云豹约可以活11岁。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易危(VU)。
种群现状
2015年进行的调查,婆罗洲基于最大熵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提供了451,900平方千米的总AOO(婆罗洲:378,900平方千米,苏门答腊:73,000平方千米)。基于对当前AOO的估计可能由于未测量的狩猎压力、潜在的不均匀分布以及2010年后森林的进一步丧失而偏高,采取预防措施并估计巽他云豹的平均密度它的AOO可能低至1只/100平方千米。将此估计值外推到更广泛的AOO表明,整个范围内的成熟个体数量可能约为4,500只,其中约3,800只在婆罗洲持续存在,而苏门答腊岛仅剩730只。
致危因素
巽他云豹是森林动物,森林的破坏已直接影响其种群数量,森林的砍伐使其种群支离破碎,也增加了云豹对传染病的感染性和遭遇自然灾难性事件的概率;林区狩猎极为普遍,云豹赖以生存的食物相应减少,同样影响云豹种群的增长;农业用地的扩张使云豹栖息地减少,进一步导致云豹袭击农地上家禽家畜的频率上升。一些盗猎者为追求豹骨及华丽贵重的毛皮而肆意捕杀,非法的国际贸易和走私,黑市交易,宠物需求;宗教仪式上云豹皮的使用。部分亚洲国家的男人认为拥有一张云豹皮是身份的象征;医学上的应用以及高档餐馆的消费等因素都导致了云豹种群数量的下降。
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沙巴、沙捞越和文莱获得国家保护,也在沿着苏门答腊山脊的大多数保护区以及婆罗洲的大多数保护区得到保护。然而,鉴于该物种范围内的栖息地丧失的严重性以及正在发生的非法狩猎,迫切需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