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世界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又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
名称由来
巴黎圣母院的法语名称为“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Notre-Dame”原意为“我们的女士”,指圣母玛利亚,但这个亲切的称呼无疑也饱含着巴黎人乃至法国人对于这座建筑的深情。
历史沿革
罗马帝国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庙。
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定都巴黎并皈依基督教,西堤岛上建有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一座。
6世纪,建有圣艾蒂安基督大教堂。
12世纪初,原有的圣艾蒂安基督大教堂倾圮,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重建新教堂。
116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主持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开工仪式,莫里斯·德萨利主教为之奠基,主要修建圣母院唱诗堂及其两个回廊。
1182年,主要修建圣母院中堂、下侧和看台前四个跨度,圣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有唱诗堂。
1190年,主要修建圣母院中堂的后两个跨度。
1208年,主要修建圣母院主立面及入口。
1220年,苏利的尤德、内莫尔的彼得和塞涅莱的威廉等主教扩修巴黎圣母院建筑群,添建钟塔、高窗钻孔、全面修复原有框架、建有屋顶集成复杂雨水系统。
1225年,主要修建圣母院侧立面和两座塔楼的上部,通过高窗扩建大教堂,创建露台,修改尖顶拱门,增加中堂侧堂。
1250年,主要修建圣母院北立面、北耳堂。
1267年,主要修建圣母院南耳堂及其大门、小教堂、红门和唱诗堂拱门。
1345年,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竣工。
1695年,巴黎教区诺亚尔枢机主教重修圣母院围墙、南钟楼、拱门、廊道和露台,改造跨度拱顶、屋面框架、垂直度,建有新地窖、主祭坛,锻铁格栅等设施。
1756年,众多教士认为圣母院内部太暗,拆除了大部分中世纪的彩色玻璃,用白色玻璃代替。
1789年11月2日,圣母院归属法国国有。
1793年,法国大革命导致天主教在巴黎被禁止,圣母院大部分财宝珍藏被破坏或掠夺,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又为藏酒仓库,遭到人为破坏。
1801年,协约国恢复教堂天主教信仰,重新建立巴黎教区,圣母院有损无修,一片衰败。
1804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用木制门廊、硬纸板和灰泥、丝绸、天鹅绒窗帘等装饰重圣母院,圣母院归属教会。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暴乱者彻底摧毁了圣母院彩色玻璃窗,烧毁大主教区,巴黎当局计划彻底拆除圣母院。
1831年,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出版《巴黎圣母院》一书引起轰动,引发了法国全国性的保护行动。
1842年,法国司法和宗教部长决定对重修巴黎圣母院。
1844年,历史学兼建筑学家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修圣母院。
1845年,法国政府拨款500万法郎,由建筑师拉素斯和维优雷·勒·杜克负责全面整修教堂,重修有尖顶、圣器堂、13世纪的大门、国王画廊、中世纪风格的复古高窗等。直到1864年圣母院才修缮完毕。
1989年,让·图雷特在圣母院耳堂的交叉口建造有一座新祭坛。
1905年,法国颁布《政教分离法》,圣母院重新归属法国国有,雅克·勒谢瓦利尔拆除圣母院内白色玻璃更换为中世纪彩色玻璃,重修有12座高窗。
2008年,重修圣母院风琴,翻新灯光设备。
2012年,圣母院修复了专供教士出入的红门。
2013年3月23日巴黎圣母院迎来850岁生日。为迎接生日庆典,圣母院将南楼的一座大钟和北楼的8座小钟进行了更新。
2019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圣母院起火,火灾原因是钟楼的部分电路系统故障,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塔楼尖顶吞噬,整个教堂顶部的木质结构被摧毁,大火导致标志性尖顶倒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只留下石质的残垣断壁。主体建筑得以保存,圣母院中的主要文物“耶稣荆棘冠”和“圣路易祭服”等没有受损。
2019年8月6日,巴黎圣母院屋顶线建筑设计竞赛主办方公布结果,中国建筑师的方案“巴黎心跳”赢得冠军。
2019年11月6日,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合作文件,就圣母院修复开展合作,中国专家将参与圣母院修复工作。
2020年5月31日,圣母院前广场恢复对外开放。同年9月15日,圣母院重新开放商店并恢复导游服务。
2021年3月5日,圣母院完成重修准备,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2022年3月,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在圣母院发现一座石棺。
2022年9月16日,巴黎圣母院维护与重建总负责人让·路易·乔治林将军宣布,正式启动巴黎圣母院尖顶、拱顶和屋架重建工作,修复现场也将首次向公众开放。在9月18日参议院文化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负责保护和修复圣母院的乔治林将军(Jean-Louis Georgelin)证实,大教堂的重新开放确定计划在2024年12月8日进行。这是当时巴黎大主教米歇尔·奥佩特(Michel Aupetit)的愿望。
2023年春天,尖顶基座被装上了耳堂交叉甬道的柱顶。它由110块橡木组成,含有150个非常复杂的组件。
2023年4月15日是圣母院大火四周年,圣母院塔尖基座的安装现已进入收尾阶段。
2023年11月28日,圣母院塔尖主体安装初步完成。
2023年12月16日,法国巴黎,巴黎大主教洛朗·乌尔里希为公鸡风向标举行祝福仪式。
2023年12月17日,公鸡风向标被吊起到巴黎圣母院的塔尖上。
2024年2月12日起,圣母院塔尖部分的脚手架开始被陆续拆除,塔尖的基本展露在世人面前。
2024年4月15日是圣母院大火五周年,相关修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巴黎圣母院原本尖塔周围的脚手架已被拆除,露出金色公鸡风向标。
2024年9月12日,圣母院北塔的8座钟已经被运回巴黎圣母院。
2024年10月23日,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在采访中提议,在圣母院重新开放后开始收取门票费。
2024年11月7日,巴黎圣母院接收了三口新钟,其中之一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在法兰西体育场使用过的奥林匹克钟。
2024年11月8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巴黎圣母院北钟楼的8座钟被敲响。负责修复该建筑的负责人菲利普·约斯特表示,自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以来,“所有钟齐鸣,这是第一次”。
2024年11月18日,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再次提议,在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后,向每位到访游客收取5欧元的门票费用。11月29日,巴黎圣母院内部修复成果首度进行全面展示。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发文宣布,将12月7日赴法国参加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12月7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举行,巴黎大主教将主持宗教仪式,马克龙发表讲话。12月8日,大主教为新祭坛举行祝圣仪式。同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建筑格局
综述
巴黎圣母院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具有地理上的优势,居住区的邻近、街道系统的易达性使得教堂本身、教堂前广场和城市形成紧密的关系,从而让宗教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广场成为市民游戏、约会、交易和歌舞的公共场所。
巴黎圣母院平面东西向长十字布局,是拉丁十字式的哥特主教堂形制,其主立面朝向西北偏西,后殿朝向东南偏东。它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西立面是主入口;南北两侧的立面及其间的耳堂构成了耳堂;圆形后堂将建筑东侧封闭。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穹顶直径为33米,室内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内部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翼舱,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十字长翼是圣母院长方形主殿。建筑的西立面是两座对称的钟塔,东端是圣坛,中部上方矗立着高达96米的标志性尖塔。后面是半圆后殿,象征基督的头部;前面的横向空间象征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两臂,一般是管风琴和唱诗班的位置,也是教士们进行宗教仪式和讲经布道的场所,南北两个耳堂;中部以下设正厅,象征基督的身躯和腿部,是教徒聚集进行礼拜的场所。祭坛前的正中是《圣母哀圣子》雕像。圣母院内部有两列长柱子,柱高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的距离不到16米,屋顶却高35米,形成了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靠近天国的感觉。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灵。横厅两个尽段都有开门,旁置小塔。
圣母院侧立面宽度为43.5米,无塔立面高45米,唱诗堂长38米、宽12米,中堂长60米、中央结构宽度达13米,每侧边坡宽度为5.9米,中堂屋面以下高度为43米,中堂、唱诗堂拱顶以下高度为33米,外侧线拱顶以下高10.1米,内侧线拱顶以下高10.5米,看台拱下高8米,看台进深均为5.9米,耳堂长48米、宽14米。教堂内部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包括楼座上的1500人。
前院
前院即圣母院的庭院广场,由建筑师博弗兰德在18世纪设计而成,广场中央设有零公里标记,标志为从巴黎到法国各地的14条辐射道路的起点,地下为早期的圣艾蒂安大教堂遗址,有考古地窖可以从前院进入。
西立面
综述
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设计,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水平与竖直的比例约为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后世的许多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西立面为圣母院主立面及正门,建造时采用了欧洲传统的“和谐立面”部分,即对称的三面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宽43.5米,高45米,有塔楼高69米,内置青铜钟。圣母院西立面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为三层:底层有3个尖券门,分别是圣母玛利亚门、最后审判门和圣安娜门。这三个尖形的内凹门洞,饰带层层递进缩小,上面雕满了瘦长的雕像。巴黎圣母院的三扇大门也是三卷华丽的篇章,它们并不只是装饰,每扇门上密密麻麻的雕塑,都刻满了圣经故事。中央拱门主题是“最后的审判”;右边拱门是圣安娜以及大主教为国王受洗;左边为圣母被圣者和天使围绕。拱门上方为国王画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国王画廊”上面为第二层,设有一个小露台,圣母画廊,由一个开放式栏杆环绕,俯瞰着国王画廊。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大圆窗,又称“玫瑰窗”。圆窗直径为9.6米,据说过去的神职人员就是借由这些彩色玻璃做布道的。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设计师在这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俯视着脚下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也正是这些精灵与怪兽,激发雨果创作出巴黎圣母院驼背敲钟人的形象。
圣母玛利亚门
根据教会传统,圣母玛利亚门描绘了玛丽的死亡、升天以及她作为天后加冕的场景。该门大约安装于1210年至1220年之间。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而这座大门更是特别地献给了她。圣母与圣子被置于两扇门之间的间壁上,圣母踩在象征撒旦的蛇身上。左侧描绘了四季,右侧则展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提醒信徒们进入教堂时,也进入了生命的循环。间壁下方,一幅浅浮雕描绘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分为三个场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或人间天堂)中,亚当的诱惑和原罪(魔鬼被描绘为莉莉丝,一个长着蛇尾的诱人女子),以及第一批人类被驱逐出伊甸园。
门楣位于两扇门上方。下楣板上,左侧绘有三位先知,右侧绘有三位以色列国王,他们手持刻有圣经经文的卷轴。天上的耶路撒冷被置于华盖之下。一个箱子象征着约柜,体现了上帝对其子民的应许。玛丽被视为新的约柜。上楣板描绘了玛丽的死亡场景,她被耶稣和十二使徒环绕,保罗在无花果树下,约翰在橄榄树下。两位天使抬起她的裹尸布,将她带往天堂。在圣母门门楣的顶部,玛丽身处天堂,坐着,由一位天使加冕。耶稣祝福她,并将权杖交给她。作为天后的玛丽坐在儿子身边。在她周围,在门的四个拱门中,天使、族长、国王和先知组成了一个天堂般的宫廷。
两扇门的两侧,各站立着九尊雕像。左侧分别是君士坦丁大帝、一位天使、圣丹尼斯和另一位天使。右侧则是施洗者圣约翰、圣史蒂芬、圣热纳维耶芙和教皇圣西尔维斯特。圣丹尼斯、圣热纳维耶芙和圣马塞尔是巴黎的守护圣人。他们位于大教堂入口处,提醒信徒们他们守护着进入大教堂的人们。这些雕像在法国大革命后的1793年被毁,后来在19世纪在维奥莱-勒-杜克的指导下得以重建。两扇门的侧柱上描绘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左侧的黄道十二宫象征着周期,右侧的月份劳动则代表了地球的周期。西侧玫瑰窗的窗户也呼应了这些主题。
最后审判门
最后审判门建于1220年至1230年之间。根据圣马太的描述,它描绘了上帝的审判,被诅咒者受到惩罚,而受祝福者则被迎接到永恒的生命中。
最后审判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10年代,它是在西侧立面上的另外两扇大门之后安装的。在中世纪的基督教肖像中,它代表了死者灵魂复活时上帝的审判。根据基督教传统,上帝将对生者和死者进行审判。《马太福音》中记载了耶稣的话:“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在下横梁上,亡灵从坟墓中复活并显现。天使吹响号角。这些人物中包括教皇、国王、女性、战士和一名非洲男子。在上横梁上,天使长米迦勒正在称量灵魂,而两个恶魔则试图使天平倾斜。被选中的人被引领至天堂(基督的右侧),而被诅咒的人则被其他恶魔引领至地狱,他们被锁链束缚,内心恐惧。
在门楣中心,基督坐在荣耀之中,展示着他手部和侧面的伤口。两位天使手持钉十字架的器具:一位手持长矛和钉子,另一位手持十字架。玛丽和圣约翰跪在两侧。与其他大门一样,天堂的宫廷占据了门楣:天使、族长、先知、教会博士、殉道者和处女。地狱占据了门楣的右侧。聪明的处女(在上帝的右侧)象征着获得天堂的希望,因为她们手持点燃的灯,而愚蠢的处女则熄灭了灯。在门的中央,两扇门之间的间壁上,基督教师站在基座上。
侧壁上的使徒像雕塑描绘了门两侧门框上的十二位使徒。左侧是巴多罗买、西门、小雅各、安德鲁、约翰和彼得;右侧是保罗、大雅各、托马斯、腓力、犹大和马太。1792年,革命者摧毁了这些雕像。在十二位使徒的脚下,圆形浮雕代表着美德与恶习,这一主题也体现在西侧玫瑰窗的彩色玻璃中。
圣安娜门
圣安娜门采用罗马式风格,是三个大门中最古老的一个。它描绘了基督童年时期的场景。在正中央,圣母和圣子两侧分别是法国国王和巴黎主教,这彰显了王室与基督教之间的紧密联系。圣安娜门位于中央大门的右侧。它建于约1200年,是西立面上三座大门中的第一座。部分雕塑作品是从50年前为旧圣史蒂芬大教堂创作的门楣上重新利用的。因此,与其他两座大门相比,它的罗马式风格显得更加古朴。
两扇门之间的中央壁龛上雕有4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的雕像。他正踩着一条龙,象征着困扰他教区的瘟疫。原雕像在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于19世纪被重新修复。两扇门两侧的九座雕像也在19世纪在维奥莱-勒-杜克的指导下进行了重制。左侧雕像包括国王、示巴女王、所罗门王和圣彼得;右侧雕像包括圣保罗、大卫王、拔示巴和另一位国王。
该大门专为圣安娜而设,她是玛利亚的母亲。在门楣中心的下方,两扇门楣分别描绘了约阿希姆和安妮(玛利亚的父母)的婚礼,以及玛利亚和约瑟夫(耶稣的父母)的婚礼。门楣上方则描绘了基督生平中的几个场景:天使报喜(加百列向玛利亚报喜)、探望(施洗约翰的母亲伊丽莎白探望玛利亚)、耶稣诞生(基督在伯利恒诞生)以及主显节(三贤士朝拜基督)。
国王画廊
国王画廊位于西立面上部栏杆下,是巴黎圣母院的底层与中层的分界线,高20米,由28个人物组成,每一个拱券中都雕有一尊国王雕像,代表着《圣经·旧约》中记载的以色列历任的28位犹太国王。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把它们当做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予以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圣母画廊
圣母画廊位于国王画廊的顶部露台旁,两个天使烛台象征着“过错”和“救赎”,围绕着一座圣母雕像,两侧有亚当和夏娃的神像。国王画廊上方是一个小露台,露台上有一个开放式栏杆,形成了圣母画廊。在立面的中心,大约在1225年建造了一个直径9.60米的玫瑰窗。两位天使手持象征罪恶和救赎的烛台,站在圣母中心雕像的两侧。该合奏由维奥莱特·勒·杜克委托,用以替换受损的雕像,并于1854年由杰弗里·德乔姆完成。维奥莱特·勒·杜克将亚当和夏娃的雕像(由让-路易斯·切尼隆雕刻)放在玫瑰窗的两侧。
塔楼
两座塔楼高69米,南塔建于1220年至1240年左右,北塔建于1235年至1250年之间。两座塔楼没有塔尖,这并非原先的设计,而是塔楼一直没有竣工所致,配上高大的石根窗显得气势不凡,开创了一种别致的哥特建筑样式。北钟楼设有一个由387级台阶组成的楼梯。游人登临塔楼,可观赏巴黎的美丽景色。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共有21口铜钟,其中伊曼纽尔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这些钟在教堂的礼拜时间以及巴黎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都会响起。每口钟都以教堂中一位重要人物的名字命名,以示敬意。南钟楼上悬挂着一座重达13吨的巨钟(伊曼纽尔钟)。传说,这就是雨果《巴黎圣母院》小说里那口著名的大钟,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时常将它敲响。大钟敲起来的声音格外清脆响亮,据说是因为17世纪铸造这口钟时曾在原料里加人了黄金、宝石,这些黄金、宝石是许多巴黎妇女为表达虔诚之心而奉献出的首饰。
南北立面
十字形耳堂的北立面约完成于1250年,南立面在8年后动工建造。在13世纪中叶,教堂的教士们决定通过增加一个突出的耳堂来修改大教堂的形状。北立面及其回廊由让·德·谢勒于13世纪中期建造,这位建筑师提出了新的建筑理念,后来被皮埃尔·德·蒙特勒伊在南立面上所采纳。北立面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光线昏暗的海湾。它被分为三层,彼此略微凹进。它被一条小街所环绕,从未直接接受阳光。后来在中殿周围增加的小教堂往往掩盖了耳堂臂的投影。北耳堂立面与南耳堂采用了相同的建筑元素:山墙位于大门上方,中间部分是一个带有大型玫瑰窗的开放式画廊,顶部是一个装饰精美的三角形山墙。两侧底部各有一个尖顶形状的大型尖塔。玫瑰窗穿透尖塔,照亮了北耳堂的阁楼。
南立面由三层飞扶壁支撑。修道院大门的一些原始雕像已不复存在。门楣中心描绘了基督的童年和西奥菲勒斯奇迹。底座上有14世纪的浅浮雕,采用四叶形装饰,描绘了圣母生平中的一些事件。圣艾蒂安大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位于南立面,面朝塞纳河。它讲述了圣史蒂芬生平中的一些事件。提及这位首位基督教殉道者,也让人回想起原圣艾蒂安大教堂的位置,即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前院。
后堂
大教堂的建造始于其半圆形的后堂,因此,它是圣所最古老的部分。它环绕着后堂小教堂,与内部后堂相对应。14世纪,让·拉维(Jean Ravy)替换了13世纪的老式飞扶壁。他在唱诗班席周围放置了14个,跨度为15米,其中6个用于后堂本身。与中殿立面一样,它们的功能是让雨水排到远处。描绘圣母生平场景的面板装饰着后堂。
尖塔
巴黎圣母院的尖塔是19世纪负责大教堂修复工作的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的作品。它高达96米,是当时建筑史上的奇迹。第一个尖塔建于1250年左右,位于耳堂交叉甬道上方。在17世纪,它最初被用作钟楼,里面安置了五口钟。但这个原始的尖塔在1786年至1792年间被拆除。在19世纪大教堂的修复过程中,维奥莱-勒-杜克决定增建第二个尖塔,该尖塔纯属装饰性质,不具有钟楼功能。由耳堂的四根柱子支撑的八角形基座,独立于尖塔,承载着整个结构。1860年,建筑师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木匠贝卢。这一新设计与之前的截然不同,由500吨木材和250吨铅构成,尖顶高度达96米。
尖顶上覆盖着铅,装饰着代表十二使徒的铜像和四位福音传教士的象征。圣托马斯,被描绘成维奥莱特·勒·杜克的肖像,仰望天空,似乎在思考他的创作。他右手拿着一把尺子,在他的作品上签名。在柱子的底部,有一块铁匾,上面有共济会的符号:一个十字架和指南针。尖顶上的公鸡有三件遗物:一件荆棘冠冕的碎片、一件圣丹尼斯的遗物和一件圣热纳维耶夫的遗物。2019年,木结构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由于铜的氧化,这些雕像被拆除进行修复,使其呈现出绿色的光泽。因此在2019年的大火中,尖顶被火焰吞噬并坍塌,使徒的雕像幸免于难。
室内建筑
综述
大教堂的内部建筑分为三层,由大型彩色玻璃窗照亮。中殿周围设有双回廊。哥特式风格的特点是肋拱顶。
中殿
中堂是信徒进行礼拜时专用的场所,需要宽敞的空间来容纳大量的信徒。它决定了建筑的大小。中堂从地面延伸至拱顶,构成了建筑的中央部分。巴黎圣母院的中堂始建于1182年,最初包含四个跨间。1208年,为了修建西立面,工程暂停了一段时间,但于1218年重新开始。中堂最终包含十个跨间。每个跨间对应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前两个跨间支撑着建筑直至塔楼,同时也是穿过大门后的过渡部分。柱子、拱廊、半露柱和立柱共同营造出垂直的效果。这些垂直元素被拱廊和柱头水平地打断。垂直与水平之间的这种规律节奏赋予了中堂极大的和谐感。
回廊
在中央空间周围,一排柱子之外,设计了一个区域,供信徒们行走。这个区域被称为回廊。巴黎圣母院的特点是,两排柱子形成了侧堂。在13世纪扩建建筑时,侧堂周围建起了小教堂。这些双侧堂和唱诗班席的双回廊在中世纪宗教建筑中是一个独特的例子。
画廊
楼座位于柱子上方。楼座与侧堂等宽,并设有成对的尖拱窗户。楼座的设计旨在容纳在礼拜仪式中唱歌的唱诗班成员。在楼座的西侧,安置着一架宏伟的风琴。
支柱
它们如同古代建筑的柱子,呈圆形,并饰有科林斯柱头。在第二排,它们在简单的柱子和饰有嵌接柱(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的柱子之间交替。其他嵌接柱则支撑着楼廊的拱门。
高窗
中殿周围增建的13世纪小教堂使建筑内部显得昏暗。然而,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宗旨是让内部沐浴在光明之中。在12世纪的最初版本中,这座大教堂分为四层:大型拱廊、楼廊、玫瑰窗和高层窗户。这些玫瑰窗在第一跨间以及耳堂和唱诗班席的交界处仍然可见。为了增强光线进入建筑,13世纪时扩大了高层窗户。自那以后,大教堂仅升高了三层。
耳堂
与大多数教堂一样,这座大教堂的平面图呈拉丁十字形。耳堂构成了十字架的水平臂。十字交叉处的空间被称为耳堂交叉甬道。这个空间的大小与大教堂的尺寸成正比。礼拜仪式就在这个空间中进行。耳堂的两条臂也被称为耳堂臂。13世纪,皮埃尔·德·蒙特勒伊将下墙视为外部立面,采用了拱门、三角墙和檐壁装饰系统来加固墙体。北侧玫瑰窗保留了几乎完好无损的13世纪原始彩色玻璃,而南侧玫瑰窗则由圣路易斯提供,在18世纪和19世纪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唱诗班席
礼仪唱诗班席专用于宗教仪式。在外部,它对应于大教堂的后堂。基督教教堂通常朝向东方或西方。这一部分面向耶路撒冷,即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城市。唱诗班席由四个直线跨间组成,由一个五面半圆形后堂封闭。它与中堂具有相同的立面元素。它像中堂一样,设有双回廊。
金库和圣器室
圣器收藏室是专为准备宗教仪式而设的房间。这里存放着各种宗教物品,如圣书、礼仪法衣、圣体、圣杯、圣体匣和香炉。圣器收藏室与唱诗班席相邻,这样神职人员可以方便地从准备区转移到服务区——唱诗班席。
巴黎圣母院的宝藏由礼拜仪式元素构成。18世纪末,它曾是欧洲最珍贵的宝藏之一。然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些宝藏完全消失了。这些物品散落各地,有时被重新利用来制作其他艺术品或珠宝。在《教皇与法国协定》签订后,得益于帝国、教皇和君主的捐赠,这些宝藏得以重建。自那时起,它便存放了从圣礼拜堂保存下来的耶稣受难圣物,以及圣路易的亚麻衬衫和他的纪律,这是一件用于忏悔的鞭打物品。在1830年的骚乱中再次被洗劫一空,但维奥莱-勒-杜克的图纸使它在19世纪中期得以重建。自19世纪以来,它不断得到充实,并在2012年进行了重新展示。
教堂
在13世纪,建筑内部增加了29座小教堂。那些围绕唱诗班席位的小教堂被称为辐射式小教堂。为了纪念已故之人,富裕的家庭在中世纪会奉献小教堂进行定期的礼拜。为此,家庭会创建一个基金会,为牧师提供一笔捐赠,并垄断一个专门的空间。因此,基金会的数量在14世纪增加了,小教堂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它们的装饰包括祭坛、照明、雕像或绘画、守护神的遗物、墓碑,有时还有重要的墙面装饰。图纸证明了在革命期间许多元素被摧毁。
巴黎的几位主教和大主教都葬在这些小教堂里。1290年至1304年担任主教的西蒙·马蒂法斯·德·布西的墓地装饰是巴黎圣母院中唯一保存下来的13世纪绘画遗迹。在众多雕刻的墓碑中,只有1468年去世的艾蒂安·伊弗特神父的墓碑仍然存在。
彩色玻璃
综述
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艺术的作品之一。彩色玻璃艺术是中世纪建筑的标志。这些玻璃窗覆盖了近一千平方米的面积。其中一些是原装的,而另一些则经过了大规模的修复。彩色玻璃艺术起源于12世纪。哥特式建筑中墙壁的穿孔设计,使得大型彩色玻璃窗得以蓬勃发展,这体现了阿博特·叙热在圣但尼大教堂发起的一项精神意图:让信徒们感受到仿佛置身于沐浴在彩色光芒中的宏伟建筑之中。巴黎圣母院主殿翼部的两端都有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巨大的玫瑰窗给圣殿涂上了幻彩。在黑暗里,玫瑰窗分外地显示出色彩的斑斓,也许暗示了天堂世界的美好,让黑暗里的人感觉到渺小和单微。用彩色玻璃在窗子上镶嵌出易读的圣经故事,被称为“不识字人的圣经”。这些彩色玻璃窗将教堂内部渲染得五彩缤纷,宛如尘世幻想中上帝的居所,从而冲破了神学玄秘的迷雾。
北向玫瑰窗
北向玫瑰窗直径达13米,是圣母院保存最完好的彩色玻璃窗,几乎完整保留了13世纪初创时的原有彩色玻璃。图案中心是圣母与圣子,体现了圣母院的属性,周边环绕的是《圣经》记载的各类人物。
南侧玫瑰窗
南侧玫瑰窗,也被称为正午玫瑰,由国王圣路易捐赠。它建于1260年,与大约1250年建造的北侧玫瑰窗相呼应。其设计出自让·德·谢尔之手,后来又由皮埃尔·德·蒙特勒伊进一步完善。其直径近13米。包括其上方的明窗,玻璃窗的总高度接近19米。南玫瑰窗由八十四块面板组成,排列成四个圆圈,数字以四、十二和二十四的倍数进行象征性排列。十二位使徒分布在两个圆圈中,与法国经常尊崇的圣徒和殉道者混杂在一起,包括劳伦斯、丹尼斯(巴黎的第一位主教)、波辛(里昂的主教)、玛格丽特、布兰迪娜、乔治、安布罗斯和尤斯塔斯。第三和第四个圆圈描绘了《新约》和《旧约》中的场景,如逃往埃及、治愈瘫痪者、所罗门的审判和天使报喜。圣马太生平中的九个场景可追溯到12世纪晚期。两个拱肩描绘了地狱的降临,周围是摩西和亚伦,以及亚当和夏娃的诱惑;另一边是基督的复活,圣彼得和圣保罗,以及圣玛丽·玛格达莱纳和圣约翰。玫瑰窗下方描绘了四位先知:以赛亚、但以理、耶利米和以西结。他们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扛着一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这一描绘体现了13世纪沙特尔主教贝特朗的沉思:“我们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之所以能比他们看得更远,并非因为我们的视力更敏锐或身材更高大,而是因为我们被他们的巨人般身躯托举了起来。”
西侧玫瑰窗
西侧的玫瑰窗由三个同心圆上的二十四根辐条构成。圣母和圣子占据了画面的中心。第一圈代表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玫瑰窗的上半部分成对地描绘了恶习和美德。与一年中每个月的劳动相关的十二星座覆盖了玫瑰窗的下半部分。
高窗
这些窗户是玻璃大师雅克·勒·谢瓦利埃的作品,旨在替换18世纪的白色玻璃窗。应红衣主教韦迪埃的要求,1938年诞生了一个初步的具象艺术项目。战争爆发时,这十二扇窗户被拆除。战后,艺术家从历史古迹基金会获得了新的委托,进行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勒·谢瓦利埃创作了一个非具象艺术作品集,摆脱了哥特式风格。对勒·谢瓦利埃而言,抽象艺术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这些窗户于1966年安装。
信息系统
在北塔楼,四口钟为巴黎圣母院教堂的礼拜提供每日的钟声。每口钟的重量都在两到三吨之间。钟声调节着信徒的生活,标志着礼拜的庄严。对于所有巴黎人来说,它们通过敲击的次数来指示时间,或宣布法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北耳堂层有三个钟,用于报时。
建筑特点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正外立面汇集拱券、壁柱、圆窗、雕像、饰带等不同时期与造型的元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美妙和谐。平面为拉丁十字式,但东西较长,南北较短。室内东部为圣坛,呈半圆形,空间高耸开阔,西、南、北三向墙面设有大面积玫瑰窗。教堂内部共四排柱子,将空间分为五条通廊。东部末端设圆龛,后侧放射状分布若干祈拜室。内部使用骨架券、飞扶壁和两圆心尖拱结构,即减轻了结构荷载,节省了材料,同时实现了中厅开大面积高侧窗,以及内部空间的整齐统一。窄而长的中厅、一间间整齐排列的屋架、窄而高的中厅,建筑细部向上收分形成的尖顶以及彩色高窗等,在屋顶十字交叉处,设有一座高达96米的尖塔,配合其他尖顶、尖券,使得教堂充满向前和向上的动势。巴黎圣母院有三个大门,其中两侧大门上矗立双塔,将西立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分为三段。同时,西立面檐头上的栏杆和门洞上方的雕像增强了三部分横向联系,使其成为典型的西立面构图代表。三个挖成尖拱形的大门道,一排有二十八位穿着旧的绣花长袍的君王的神龛,正中间有个巨大的玫瑰花饰圆窗洞,两旁各有一个小窗护卫着,就像祭师和助祭师陪伴着神甫一样。那高大而秀气的三叶形回廊,它的平顶被一些小柱子支撑着。最后还有那两座黝黑笨重的巨大钟塔,连同它们那石板的屋檐,在整体的宏伟中又各各协调,依次分为五大层,虽然拥挤却并不混乱,连同无数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镂装饰,很适合它整体的庄严伟大。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整个建筑既单一又复杂。它是整个时代各种力量的奇特的产物,从每块石头上可以看出,有水平的工匠在艺术家天才的启发下把神奇变成了现实。
文物遗存
保护开发
文物保护
1862年,巴黎圣母院就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文物清单。
1968年,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发起了对巴黎文物建筑的清洁运动,对圣母院进行了立面清洗及加固。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母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5月,中国与法国达成《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合作内容包括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的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等。在木质遗存保护研究方面,双方将联合开展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及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遗迹(木炭)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针对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及秦兵马俑出土木炭及残存木质开展保存状态评估、劣化机理、保护技术与方法研究、木质修复研究等工作。
开发利用
巴黎圣母院每年接待来自全球的超过1300万游客,参观巴黎圣母院教堂主体是免费的,需排队进入,参观塔楼和教堂内的珍宝展需要收费。
相关文化
主要活动
1431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于圣母院加冕为法国国王。
1455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昭雪仪式在圣母院举行。
1558年,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特和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二世于圣母院举办皇室婚礼。
1559年,法兰西女王伊丽莎白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于圣母院举办皇室婚礼。
1572年,苏格兰女王玛格丽特·德瓦洛伊斯和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于圣母院举办皇室婚礼。
1804年,教皇庇护七世授予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圣礼并于圣母院为之加冕。
1853年,蒙蒂霍女王尤金妮和拿破仑三世皇帝于圣母院举办皇室婚礼。
1945年5月9日,苏哈德枢机主教于圣母院迎接戴高乐将军及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政府大使。
1980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教和民政当局的邀请访问圣母院。
2008年,教皇本笃十六世于圣母院决定启动圣母院大教堂修建850周年纪念活动。
2012年,巴黎枢机主教安德烈二十三世为圣母院周年庆典活动揭幕。
文学著作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创作有巴黎圣母院同名长篇小说,对圣母院写有诗意的描绘,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黎圣母院》的写作灵感就源自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之一就在于保护巴黎圣母院。任何一座建筑均靠其结构来支撑,而任何一部小说也像建筑一样有其结构,即故事情节及其发展;建筑通常是供人居住的,而小说也像建筑一样有其“居民”,即小说中的人物。《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巴黎,主要情节发生地就是巴黎圣母院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建筑的巴黎圣母院不仅为作为小说的《巴黎圣母院》提供了故事场所和人物活动空间,甚至也在结构上给了小说作者以启迪,《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关系和主题设置仿佛就是对巴黎圣母院西立面的模仿:三个主角就像圣母院的三座拱门,他们比肩并列,共同支撑起整个小说的框架;而作为小说主题的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就像两座相望的钟楼,构成比照和呼应。
巴黎圣母院乐派
1150年以后,欧洲思想与艺术之都的巴黎成为复调音乐的中心。巴黎大学吸引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建于1163年)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最高典范。巴黎圣母院连续两任唱诗班指挥莱奥南和佩罗坦,都是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被称为巴黎圣母院乐派。大约1170~1200年,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开拓了节奏的创新。以往的复调音乐可能以自由的、格里高利圣咏式的、没有小节的节奏表现,但是莱奥南和佩罗坦的音乐运用了有量节奏,以明确的时值和清楚的节拍。在音乐历史上,记谱中首次表示了精确的节奏以及音高。起初,新的记谱被限制于仅有的某些节奏型,并且音符的时值被分成三种,即三位一体的象征。尽管这些限制,在12世纪晚期和13世纪还是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复调音乐。
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对于复调音乐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是中世纪出自这里的复调作品数量最多,并且复调在这里得到了最广泛和最复杂的运用。他们在节奏和音高的记谱和写作的创新是最重要的贡献:其中大量的应答圣歌、进台经等引入性复调开始分记成两行谱表,上方声部用五线谱记写,下方圣咏仍沿用四线谱;对于华丽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的混用形成了音乐风格的对比,使得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运用。
纪念邮票
2022年4月15日,法国发行圣母院珍宝主题邮票,旨在纪念圣母院大火三周年。邮票图案为圣母院的管风琴,邮票面值1.65欧元,以小型张形式印制,总印量55万张。
游戏作品
《刺客信条·大革命》将背景设定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玩家们也得以在游戏世界中18世纪末的巴黎街头游荡,这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刺客信条·大革命》内部开发的时间段,育碧设计师曾花费2年时间在游戏里还原了巴黎圣母院的原貌,号称复原程度“细致到每块石头”。出于游戏性等方面考量,游戏中的巴黎圣母院与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做出了一些调整。
文物价值
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巴黎人、法国人的重要精神寄托。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
门票价格
大教堂免费。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7:45至下午7:00。
周四晚上10:00关闭。
周六和周日:上午8:15~下午7:30。
最后入场时间为闭馆前30分钟。
音乐会,星期二:晚上8:30。
交通线路
乘坐巴黎公交21、24、38、47、85、96路至圣母院-蒙特贝洛码头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乘坐巴黎地铁4号线或RERB、C号线至圣米歇尔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8:59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