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全书
收录现今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古文献的大型丛书
《巴蜀全书》是收录现今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古文献的大型丛书。
图书简介
将对周秦两汉至1949年历代汉文文献中的巴蜀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将实现对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新、使用最方便的编录和出版。它将填补四川作为传统文化大省却没有一部集大成的文化典籍的学术空白。
《巴蜀全书》作为川版的“四库全书”,蕴含着历代巴蜀先民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智慧结晶,昭示着今天四川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源流和精神家园,其编纂出版工作是四川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无疑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7月30日,《巴蜀全书》丛书入选国家版本馆。
工程介绍
总体规模
收集和整理自先秦迄于1949年(个别成果有所下廷)的历代巴蜀学人撰著或其他作者撰著反映巴蜀历史的重要典籍,编纂成大型的巴蜀文献的大型丛书――《巴蜀全书》(含《巴蜀文献精品集萃》、《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巴蜀文献珍本善本》),总共将整理出版1000余册。
整个工程将对历史上巴蜀文献的存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对2000余种巴蜀文献编制联合目录,对500余部、20余万篇巴蜀文献进行精心校勘、注释和评论,对100种巴蜀善本文献进行考察和再造。
编纂内容
《巴蜀全书》拟收录历代籍贯为巴蜀的学人的著述;长期寓居巴蜀的学人的代表著述;内容为巴蜀历史文化的著述;在巴蜀地区刊刻的代表性文献和版本。拟采取以下形式编纂:
一是编纂《巴蜀文献精品》。精选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巴蜀文献典籍的稿本、钞本、刻本等予以点校、注释、疏证,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围绕蜀学发展的脉络,编纂成包含哲学、历史、文学、宗教、地理、民族、艺术、科技、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大型丛书,研究巴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历代治蜀经验,提炼巴蜀学人的智慧和巴蜀儿女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拟编纂600种。
二是编制《巴蜀文献联合目录》。以目录方式揭示和反映文献是古籍整理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著录现存巴蜀文献古籍约2000余种的书籍名称、作者、卷数、序跋、版本、规格、图章、收藏单位等项。根据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建立巴蜀文献古籍数字资源库,以目录方式反映现存巴蜀文献古籍,既避免了重复再版,大大节约了成本,也有利于社会和公众查询利用。
三是再造《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技术,利用现代印刷手段,重点修复、影印、出版面临老化、破损、虫蛀和濒危的古籍,抢救巴蜀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明。拟编纂100种左右。
实施办法
1、编纂组制作“招标书”“重点委托书”,采取全省全国公开招标、特别委托的方式进行,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工期明确、质量标准明确。加强过程管理,对编纂项目责任人及其所在单位,实行“立项通知”和“项目合同”管理,保证进度,保证质量。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巴蜀全书》编纂与出版,在统一装帧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进度规划的前提下,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承担编纂出版项目。
3、组织申报《巴蜀全书》的国家立项和出版资助。
4、编纂组对各编纂项目进行管理,对各项编纂成果进行统稿审核。
价值和意义
将对周秦两汉至1949年历代汉文文献中的巴蜀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将实现对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新、使用最方便的编录和出版。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献富省。作为巴蜀文化的载体,历代巴蜀学人留下了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巴蜀古文献就达3000余种;这些资料涉及面广,举凡政治之兴替、经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军事之胜负、社会之变革,以及思想学术之精妙、高人韵士之风雅、地理民族之风貌、民风民俗之奇异,应有尽有,多彩多姿,既是是巴蜀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加强对这些文化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对保存巴蜀文明成果、传承巴蜀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符合当下实现古为今用、再建当代文明的需要。
编纂《巴蜀全书》,就是要打造巴蜀文化的“四库全书”,为保存和传播巴蜀历代的学术文化成果,促进当代“蜀学”振兴与巴蜀文化的建设,奠定丰富的文献基础,也为突显和再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贡献力量。
人员组成
《巴蜀全书》领导小组
组 长:
黄新初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副组长:
黄彦蓉 省政府副省长
杨泉明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
谢和平 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 员:
陈保明 省政府副秘书长
侯雄飞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朱丹枫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郑备 省发改委副主任
张其昌 省财政厅副厅长
涂文涛 省教育厅厅长
郑晓幸 省文化厅厅长
周国良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
石坚 四川大学副校长
王琼 省文物局局长
王 均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侯水平 省社科院院长
马小彬 省志编委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邦凯 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龚次敏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忠昊 省图书馆馆长
舒大刚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古籍所所长
《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评审组名单
组长:
项 楚 四川大学校杰出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
副组长:
谭继和 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
胡昭曦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
罗仲平 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成 员:
赵振铎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
林 向 四川大学教授
龙显昭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李远国 省社科院研究员
舒大刚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博导、《巴蜀全书》总编纂
整理书目
巴蜀全书经部拟目
巴蜀全书史部拟目-民族类
巴蜀全书史部拟目-方志类
巴蜀全书史部拟目-史学类
巴蜀全书史部拟目-史料类
巴蜀全书子部拟目-宗教类
巴蜀全书子部拟目-科技类
巴蜀全书子部拟目-博物类
巴蜀全书子部拟目-诸子类
巴蜀全书集部拟目-总集类
巴蜀全书集部拟目-诗文评类
巴蜀全书集部拟目-别集类
研究成果
精品成果
1、《丹铅总录笺证》出版
分册:(上中下三册)
编著:【明】杨慎撰 王大淳笺证
版次:2013年7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540-0076-2
《丹铅总录笺证(套装共3册)》分二十六类,每类又分若士细目,广引经、史、子、集各类书籍记载进行考证,证其源流、辨其异同、正误,阐发己意。此为王大淳先生的笺证本。校勘精省,考证精详,择善而从,用力甚勤。是目前为止丹铅总录的最佳版本。
2、《养晴室遗集》出版
书名:《养晴室遗集》(上下册)
编著:庞俊著 白敦仁纂辑 王大厚校理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版次:2013年9月第1版
字数:800千字
书号:ISBN 978-7-5531-0281-8
3、《苏过诗文编年笺注》出版
由蒋宗许、舒大刚笺注,舒星校补的《苏过诗文编年笺注》2012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中、下三册,列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第三子,有文才,最得其父、叔真传,时称“小坡”。其著作《斜川集》,长期以来散乱无人整理。本书的出版对研究三苏及宋代文学很高的学术价值。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是在原《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初版)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原《斜川集校注》源于1983年至1984年四川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古籍整理研究班(由杨明照先生主持)的结业古籍整理实习作品,其中大部分(380余篇)由舒大刚、蒋宗许、李家生、李良生等先生完成。此番《苏过诗文编年校注》系蒋、舒二先生在16年中反复翻阅自检后对前著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重新整理和修订,同时由舒星校以乾隆、嘉庆等刻本,并补充部分佚文和逸事。本书重点在于文本解读和背景考述,并视不同情况作出匡正及臻补,从而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古籍整理要求,为读者进一步认知了解苏过诗文提供了方便。蒋宗许先生还为新整理本撰写了《前言》,对苏过的事迹和文学成就进行了更为深入翔实的探索和研究。较之初版,该版不仅字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质量亦因多年研索而有新的突破。
该书同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子项目,并列入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4、《苏轼全集校注》出版
这是第一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集评的大型古籍整理著作。该书皇皇八百余万字,全二十册,大三十二开,精装,繁体竖排,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功能最齐全的版本。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教授任该书主编,中文系先后共有十多位老师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
苏轼全集校注》工作开始于1982年,2004年完稿,2005年与河北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此后在校样的基础上又陆陆续续增补修改,此工作一直进行到2010年夏。
5、校点本《宋会要辑稿》出版
校点本《宋会要辑稿》,是《巴蜀全书》现有成果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之一。它是宋代各类史料分类纂集,由清代学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会要”中辑录而成,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礼乐、教育、选举、科技以及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说,《宋会要辑稿》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构成三大宋代资料宝库。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王云海先生为首,国内主要宋史研究者就曾酝酿重新整理《宋会要辑稿》,甚至都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样稿,但未能展开。
本世纪初,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对《宋会要辑稿》进行初步校点,形成了电子版的《宋会要辑稿》。后来在《巴蜀全书》工程推动下,形成了现在的1400余万字的校点本《宋会要辑稿》。
其他成果
(一)《巴蜀全书》工程自正式启动后,集中开展了12个专题的项目编纂。
(二).各类项目进展顺利,陆续已有成果完成。
《廖平全集》,600余万字,书稿已经陆续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并且签订了出版合同。
(三).公开发表6篇相关学术论文。
1、《苏轼与禅师的交往及其影响——兼论苏氏蜀学与三教会通》,彭华,《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92-214页。
2、《宋育仁与近代蜀学略论》,彭华,《历史教学问题》(上海),2011年第2期,第75-79页。【CSSCI来源期刊】
3、《华阳王秉恩学行考》,彭华,《中国典籍与文化》(北京),2011年第3期,第42-49页。
4、《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舒大刚,《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CSSCI来源期刊】
5、《典范初成:西汉儒学文献概说》,舒大刚,《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即刊。
6、《蜀学渊渊:巴蜀易学的历史考察》,舒大刚,《周易研究》2011年即刊。【CSSCI来源期刊】
研究机构
四川地区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
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
西华大学蜀学研究中心
重庆地区
夔州杜甫研究会
重庆三峡学院李白研究所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研究所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9 20:30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工程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