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神山石刻群位于位于四川省
甘孜州石渠县洛须镇。石刻群题材内容丰富,除佛教图像外,还有大量的古
藏文题刻。石刻保存较好,大多是阴线刻,仅2幅采用了减地浅浮雕的技法。石刻风格具有典型的尼泊尔艺术风格。巴神山石刻群的发现尤为重要,是研究
吐蕃时期佛教头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资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婷介绍,第1幅石刻为侧身站立的半身人像,头戴高筒冠,两股发辫垂于胸前,耳根处用发绳系成结,身着长袍,是典型的
吐蕃时期贵族形象。第7、13幅古藏文题刻为须巴神山石刻群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能够判断雕刻于
赤松德赞时期,即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些人物都是吐蕃样式,这种样式从
敦煌壁画以及西藏仍保存的石刻、壁画中都能找到。目前发现的藏区早期
摩崖石刻或造像的资料中,较少有古藏文题记,为文物遗存的断代带来了一定难度。其中仅西藏
昌都地区仁
达摩崖造像和青海玉树贝纳沟
文成公主庙的摩崖造像等较少文物点有造像题刻能够准确进行断代,成为研究吐蕃石刻和造像重要的参考资料。巴神山石刻群的发现尤为重要,是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头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资料。”
从已发现的石刻风格来看,石渠县境内发现的吐蕃时期石刻群部分雕刻具有典型的尼泊尔艺术风格,但令不少专家困惑的是,到底是西方的尼泊尔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文化?还是从长安东方来的汉文化影响了这一地区?难道这一地区的雕刻是典型尼泊尔艺术加上吐蕃艺术并由汉族工匠完成的杰作?
事实上,尼泊尔对于四川西部藏区的影响远不仅局限于
石渠县新发现的
吐蕃时期石刻群。专家指出,中日考古学家在四川
炉霍地区联合发现的吐蕃时期的炼铁炉,最重大的学术价值就是发现其构造方式与尼泊尔的炼铁炉极类似。所以,有专家推断,四川石渠吐蕃石刻很可能导致古代汉—藏—尼泊尔文化交流的传统观点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