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人是一个
亚洲少数族群,在中国近代诸多历史事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诸如鸦片贸易和
鸦片战争。但长期以来,巴斯人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外国学者也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
鸦片战争前后巴斯商人在广州口岸的贸易十分频繁。这段时期,是巴斯商人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但在鸦片战争和《
南京条约》签署之后,巴斯人逐渐退出中国贸易。
巴斯人是一个少数族群,他们信奉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古代称为祆教,而一般人称之为“拜火教”,因为他们每次崇拜都燃点火盆。但事实上他们并非拜火,而是用火作为祈祷的媒介。
巴斯族群相信“阿胡拉.马兹达”是唯一之神,宇宙(包括火、水、土、空气)由他所创。此神没有形象,但有强大力量,故教徒以火作为其象征。火是能量的来源,代表光明,又是最纯净的自然元素,因此特别受到尊崇。
巴斯族群一直坚持自己的宗教信念,保留许多古老习俗。随着他们迁离故土,要迎合异地社会的准则,有些风俗不得不改变。譬如过去教徒死后进行天葬,遗体放在特定地方让鹰啄食,以免玷污神圣的大自然。在港逝世的教徒已改为下葬墓园,但不会
火葬。
巴斯坟场内有一座祈祷殿,内分两室,供祭司举行葬礼仪式。准备下葬的遗体先以水洁净,穿上白色衣服后移放殿内的石桌上。在医学不倡明的年代,为确认某人已死,教徒会寻找一头有灵性的犬,带到遗体前,如果它掉头而走,便知那人气绝,可以下葬。今天虽由医生确认死亡,但葬礼中依旧会牵狗入内,再把它带走。仪式完结后,遗体由六人抬到墓园埋葬。教徒认为逝去者会招引邪灵到来,所以送殡人士要保护自己,除了点火和念经外,还需两人一组以白线或手帕连系,加强抵御能力。
在广州长洲街黄埔造船厂内的猪腰岗(俗称金鸡饮水)上,有一处清末琐罗亚斯德教徒在广州的专门墓地。山岗前临珠江,现存墓10座,按埋葬先后自北向南排列,间距2至3米。最早的一座葬于1847年,最晚的一座葬于1918年,每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岗石砌筑成
阿拉伯式石棺,长约1.95米,宽约0.9米(各座墓的大小均有差别)。墓顶同时刻以英文及古遮拉特文(Gujarat),故兼为墓碑。碑文记述了死者的名字、宗教信仰及伊斯提泽德纪元(伊斯提泽德为伊朗
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年号)。 在墓地还立有“番禺县正堂定界”石2方,“巴斯墓界”石2方,还有“西界石”和“东界石”各1方。该地是一处经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勘定范围并批准给旅居广州的巴斯教徒的专用墓地。在黄埔船厂内的黄埔公园(中正公园)附近的牛膀山还尚存四块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