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种
弦乐器。
琴腹呈
三角形,有3根弦,品(fret)可移动。通常用手指拨奏,也可用皮革制的
拨子弹奏。有大、小6种型号,最大的琴身高度相当于普通人的身高。这种琴由于尺寸和大小不同,音域和音高不一,倘若十几架一起演奏,可以抵上一个
交响乐队。18世纪从
冬不拉琴(dombra)演变而来。这种乐器用于
民间音乐,但在20世纪也用于大型巴拉莱卡乐队。
拨奏
弦鸣乐器。由多姆拉演变而来,共鸣箱呈三角形,曾译名为“三角琴”。流行于俄罗斯民间。面板平坦,上有一个圆形出
音孔,张有三根弦,
定弦为:e、e、a。音域为:e~a。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十九世纪后期,由安德烈耶夫改革系列化,形成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最低音等六个声部的形制,成为新型
俄罗斯民族乐队的主要
弦乐器。
三角琴的
共鸣箱表面为边长40厘米的三角形,正中偏下装有支弦的横码。顶端镶有60厘米长的琴把,上嵌
骨片制作的发音品位。琴把顶端略显宽大,呈倾斜状,装有四个或六个弦柱。演奏时,或用牙拨弹奏,或用指甲弹奏。
声量较小,适用于独奏和家庭小聚时伴舞。
在
俄罗斯风俗里
巴拉莱卡琴被视为
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因为它比其他乐器更能抒发俄罗斯人的的性情,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人都对其情有独钟。最早的关于巴拉莱卡琴的文字记载可以追寻到
彼得大帝时期,当时三角琴就已经被认作是俄罗斯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乐器。无论是宫廷庆典,还是百姓的婚宴,无论是繁华的闹市,还是偏远山区,几乎时时处处都能听到巴拉莱卡琴的乐声。据传,最初三角琴流行在俄罗斯北部和东部,是当时流浪艺人手中一种最“时尚”的乐器,后来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玩意儿”。但是, 在19世纪初,随着
手风琴的出现,这件古老的乐器竟受到 “冷落”,悄然地“淡”出了当时的艺术舞台。直到19世纪末,一位年轻的俄罗斯贵族瓦西里·安德烈耶夫,重新改写了巴拉莱卡琴的历史。这位俄罗斯民间乐器的“痴迷者”同几位天才的音乐大师伊万诺夫(В·В·Иванов)、巴谢尔博斯基(Ф·С·Пасербский)、纳里莫夫(С·И·Налимов)一起对三角琴进行了改创,按照
弦乐四重奏的模式,设计出各种型号的巴拉莱卡琴。一个新的三角琴家族诞生了,瓦西里. 安德烈耶夫因此被誉为“年轻的巴拉莱卡琴之父”。1897年1月11日在瓦西里. 安德烈耶夫的主持下在
彼得堡贵族议会大厅举办了“俄罗斯
大乐团”第一次演出。这次成功的演出在俄罗斯
民间音乐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使巴拉莱卡琴这一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重获新生。
岁月流逝,巴拉莱卡琴也有许多改变。18世纪的
巴拉莱卡琴, 其琴颈比现在的长4倍,琴体比较窄,而且只有两个琴弦。19世纪末的民间乐器“大创新”使得这古老的三角琴变得多姿多彩。20世纪的“大变革”把巴拉莱卡琴带入新的时代。它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流浪艺人的“伴侣”,已经成为
世界舞台上的“明星”。各种组曲、
奏鸣曲与协奏……巴拉莱卡琴既能演奏出俄罗斯的民歌乐曲,又能演绎出东西方的和谐来。今天,这一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