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
巴彦淖尔市(Bayannur),别名巴市、巴盟,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在蒙古语中,“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介于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南、东分别与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为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万平方千米。巴彦淖尔市下辖7个旗县(区)。截至2023年底,常住人口为150.34万人。民族方言主要是蒙古语中察哈尔锡乌方言一支。
名称衍变
巴彦淖尔市境地古来一直分属于各势力和地区从而没有统一名称。北魏黄河南迁后才被统一称为黄河后套地区。1954年3月6日,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关于绥远省、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命令》,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此时巴彦淖尔市称河套地区;1956年6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成立,驻巴彦浩特市,下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这是巴彦淖尔盟称谓的开始。也即别称“巴盟”来历。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改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自此称“巴市”和巴彦淖尔市。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巴彦淖尔市地区在战国时阴山以南属赵国云中郡九原地,阴山以北为匈奴牧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巴彦淖尔市南部属于九原郡辖地。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把中原地区3万户人家迁到北河(即巴彦淖尔市乌加河),进行垦殖,开始兴起农业。
西汉时,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以南的东部地属五原郡,西部地属朔方郡,乌加河以北地则属匈奴统辖。两个郡都由朔方刺史部统领。
三国魏景元三年至西晋太康二年(262年~281年),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以南后套地由羌族政权统辖;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由拓跋鲜卑政权统辖;乌拉特后旗西部和磴口县地区,则由西部鲜卑政权统辖。南北朝初期,市境均为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统治。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黄河南迁,以前的河道改称乌加河,巴彦淖尔这才有黄河后套之说。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五年(585年),设立丰州管辖乌加河河套地区。唐朝初年,市境仍属丰州,辖境包括临河区、五原县、杭锦后旗等地区,隶属于关内道。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漠北铁勒诸部归服于唐,唐朝设置燕然都护府,下辖有巴彦淖尔市北部地区。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辽基本统治巴彦淖尔市境,并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派驻应天军。西夏开运元年(1034年),党项族李元昊建西夏,在乌拉特后旗置黑山威福军司。
元至顺元年(1330年),甘肃行省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管辖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前旗大部及后套地区;乌拉特前、中二旗东部一部分地区归属中书省德宁路管辖;磴口县地区则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管辖。
明清时期
明初,巴彦淖尔市境阴山以南属宁夏卫,隶属陕西统领;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地为东胜卫辖境,隶属山西统领。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以后,蒙古毛里孩、满鲁、火筛等部先后进入河套地区。明嘉靖年间(1522年)以后,衮弼里克图墨尔根击败火筛部,河套以东及阴山前后为阿勒坦汗子孙所分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将磴口县地区编属为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地。清乾隆四年(1739年),将阴山以南后套地区划归山西萨拉齐厅遥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置五原厅统领后套地区,隶属山西归绥道。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4年),巴彦淖尔市全境除磴口县外,皆划归绥远特别区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绥远省政府因省会归绥沦陷,辗转移驻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随后在此设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这里一度成为西北抗日前线的政治、军事要地。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政府在后套地区实行“新县制”,扩建为6县1镇,并作为省政府驻地。1949年9月19日,后套地区和乌拉特三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6年6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成立,驻巴彦浩特市,下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这是巴彦淖尔盟称谓的开始。1958年7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行政公署,迁驻磴口县。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改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下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7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常年开放陆路口岸。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域范围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西、南、东分别与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为邻,北部接壤蒙古国并拥有边境线369千米。巴彦淖尔市总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
气候
巴彦淖尔地处西风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温差大,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3.7~7.6℃,一年之中,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11~-15℃;7月气温最高,平均在20~24℃。气温年较差是33.4~37.3℃;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14℃。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山北地区为3.9~4.5℃,河套地区为6.1~7.6℃。年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为-4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 110~3300小时之间,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无霜期短,平均无霜期为126天。
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山北地区为100~200毫米,河套地区为150~200毫米,东部山区250毫米。雨量多集中于夏季的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极端降水量为432.6毫米。冬春两季雨雪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与降水量相比,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毫米至3179毫米,普遍大于降水量的10到30倍。由于地处西风带,风速较大,风期较长,是巴彦淖尔冬春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年平均风速2.5~3.4米。
地质
巴彦淖尔市地质构造位于阴山―天山东西向巨型复杂构造带,分属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南部为华北地台,北部为内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区。地质作用使巴彦淖尔市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成矿区。区内分布著名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及“蒙古弧”构造带,位于北山成矿区带的东段。
地形地貌
巴彦淖尔市的地形主要由三种类型构成,即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阴山山脉横亘巴彦淖尔市中部,从阴山北麓至中蒙界为高原,海拔1000~1800米之间,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是广漠无垠的天然草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是巴市畜牧业主要基地。中部山地为阴山山脉,由西向东,分为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三部分。狼山长约280千米,宽约30~60千米,成弧形环抱于河套平原之北,海拔1500~2300米,最高峰海拔2335.2米。乌拉山位于明安川之南,黄河以北,西起西山咀,东至昆都伦敦河,长约94千米,宽约12~30千米,主峰大桦背海拔2334米,山势挺拔,雄伟壮观,植物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7.75%,是自治区西部最大的天然次森林区。阴山南麓至黄河北岸为河套平原,海拔1018~1050米,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土地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此外,巴彦淖尔市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东北部深入市境内506万亩。黄河紧贴着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过境,使得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中国最湿润的沙漠。
水文水利
巴彦淖尔市河流水系分外流水系和内陆河水系两大类,外流水系主要有黄河,内陆河水系主要有摩楞河水系、莫林河水系、新尼乌苏河水系、宝日布河水系等。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巴彦淖尔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截至2023年,市境内黄河全长333.5千米,多年平均过境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个,其中位于河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万立方米。
截至2023年,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市境内共建有水库27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7座、库容2.4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20座,总库容0.88亿立方米。干流上有防洪防凌作用的工程主要有三盛公水利枢纽。河套灌区建有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系统和以总排干沟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干的排水系统,引黄灌溉面积1000余万亩。河段有已建的蓄滞洪、分洪区共2个,已建的2个应急分洪区分别为乌兰布和、河套灌区和乌梁素海分洪区。
土壤
巴彦淖尔市土壤类型主要有淡栗钙土、灌淤土、潮土和盐化土等,土地平坦,土体深厚,土质肥沃,盐碱化程度高(pH平均含量8.55)。其中,巴彦淖尔地区的耕作土壤由草甸灌淤土和盐化灌淤土组成。
自然灾害
巴彦淖尔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灾害、旱灾和沙尘暴。
巴彦淖尔市洪涝灾害频繁,造成损失严重。据2008年~2012年洪涝灾害资料数据统计,洪涝灾害造成巴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897.296万亩,受灾人口累计98.018万人,死亡人口累计3人,倒塌房屋累计0.4147万间;水利设施损失66253.65万元(不完全统计)。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939905.459万元。另外,2018年巴市先后五次遭受强洪涝灾害袭击,洪涝灾害共造成48.4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26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4.86亿元。
截至2021年,巴彦淖尔市山旱区面积达到0.5万平方千米。山旱牧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西部季风中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分布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蹬口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2000多毫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和制约,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旱灾成为制约巴市山旱牧区农牧业生产最大、最频繁的自然灾害。
巴彦淖尔市沙尘天气频发。以2024年春季为例,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全市大范围沙尘天气共出现 11 次,其中 2 次沙尘暴、9次扬沙,沙尘天气较近十年略多,4月13日出现春天最强沙尘暴天气。巴彦淖尔市的沙尘天气与气候有关。当蒙古国以及内蒙古一带降水稀少,温度偏高时,导致地表快速解冻,土质疏松,在较大风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天气。另外,沙尘天气的“幕后推手”蒙古气旋活跃时,使得大风天气增多,巴彦淖尔市又处于蒙古国戈壁南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库布齐沙漠北部,是沙尘粒子向东移动的主要路径。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丰富。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截至2023年,市境内黄河全长333.5千米,多年平均过境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个。水资源总量约5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5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5亿立方米。
巴彦淖尔市除黄河在南部东西横贯外,其余为季节性间歇河沟,不能形成有效的地表径流。地下水水资源除黄河补给区较丰富外,其他途径补给较为贫乏。参照2022年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引黄河用水不计入巴彦淖尔市水资源量的情况下,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00立方米,约为中国人均量的30%。水资源结构型短缺是巴市的基本水情,同时存在资源型缺水与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2022年,巴彦淖尔市总用水量50.0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44.0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66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为0.14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4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68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2月,巴彦淖尔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44万平方千米,城市面积1199.91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132.19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2月22日的《巴彦淖尔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巴市耕地面积为90.51万公顷(1357.67万亩),林地51.67万公顷(775.04万亩),园地0.33万公顷(5.01万亩),湿地2.48万公顷(37.19万亩),草地389.83万公顷(5847.4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87万公顷(178.01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04万公顷(90.5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57万公顷(233.61万亩)。
矿产资源
巴彦淖尔市处于中国著名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截至2024年4月,全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6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有38种(主要矿种有铜、硫铁、铁、铅、锌、钼、金、石墨、硅石)。其中,硫铁矿储量居全区首位,铅锌铜储量在全区也占重要地位。已探明的晶质石墨储量9299.79万吨。此外,在河套平原及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已探明石油储量2.52亿吨。
截至2020年,巴彦淖尔市已发现探明各类矿产地478处,其中大型矿床33处、中型矿床67处、小型矿床378处。发现68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有40种。锌矿有14处矿产地,达到大型的有4处,中型的有2处,小型的有8处,全市累计查明锌资源储量(金属量)1061.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771.38万吨;铅矿累计查明铅资源储量(金属量)322.4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64.22万吨;铜矿全市查明18处矿产地,达到大型的有1处,中型的有3处,小型的有14处,累计查明铜资源储量(金属量)168.92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7.14万吨;查明铁矿产地123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18处,小型104处。全市累计查明铁资源储量7.06亿吨,保有资源储量6.16亿吨,占全区的13.2%,列第三位;已发现晶质石墨矿区10个,矿产地13处,其中储量规模为大型的6处,中型3处,小型4处。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查明晶质石墨矿资源储量(矿物量)8683.2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矿物量)8679.47万吨,居自治区首位;全市煤炭有13处矿产地,其中中型的有1处,小型的有12处。煤种主要是褐煤、长焰煤、弱粘煤、不粘煤,少量气肥煤、无烟煤。截至2019年底,全市煤上表矿产地9个,煤未上表矿产地4个,均为单一矿产地。全市煤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2.1亿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1.97亿吨,未上表资源储量30.13亿吨;煤探明保有资源储量31.84亿吨。其中上表保有资源储量1.71亿吨,未上表保有资源储量30.13亿吨。主要煤田有乌拉特中旗白彦花煤田、乌拉特中旗巴音呼都格煤田、乌拉特中旗温更煤矿、乌拉特前旗营盘湾煤矿。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2年,巴彦淖尔市共有重点保护动物1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8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65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脊椎动物20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包括方铜鱼、黄胸鹀、猎隼、白尾海雕、玉带海雕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65种,包括大鼻吻鮈、北朱雀、贺兰山岩鹨、蓝喉歌鸲、红喉歌鸲、云雀、蒙古百灵等;内蒙古重点保护动物20种,包括灰雁、斑头雁、罗纹鸭、白眼潜鸭、弯嘴滨鹬等。
截至2021年的统计,巴彦淖尔共有记录鸟类265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1种。乌梁素海湿地作为巴市境内黄河流域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现有野生鸟类258种,占比达到全市鸟类种群数量的95%以上,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6种。
截至2022年,巴彦淖尔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1种。其中一级1种:发菜;二级10种:沙芦草、阿拉善披碱草、锁阳、沙冬青、甘草、绵刺、蒙古扁桃、黑果枸杞、肉苁蓉、革苞菊。
肉苁蓉
河套肉苁蓉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生长的肉苁蓉个大、肉厚、味甜,被誉为“沙漠人参”。肉苁蓉干燥后的肉质茎的药用价值很高,味甜、性温,有补肾阴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能,对治疗妇女不孕、腰膝发软等症有良好的功效。
甘草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的主要甘草产地之一,磴口县所产的王爷地甘草,因其质坚实、皮细色红、口面光洁、粉性足、加工讲究而驰名中外。巴彦淖尔盟甘草年销量达11万公斤,其中出口约3万公斤。
截至2022年,根据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和全市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巴彦淖尔市林地面积为780.7万亩(其中,乔木林地57.1万亩,灌木林地575.1万亩,其他林地14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7%。其中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茂盛,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67%以上。草原面积为5847.4万亩(天然牧草地5404.3万亩、人工牧草地2万亩、其他草地441.1万亩),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两个牧业旗县和乌拉特前旗、磴口县两个半农半牧旗县。2021年,全市草原植被盖度为25.83%。
自然保护区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12年底),巴彦淖尔市有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4个)。
参考资料
可再生能源
巴彦淖尔市风光资源富集,全市年平均风速达8米每秒以上,稳定性好,开发价值高;太阳能资源量居中国前列,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左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55.6万千瓦。
行政区划
巴彦淖尔辖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7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常年开放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市府所在地为临河区。
参考资料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年末,巴彦淖尔市常住人口为150.34万人,比2022年减少1.42万人,减幅0.94%。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92.68万人,乡村人口为57.6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65%。0~14岁人口为16.5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00%;15~64岁人口为108.24万人,占72.00%;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56万人,占17.00%。男性人口76.8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1.10%;女性人口73.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90%。性别比为104.48。2023年,出生人口0.7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69‰;死亡人口1.5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10.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5‰。
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426361人,占92.7%;蒙古族人口为84702人,占5.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7652人,占1.8%。巴彦淖尔市有39个少数民族,巴彦淖尔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聚居,各旗县区都有分布。截至2012年,全市有124个嘎查,农区乡镇中有少数民族聚居村45个,其中蒙古族聚居村27个,回族聚居村18个。
语言
巴彦淖尔市的地方方言常用的有蒙古语土话。巴彦淖尔的蒙古语土话属于属于内蒙古方言(又叫中部方言)的察哈尔锡乌方言,与正蓝旗为代表的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相似。
宗教信仰
巴彦淖尔市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统计至2017年境内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内蒙古自治区的寺庙中只有巴彦淖尔市阿贵庙属喇嘛教宁玛派。巴彦淖尔市其他藏传佛教的活动场所还有千里庙、希热庙、班禅召、慈云寺等。汉传佛教活动场所有甘露寺、续灯禅寺、宝莲寺、慈光寺、丹达佛光寺、宝塔寺等。伊斯兰教主要信仰者是回族人民,穆斯林分布特点呈现大分散、小集中。
经济
综述
巴彦淖尔农牧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中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其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11年居全区首位。
2023年巴彦淖尔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61.1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同比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78.5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472.6亿元,同比增长7.4%。三次产业比例为26.7:32.6:40.7。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9%、32.2%、4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893元,同比增长9.0%。2023年巴彦淖尔市GDP在内蒙古自治区排名第八,GDP增速排名第三。
第一产业
巴彦淖尔的第一产业主要为农牧业。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中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中国地级市中唯一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11年居全区首位。
巴彦淖尔的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28.1亿公斤。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200万只以上,居全区第一。培育出“巴美肉羊”“华蒙肉羊”等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自治区农牧业十大科技成果,“五原向日葵”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获批筹建保护示范区。
2023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45.9万亩,同比增长0.7%,粮食播种面积565.3万亩,增长1.5%。其中,小麦面积71.2万亩,增长37.5%;玉米面积478.2万亩,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80.7万亩,下降0.1%。其中,油料面积423.8万亩,增长8.9%;番茄面积20.7万亩,增长19.9%。耕地内种草10.0万亩,下降4.8%。粮食总产量58.9亿斤,同比增长1.2%。其中,小麦产量4.7亿斤,增长48.5%;玉米产量53.5亿斤,下降1.2%。油料产量18.8亿斤,增长23.1%;番茄产量29.8亿斤,增长31.2%。
巴彦淖尔市农业品牌“天赋河套”获得2020年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位第一等5项奖项,“天赋河套”还荣登2006~2020中国品牌15年卓越发展力品牌榜,成为15个获奖品牌中唯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并入选2020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
第二产业
巴彦淖尔的第二产业以采矿业、制造业为主。2023年巴彦淖尔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3.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0.0%,制造业增长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7.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5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0%,医药制造业增长44.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8%。
第三产业
彦淖尔的第三产业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2023年巴彦淖尔全年接待游客95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4.4%;实现旅游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长2.3倍。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0.8亿元,同比增长1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4.2亿元,同比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9.9%;金融业增加值53.4亿元,同比增长10.1%;房地产业增加值28.1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15.5%。
巴彦淖尔致力于将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典型的例子有乌拉特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河套文化艺术节、龙舟赛等。巴市还实施”旅游+农牧业”战略,建设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示范村镇,拓展了产业融合新领域。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经济功能区
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是自治区级重点开发区之一;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6月,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此外,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先后被列为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打造沿黄沿线西部经济带重点工业集中区、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治区第七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自治区绿色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
截至2024年初,经开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7家;拥有发明专利33件,占全市的20%;获得国家驰名商标4件,内蒙古著名商标18件,内蒙古名牌产品11件,有8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占全市获奖总数的47%。园区现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7个,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4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科研工作站1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园1个。
202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自治区首个“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焦“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主题,按照“协同京津冀、联通中蒙俄、引领农牧民、带动农牧区”的战略要求,定位为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一带一路”农牧业开放合作先行区与北方现代农牧业创新基地。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位于临河区,规划总面积139.74平方千米。随着农高区的落地,“天赋河套”作为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与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航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农高区在建设中,立足“天赋河套”品牌优势,与“天赋河套”品牌的发展使命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借势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的东风,“天赋河套”将不断升级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品质,守护金字招牌,奋力推动巴彦淖尔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在校生19.4万人,教职工2.3万人。其中,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12875人,教职工1181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19141人,教职工2614人;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13242人,教职工1562人;初中36所,在校生33554人,教职工4452人;小学88所,在校生78092人,教职工7286人;幼儿园200所,另有中小学附设幼儿班18个,不计校数,在园幼儿36837人,教职工5905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364人,教职工113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
河套学院是内蒙古西部一所综合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85年创建的河套大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著名经济学教授陈良璧先生为首任校长。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实行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两级管理体制,以自治区管理为主。截至2024年,学院教职工981人,专任教师605人。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集高等学历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游学教育、专升本教育为一体,具备单独招生资格的综合型职业院校。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49所。其中,医院5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63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7所,其他卫生医疗机构1所。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9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873人,注册护士6589人,床位数12148张。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9人,注册护士4.4人,床位数8.1张。
巴彦淖尔市医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巴市150余万各族群众的医疗保健和各旗、县、区急危重症转诊患者的救治重任。医院综合实力雄厚,为国家级爱婴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中国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罕见病联盟成员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与考官培训基地(临床类别),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河套学院临床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临床教学基地。
科技
截至2023年年末,巴彦淖尔市有效发明专利为261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件。全年专利授权量859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实用新型专利709件,外观设计专利89件。全市技术合同登记38项,较上年增长18.8%,成交额达到9923万元,较上年增长56.1%。
媒体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旗县级融媒体中心6座;有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中波转播发射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电视转播发射台27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巴彦淖尔日报》全年发行70.7万份,《巴彦淖尔晚报》全年发行18.4万份,《巴彦淖尔日报蒙文版》全年发行3.1万份。
文化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拥有文化馆8家,公共图书馆8家,备案博物馆13家。
资料来源
河套文化博物馆位于泛河套文化圈的核心地带——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整个建筑体量宏伟,达64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院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院。河套文化博物院基本陈列,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提炼凝聚,分成文化生态篇、先人演进篇、岩刻春秋篇、青铜铸史篇、长城嬗替篇、水利开拓篇、文化升华篇七大单元,展出文物近5000余件(套),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
体育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共有注册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71人。其中,国家级27人,一级643人,二级273人,三级5128人。全市运动员参加国家、自治区各类比赛获金牌76枚,银牌75枚,铜牌97枚。截至2021年11月,全市有登记注册的体育协会及行业体育协会140个,全民健身站(点)和晨晚练点638个,老年体育协会110个。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42%以上,全市有体育场地5482个,总面积549.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83平方米。
环保
巴彦淖尔2023年林业生态建设面积4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1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森林抚育23.2万亩。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7%。
巴彦淖尔市推动构建“三区四带”发展格局。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被列入北方防沙带,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被列入黄河重点生态区,是推动构建“一线一区两带”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的重要工程。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112.5万人。2023年全年巴市共为13806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9454.7万元,为62016名农牧区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8174.1万元。共为859名城市特困对象发放供养资金1918.6万元,共为4298名农牧区特困对象发放供养资金5809.4万元。全年共支出城乡医疗救助金11857.8万元,累计救助17.9万人次。其中,医疗救助金支出10375.8万元,救助10.4万人次;资助参保支出1485.0万元,资助7.5万人。
交通
综述
巴彦淖尔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黄经济带的重点城市,是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路网的交汇点,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拥有“两走廊一通道”的节点城市(两走廊:京藏走廊、西部陆海走廊;一通道:沿边通道),境内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交汇相连,12条国省干线公路贯穿全境。巴彦淖尔市的天吉泰机场为4C级中国国内支线机场,通航8座城市。
公路
巴彦淖尔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农村牧区公路里程分别达到386千米、470千米、1314千米、20041千米,公路总里程新增2106千米,达到2.3万千米,密度达每百平方千米35.6千米,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巴彦淖尔市有110国道、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以及12条国省干线公路贯穿全境。
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巴彦淖尔市市累计完成客运量388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1.7亿人千米;完成货运量45809万吨,货运周转量1058.5亿吨千米;全市营运车辆达到2.6万辆,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73%,重型营运货车比例达57%。
铁路
包兰铁路横贯巴彦淖尔市境;临哈铁路、跨黄河运煤专线锡乌线、中蒙运煤专线神华甘泉、国铁西甘铁路均已建成通车。截至2024年5月,包银高铁巴彦淖尔段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25年竣工。2023年,包银高铁巴彦淖尔段新建白彦花西站、乌拉特前旗西站、五原东站、临河西站、磴口西站5座车站,其中临河西站为新建最大站。临河西站房建筑面积7998.6平方米,站场规模为5台12线,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200名旅客候车;站房采用钢结构屋面,由球型网架拼接而成,最大跨度达86米,寓意高速发展的巴彦淖尔经济振翅高飞。
2024年7月22日零时起,新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站正式投入使用,为包银高铁开通奠定基础。
航空
巴彦淖尔市的主要机场有天吉泰机场、乌拉特中旗机场。
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Bayannur Tianjitai Airport),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境内,距临河区中心距离33千米,为4C级中国国内支线机场。2010年1月26日,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动工兴建,2011年12月30日,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正式通航。航站楼面积7076平方米,航站楼设2座登机廊桥;机场民航站坪面积20749平方米,机坪设6个机位,其中3个为C类机位;跑道全长2600米、宽45米,可起降波音737-800、空客A320及以下机型。
2023年,巴彦淖尔机场共保障运输起降5433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61857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40.1吨。累计运营航线10条,6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暑运旺季期间,高峰日保障运输起降达20架次,不仅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单月运输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创下2011年开航以来新高。
乌拉特中旗机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乌拉特中旗机场于2016年1月31日正式首航,是华北地区第一个按照通用机场标准建设,具有短途运输功能的通用机场;也是中国第一个接入互联网旅游平台的通用机场;同时还是自治区第一个开通旗县直通首府的通航航班的通用机场;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0人次的通用机场。开航以来,乌拉特中旗机场,先后开通了至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海和鄂尔多斯等多条不定期航线。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7年,巴彦淖尔市回购了48条农村客运班线和1条城际客运线路。政府带头加速推进农村牧区“客货邮”融合发展,创新客运班车带货、带邮件等服务模式,新增嘎查村寄递物流点62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
人文
综述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传承积淀,既留下了阴山岩刻、秦汉长城、鸡鹿塞等历史遗迹,也演绎和流传出了蒙恬屯垦、昭君出塞、五原誓师等动人史话。有代表性歌曲《鸿雁》《天赋河套》,也有爬山调(山曲儿)、二人台等蒙汉民歌。手扒肉、烤全羊等餐桌美食,那达慕、河灯节、九曲黄河阵灯油会等民俗活动受到人民喜爱和重视;蒙古族驼球、赛驼、赛马、博克、射箭等表演形式都是地区代表性艺术,民间社火猜灯谜、脑阁、舞龙舞狮等活动则反映出深厚的农耕文化。
饮食
巴彦淖尔地区的面食和羊肉制品最为出名,该地区的饮食文化是河套饮食文化的主源之一。手扒肉、烤全羊、冰煮羊、河套硬四盘、河套面精、烩酸菜、糖麻叶等都是巴彦淖尔地区蒙汉人民日常钟爱的餐桌美食。
巴盟面筋,闻名遐迩。作为内蒙古传统风味小吃,正宗的巴盟面筋,由产自河套地区精选雪花粉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入口爽滑,富有韧性。面筋冷热均宜,四季可食,深受内蒙古人喜欢。面筋,民间叫做“酿皮”,又称“昭君皮子”,传说是昭君出塞发明的小食品。《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介绍“四大美女与美食”时称: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以王昭君命名的“昭君皮子”,就是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
烩菜是巴彦淖尔市最有代表性的菜肴之一,其烹制过程是——将大块的肉、土豆、白菜、胡萝卜等烧熟后,再烩在一起,加入适量佐料,“大杂烩”就大功告成。再用大盘盛上,方便劳作后的壮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或是对付馒头。
河套“硬”四盘是红烧扒肉条、酥鸡、丸子、清蒸羊肉四道菜的统称,在清朝时就享有盛名,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河套“硬”四盘分别以河套农家猪肉、鸡肉、羊肉为主料,要经过煮、蒸、炸等七、八道工序制成。河套硬四盘”是河套婚丧嫁娶,摆席宴宾必不可少的四道压桌菜,在清朝时是富贵人家宴客的佳肴。
习俗
巴彦淖尔市有丰富的民俗活动。那达慕、河灯节、九曲黄河阵灯油会等民俗活动是重要的节庆礼俗;蒙古族驼球、赛驼、赛马、博克、射箭、祝赞词吟诵等表演形式都是代表性艺术体现。民间社火、猜灯谜、脑阁、舞龙舞狮等活动都反映出深厚的农耕文化。
巴彦淖尔特有的乌拉特服饰作为当地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装饰,代表了乌拉特人的生活习俗和特性。乌拉特服饰的历史渊源和特征与其他蒙古族服饰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于制作手工技巧和服饰颜色上的讲究。乌拉特百姓在服饰上基本保持一般百姓的讲究,头饰简单,材料普通,样式并不多。
巴彦淖尔的春节习俗有笼旺火。巴彦淖尔的人们在春节旧历腊月(十二月)三十日三点到七点,穿戴整齐,张灯结彩,摆好案桌、焚香、祭拜天地诸神。接神时,各家在院内放置木架,并在木架周围堆叠炭火,时辰到了就点燃,名为发旺火。没有炭的人用柴代替。家人都围着旺火烘烤,取接旺气,用意为避邪秽。
巴彦淖尔的风俗有祭火。据了解,蒙古族将火视为神圣、生命、力量和兴旺的象征,火是生活、家庭和民族的保护神。人们通过举行祭火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脑阁表演内容主要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根据剧情需要会穿不同的民族服饰和配饰;也有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在正式表演时,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要把铁架子套在一男子身上,儿童站在架子上(差不多离地有两米高),伴随着音乐、鼓点进行表演。
搏克俗称蒙古式摔跤,是一项古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之首。正规的蒙古族搏克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积,例如8、16、32等。搏克的比赛场地没只有一块平坦的草地或者平地。搏克的比赛规则简单,比赛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重量级别,摔跤手膝盖以上的任意部位落地即为负。在古代,搏克曾是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平民和贵族间都深受欢迎,成吉思汗也是摔跤好手。巴彦淖尔市等多市有流传这项体育传统。
乌拉特蒙古族衣饰划分为平民服饰、贵族服、宗教服。平民服与贵族服在样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材料与颜色方面有所不同。其特点是立领,以领口的叠状决定钉扣的数量,蒙古领、袖口有时有“突入”(马蹄袖),有时没有,富贵人袖口样式有“突入”。平民服以大麻布为料,贵族服以绸缎为料。现代乌拉特服饰在过去样式的基础上,肩膀有了接口、袖口上的“突入”都用绸子替代。按季节的不同,蒙古袍分为单袍、夹袍、棉袍。蒙古靴分为平民穿的突尖布靴、毡靴,贵族靴。帽子有头冠,帽耳过去用皮制作,现今用绸子制作。
艺术
巴彦淖尔有歌曲《鸿雁》《天赋河套》流传广泛。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传统民歌代表如爬山调(山曲儿)、二人台、杭哈民歌、乌拉特民歌,这些都是河套地区蒙汉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河套人民和乌拉特蒙古族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并相互融合的重要音乐形式。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巴彦淖尔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
参考资料
阴山岩画被公认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岩画之一,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乌拉特后旗大坝口,乌拉特中旗、磴口县以及阿拉善盟的阴山里有大量岩画,数量高达5万余幅。阴山岩画最密集的地方是乌拉特中旗西南一带,位置在今五原县北乌加河的山峦里。
巴彦淖尔市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境内共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等4条长城,绵延1007千米,占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总长度(7570千米)的近七分之一,占中国长城总长度(21196千米)的5%。2020年,巴彦淖尔市的秦汉长城广申隆段、秦汉长城同和太—东希日朝鲁段、汉代鸡鹿塞障城、汉长城西尼乌素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7月,巴彦淖尔市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03项市级非遗项目。截至2022年3月,巴彦淖尔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5人、盟市传承人365人、旗县级传承人435人;公布的自治区级文化艺术之乡11个、市级文化艺术之乡27个,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3个。
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乌拉特民歌、蒙古族驼球和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外,巴彦淖尔市其他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河套面塑、乌拉特服饰、传统沙嘎游戏、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擀毡工艺、乌拉特“祭拜自然”风俗等。
西路二人台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从而逐渐发展盛行在河套平原上,其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西路二人台音乐由山西、陕西民歌,码头调、江淮调、佛教曲牌音乐、鼓吹音乐、晋剧曲牌、蒙古族民歌等。同时,又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秧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各自分为亮调、慢板、快三眼、流水板及快板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东路二人台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并加入太仆寺旗方言,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性,曲调悠扬高亢,如行云流水,舞蹈淳朴粗犷,节奏明快,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幽默诙谐、朴实健美等艺术特色,剧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始终与坝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面塑一种重要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黄河流域的面塑的捏制风格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面塑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生面塑和熟面塑。相传在尧舜时代,当人们为避灾祸,捕杀猎物祭拜天地求神灵,后来,为了节约,便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等造型代替活物,即所谓“花供”,也就是早期的面塑。
沙嘎”是指驼、牛、羊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呈游离状的踝骨,俗称羊拐。沙嘎游戏在蒙古族聚居区域均有分布,尤以在阿拉善右旗、乌拉特中旗、苏尼特左旗等地区传承广泛。沙嘎游戏玩法主要有拾羊拐、接马儿、打羊拐、打运马儿、骆驼下羔子、智力锁、抛羊拐、垒青蛙、金龟、赛马、摔跤、猜羊拐、丢羊拐等100多种。沙嘎既是游戏工具,又是一种艺术品,如由原色到染色、加工打磨、挖空注以金属的铜羊拐等。远古时期,沙嘎最初被用于占卜活动,之后逐渐成为独立的游艺玩具。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末,巴彦淖尔市有旅游A级景区37个,其中,AAAA级有8个。巴彦淖尔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并存,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传承积淀。历史遗迹有阴山岩刻、秦汉长城、鸡鹿塞等,自然风光则有乌梁素海、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乌兰布和沙漠等。
参考资料
重要景点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是临河区最具代表性的景区,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彰显了巴彦淖尔塞上江南,草原水城的美好景色,是巴彦淖尔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景区位于临河区南端,双河区北侧,紧靠城区,总面积60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90万平方米。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播、休闲游览、自然野趣为主要内容,共分为蒙元文化展示区、都市文化休闲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农耕文明观赏区、生态渔业体验区、生态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娱乐区等7个功能区。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已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也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多功能湖泊。乌梁素海总面积293平方千米,水面宽阔,水产丰富,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素有“塞外明珠”之称。
乌兰布和沙海湖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乌兰布和沙海湖位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沙漠最东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四团境内。乌兰布和沙海湖旅游区北靠阴山,南连黄河,西接沙漠,东依平原;集沙漠文化、兵团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交融于一体。乌兰布和沙海湖自然景观与休闲娱乐浑然一体,以酷野沙漠为核心、极限运动为主题。内有百年胡杨、千亩果园、万亩沙滩、沙水合一的独特的自然景观组合。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特殊的地质构造、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集山脉、沙漠、高原、湖泊和河流于一体的地貌景观,属于中国罕见的多种地貌单元交汇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各种自然风貌之间的融合,还能一睹史前恐龙化石和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的风采。地质公园既是进行地质科学知识普及的天然博物馆,同时也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中段,是林业部确定的中国45个森林公园中最大的一个,是国家级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总面积140万亩,海拔2322米,素有“塞外小华山”之美誉。
乌拉山森林公园桦木成林,溪水潺潺,奇石、怪石林立,地势险峻,是区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理想场所。每逢暑期昼夜平均气温在12℃~15℃左右,适合消夏避暑。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位于巴彦淖尔市黄河湿地公园,河套灌区引水总干渠临河城区段南岸,临河金川大桥南桥头西,属双河区境内,于2013年11月18日向社会开放。坐南朝北,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0米。展馆中部由序厅和多功能报告厅组成,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体造型像一只展翅起飞的鸿雁。外墙中间门斗上刻的是博物馆的标志Logo,既是龙的形状,又是黄河与河套灌区的象征。博物馆以黄河流域和河套灌区水利建设衍生的文化界定展览的内容,突出“三大主题”(黄河水利文化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的核心,“总干”精神是河套人民精神家园的核心)。
黄河三盛公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干流上中游的“几”字弯头,地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该风景区依托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而建,该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工程造型别致,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区。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以黄河文化为底蕴,以“低碳环保,生态和谐”为开发理念,融黄河文化、自然奇观、文化创意于一身,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形成充分体现水利原真性、原创性和原生态的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也是科普修学、工业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未来,这里将努力打造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地、黄河文化传承地和绿色低碳生态示范区。
对外交流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36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