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语(Pazeh;Kulon-Pazeh;巴则海语)是台湾巴宰人所使用的语言,为台湾少数民族语言之一种,属於
南岛语系的次语群。亦归类为台湾南岛语第1群,与
泰雅语(Atayal、Tayal)并列。巴宰人(Pazeh;巴则
海族;拍宰海族)为台湾少数民族之一支,分布于
台中丰原、神冈。
后里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约略位置是以丰原为中心,北至
大甲溪河岸,东到东势角(今东势),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则到达大肚山山麓的横冈一带。在划分下,巴宰人亦属平埔人一族系,最大特征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岛系少数民族高,约在170cm 以上。
联合国最近列出199种世界「处境危急」语言,所谓处境危急,就是会说的人很少,其中 「极度濒临危急」的语言约有18种,会说的都不到十个人。台湾也有几种濒临灭绝语言, 多半是台湾少数民族语,其中一种巴宰语,只剩一位巴宰人长老、96岁的潘金玉会说了。
巴宰人亦如邵人一样,都已被台湾
闽南人同化,人种几已全部混入汉族圈里,使用闽南语为主要族语。2006年全世界唯一会讲巴宰语的巴宰人为南投埔里“潘金玉”女士 。1914年出生的潘金玉,这几年全力投入「巴宰语」的复苏运动。 她几十年来日常生活几乎全部使用闽南语,因为少有人能用流利的巴宰语来跟她对话。 2001年潘金玉协助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李壬癸院士、及日籍学者土田滋编纂全世界第一本的《巴宰语词典》。南投埔里爱兰教会每星期六上午都有在教授巴宰语。
十七世纪荷兰殖民时代以前台湾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任何书面记录,因此只能用语言学的方法推测早期历史。道卡斯语、巴布萨语、巴布拉语、洪雅语之间的关系较近,彼此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时间可能不到1000年。巴宰语与这些语言的关系比较不清楚。与前四者相比,巴宰语与赛夏语的关系较近。因此巴宰语与赛夏语的共同祖语跟前四者的共同祖语彼此分化的时间又要更早。
巴宰人原分布在
台中内陆一带。1804年潘贤文率领部分道卡斯、巴布拉、巴布萨、洪雅、巴宰人迁至宜兰。1814年发生郭百年事件,埔里台湾少数民族势力衰退。1823年,埔里的台湾少数民族为求自保,邀请包括巴宰人在内的平埔人迁入埔里。
对于巴宰语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最初几位研究者是Steere(1873年)、伊能嘉矩(1897年)、小川尚义(1923年)。当时使用巴宰语的人还很多。Steere纪录了词汇表与28个句子。伊能嘉矩纪录了一篇文本与一些词汇。小川尚义纪录的词汇表较长,并且根据他所收集的句子,作出了初步的语法分析。伊能嘉矩与粟野传之丞的《台湾蕃人事情》(1900年)指出巴宰人已汉化,但仍使用巴宰语,并将之划入平埔人。
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研究者包括土田滋(1969年)、Ferrell(1970年)、李壬癸(1978年)。这个时候,巴宰语只剩下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还记得。土田滋纪录了两篇短的文本、两篇长的文本、及大量词汇。Ferrell纪录了一些基础词汇、对话、及构词型态。李壬癸纪录了一些词汇、一些文本,并做了初步的格记号系统的分析。
2010年5月时,巴宰语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8种语言之一,巴宰语当时在全球只有一位使用者的情况已维持多年。
对于这样的说法,2010年5月南投县巴宰族文化协会理事长潘文辉说,联合国没有深入调查,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这几年来巴宰人在专家学者的协助下,孩加大人至少有10多人会说巴宰语,已经不是只有一位耆老会说族语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