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遣,汉语
词语,读音是chāi qiǎn,释义是差使人到某处做某事。出处是《魏书·于烈传》。
唐后期,有时派官员以摄、判、知等名义主管不同事先。宋承唐制,加以发展,朝廷的台、省、寺、监、院等机构皆官无定员,无专职,虽有官名而不任其职,非有特殊诏令,不管本机构事务,称寄禄官。另有差遣名义,分派官员主管各部门事务,地方长官亦由京朝官以差遣名义充任。
元丰改制,改变
名实不符情况,但不彻底,以后仍有差遣。
①《宋史·职官志一》:“其
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敍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② 宋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
④ 清
钱大昕《答袁简斋书》:“差遣之名,惟 宋 时有之。 宋 时百官除授,有官、有职、有差遣。如 东坡 以学士知 定州 ,知州事,差遣也;端明殿学士,职也;
朝奉郎,则官也。差遣罢而官职尚存,职落而官如故。”
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三个体系。官,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至宋,官称与实际职务渐脱离,员外郎、尚书、仆射等,非有特殊诏令不担任与其官称相应职务。官名用于表示
官位、
俸禄高低,故又称寄禄官。唐末、五代以来,因事而设,事后即撤,称使职差遣。至宋使职差遣固定为职事官系统,即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职又分馆职和贴职。馆职指官员在三馆秘阁中所任职务。他官兼馆职,称贴职。贴职或称职名,一般为文官荣誉头衔。元丰改制后,原寄禄官恢复职事。使名实相符,差遣取消,另高阶官表示官位、俸禄。文官带贴职制度,中经废复,延续至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