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龙科
二叠纪的爬行动物
锯齿龙科(学名:Pareiasauridae),又译颊龙,是一类副爬行动物,繁盛于二叠纪中期至晚期,是晚古生代非常特别的植食性副爬行动物。
物种学史
在1997年,有科学家提出锯齿龙类最终进化成乌龟。它们都属于无孔类,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种锯齿龙类的甲片已经进化成骨板,也许是龟壳的前驱。在2005年的大规模锯齿龙类演化关系研究,则提出乌龟是小型锯齿龙类的近亲,例如:Pumiliopareia。然而,批评者指出这理论有问题,例如锯齿龙类的鳞甲与乌龟的龟壳的不相似,这可能是同源演化的后果。最新的分子学实验研究支持龟鳖类起源于双孔类的观点,其导致龟鳖类起源于锯齿龙类的理论破产。
形态特征
锯齿龙科动物的体型矮胖,中型到大型(身长60cm到3m长),有非常大的身体(推测重达600公斤)、强壮的四肢、宽大的脚掌、相对小的头部、短尾巴。它们由皮肤上的骨质甲片所保护,形成对掠食动物的防护。但它们的最奇特处,是笨重头骨延伸出奇特突起物与隆起物。
锯齿龙类的牙齿呈叶状、多尖头,类似鬣蜥、卡色龙科与其他草食性爬行动物的牙齿。它们的肋骨宽大形成宽广的体腔(可能具有庞大的消化系统),显示这些有着恐怖外表的爬行动物,其实是植食性动物。
下级分类
2013年,Tsuji等人认为锯齿龙科的下级分类:
缓龙属 Bradysaurus
瘤头龙属 Bunostegos
维亚三角洲龙属 Deltavjatia
趋钝龙属 Embrithosaurus
河南龙属 Honania
副锯齿龙属 Parasaurus
迅猛龙属 Velosauria
侏锯齿龙类 Pumiliopareiasauria
Therischia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15:24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