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浮游生物
个体大于1厘米的浮游生物
巨型浮游生物是最大的浮游生物,是指个体大于1厘米的浮游生物。有些钵水母的伞径可达2米以上,触手可长达25米。
概念
巨型浮游生物是指最大的浮游生物,个体大于1厘米。例如有些钵水母的直径可达1米或1米以上,触手可长达25米。
特点
巨型浮游生物在淡水极罕见,它是海洋生物中营浮游生活的生态类群。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只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种类繁多,分两大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很大,分布很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体型大于1cm的巨型浮游生物常见的有僧帽水母海蜇等,北极霞水母最大直经可达2m。
巨型浮游生物不仅是所有鱼苗和部分成鱼的天然饵料,也是水体供饵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丰欠程度能决定着水体渔产力的大小,有些种类还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
较低营养级的次级消费者一般体型较小,约为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多营浮游生活,属大型或巨型浮游生物。其分布区已不限于上层水体,许多种类可以栖息于较深处,并且往往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巨型浮游生物的定性(种类鉴定)和定量(丰盛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研究与运用
①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在渤海的渔业地位仅次于对虾已成为该海湾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中国年出口量高达2-3×104t,居世界之首。近年来海蜇资源波动很大,渔情难以预报,不仅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市场的冲击也很大。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大洋河口附近浅海的海蜇资源消长原因已有了不少报道并能做到渔情预报。探讨莱州湾海蜇资源将有助于海上山东建设和莱州湾的开发。
②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分析ITS1序列片段在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4种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变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675~833 bp。钵水母纲很多种类的ITS1序列具有种内长度多态性现象,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的。钵水母纲科间遗传距离为0.295~0.491,种间遗传距离为0.024~0.812;除白色霞水母和海蜇外,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0.099。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不完全相同且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太一致。研究表明,ITS基因序列在钵水母纲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钵水母纲种类鉴定和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13
目录
概述
概念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