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提右挈(拼音:zuǒ tí yòu qi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燎原烈火。韩广率领军队到达燕地,燕地的人趁机拥立韩广做了燕王。赵王就与张耳、陈馀北上侵夺燕国的边界土地。
张耳、
陈馀对此忧心忡忡这时候,有一个勤杂兵对宿舍的伙伴说:“我要为张耳、陈馀去游说燕军,与赵王共同乘车归来。”伙伴们都讥笑他说:“派去的使臣有十几位了,都马上被杀死,你又能有什么办法救出赵王呢?于是,勤杂兵就跑去燕军大营。
燕军的将领接受了他的拜见,他问燕将道:“您知道我来的目的吗?”燕将回答道:“你想要救回赵王。”他接着问:“您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燕将回答道:“是贤能的人。”他继续追问:“您知道他们内心想要什么吗?”“不过是要救回他们的赵王罢了。”勤杂兵马上笑着说:“您还是不了解这两个人的目的啊。想当初,武臣、张耳、陈馀挥鞭拿下赵国几十座城池,各自都想南面称王,岂是心甘情愿终身做卿相的吗?您觉得做大臣和做国君可以相提并论吗?只是顾虑到局势刚刚稳定,不敢三分国土,各立为王,就暂且按年龄大小先立武臣为王,主要是为了稳定赵国的民心。现在,赵国已被收服这两个人就想瓜分赵国自立为王,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
如今您囚禁了赵王。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借燕军杀死他,以便两个人可以瓜分赵国自立为王。凭着一个赵国的力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燕国,况且两位贤能之王左提右挈相互扶持,再加上杀害赵王的罪名,灭掉燕国就更容易了。”燕国将领觉得他分析得正确,就放回了赵王。这样,勤杂兵就驾车与赵王一起回到赵国军营。
赵国勤杂兵为救赵王,一句话点醒燕国将领。正如赵国勤杂兵所说,张耳、
陈馀皆为人中龙凤,项羽入关灭秦时,张耳带兵随项羽进关,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尽得赵地后,迎赵王歇入赵,赵王歇封陈余为代王。张耳、
陈馀本是结拜的刎颈之交,若是两人左提右挈相互扶持,必定有一番大作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所谓的“刎颈之交”最终却成为势力之交,两人反目成仇一人投奔项羽,一人投奔刘邦,最终韩信与张耳攻赵,大败陈馀军,斩杀陈馀。《颜氏家训·兄弟》中曾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张耳、
陈馀的故事,也启示人们,兄弟之间应该友善、团结、互助,只有相互扶持同舟共济,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唐·
王勃《三国论》:“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
元·
谢应芳《为王孟学祭母文》:“蚤岁失怙,惟母焉依。母其视之,犹掌中珠。未寒而衣,未饥而飧。左提右挈,顾之复之。”
明·
朱鼎《玉镜台记·石勒报败》:“寡人自称帝号已来,将勇兵强,华夷慑服,左挈右提,东征西伐。”
清·
韩邦庆《海上花》九回:“还是赵家姆去寻过那一只鞋给惠贞穿上,与堂倌左提右掣,抬身立定,慢慢的送至轩后房里去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