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工业设计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工业设计(080316)由工业造型设计(工科试06)和工业造型设计(社科1218)合并而来。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工业设计专业代码由080316调整为080303。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工业设计专业代码由080303调整为080205。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工业设计专业隶属于工学、机械类(0802),专业代码:080205。
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工业设计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工业设计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工业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工业设计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工业设计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工业设计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美术基础、设计手绘、构成基础、设计概论、设计形态与表现、智能设计、产品语义学、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创新设计、交互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
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施资源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1)改善单一的教学目标,实现多元的培养目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把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融入到校企合作当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和一线的设计师近距离接触,帮助学生找到更新的设计前沿思想、创新创业理念,对设计界的创新、跨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找寻多元化合作机会,让学生对设计实践有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工合作,提高团队意识和效率,从而创新个人、团队的设计过程和想法。
(2)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教学过程——工作室制教学空间的展开
实施工作室改革,教师积极参与,根据现代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的工作流程和岗位的具体要求,将实训课程整合为创意设计、设计制作、设计推广三大模块,改变了以前的单元课为连续的集中实训。工作室在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一个符合现代企业设计、生产、工艺、商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3)改善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与体验,实现科学的管理评价——综合评价机制的实施
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包括学生在其中相关任务的完整度、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度、团队的协作度等综合素质来进行反馈和评价。很多企业还会要求现场调查以及提交材料来有效地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
(1)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
建立“学生主导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以逐步改变守旧的“教师说教式、课本式、课堂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理论内容时引出课堂问题,全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开放式学习,自主收集课内外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立问题的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学生讨论构思过程中,教师同时也会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最后学生分组进行方案演示汇报,教师根据汇报结果进行讲评、总结。
(2)构建实践性课程平台
①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项目转化为学校课程的产品设计实践课题来源。②设计工作室平台:设计工作室是指由专业教师成立,学生为团队成员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内负责教学课题与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设计团队。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方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设计工作室中,进行真实项目实践。在进入工作室时学生首先掌握一定基础的实践理论知识,进而到工作室进行更高阶段的集中训练学习。每个工作室通常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任务目标,两者进行双向选择。③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工业设计专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主要以学术交流、工作坊学习、交换生学习等形式为主。对外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形成合作机制的优势互补。
(3)健全小组互评、自评与作业考核相结合多元化考核方式。
小组互评即学生分组相互打分,首先将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自主确立作业主题,共同调研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前期工作完毕后,每个组员根据调研、讨论的结果围绕主题分别做系列化产品方案设计。在作业汇报时模拟真实项目汇报场景,学生代表通过演示组内的灵感来源、创作背景、设计思路、难题攻克等过程分别展示组内每个成员的设计方案,汇报结束后,由其他小组扮演客户角色进行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为该小组打分。自评及学生自己为自己打分,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情况,在小组中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贡献值的大小为自己打出客观的分数。
(1)建立以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课程群
更新传统的课堂教授知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课余时间自习,课上解答疑惑,定期安排基础课的实训项目。纵向的工业设计核心课程为手绘、色彩搭配、表现技法、设计管理、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先进制造技术与模型设计等,按照工业设计企业公司的设计流程来规划工业设计学科知识的顺序,让课堂接轨社会,为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环境。
(2)建立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要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课程交流,完善以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其他课程基础课的编排,打造具有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其他辅助课程,将感性经验与理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同时,工业设计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设计项目,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将产业和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类似于国外包豪斯的实习工厂,这是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例如,当地的保温杯公司需要设计一款时尚的多功能保温杯,需要机械相关专业的工程知识,产品的尺寸图可以用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工程基础课知识运用于实践,补齐设计中技术的短板,设计出更符合实际的产品。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可报考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工业设计方向)、设计学等领域硕士研究生。
就业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潮流、可从事产品研发、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设计,可就业机械设计、结构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信息传播、游艇造型设计等领域。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5:50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培养目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