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率指工业生产中的产品的产出量与生产产品所使用投入量之间的比例。是评判生产过程效益与工厂
经济效益一个依据。
工业生产率指工业生产中的产品的产出量与生产产品所使用投入量之间的比例,投入量是指一定时期 (年、季、月) 内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加工的制品数量。产出量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过程的人力、设备和进行加工的制品数量。工业生产率是评判生产过程效益与工厂经济效益一个依据。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管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还有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因素。一般认为,影响当代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基本因素有素质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机制性因素。
从现象上看,生产率是一个量的概念,量的大小决定了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其实,从质的方面来衡量,生产率是工厂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益的问题。 由此可见,生产率用不同的量,反映出工厂不同的质,不同的素质来。
工业生产率的水平,从本质上讲,决定于工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于工业生产力素质的水平。提高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源)、劳动手段 (主要是技术装备与资本投资)、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要素的素质。在生产力要素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素质的提高,都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资料要素中,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的素质又是起决定作用的。提高生产率,不仅要靠三要素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依靠这三个要素的优化配置、优化组合。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人的主动性,这就要靠管理素质的提高来带动生产率素质的提高。素质性因素是提高工业生产率的基础性因素。
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也和任何事物一样,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结构和比例。人们一旦认识并掌握了这个具有客观性的比例,并主动地适应它,经济和生产就会顺利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结构失调,使经济的发展遭受惩罚性的破坏。结构和比例的失衡,往往给生产率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害。因此,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技术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并根据客观规律使之逐步现代化、科学化,是从整体上提高工业生产率的战略性因素。
结构性因素与机制性因素同政府的管理措施 和法规有关,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领导战略方针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过多行政干预对提高 生产率是不利的,因为它会使企业的精力和投资 分散到不是提高生产率的活动中去。
工业生产率的素质性、结构性、机制性三个基 本因素及其相互的影响,如概述图所示。三个因素 都直接地影响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三者不是孤立 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从狭义的工业工程角度看,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指素质性因素,工业工程师们常把影响制 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率的因素概括为4个:①产品或 系统的设计;②机器与设备设施;③工人的技能与 工作的有效性; ④生产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