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动员,采用各种平战转换措施,改组或调整工业生产组织,提高军品生产能力,保障战争需要所进行的
经济动员。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满足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组织调动工业资源的活动。国民经济动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工业企业动员、工业劳动力动员和工业生产资料动员。对于工业系统适时转入战时状态,迅速扩大军品生产规模,满足
武装力量动员和作战对装备物资的需求,获得持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动员始于美国的
南北战争,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消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战前储备的军用物资,在战争的头几个月就几乎消耗殆尽。各交战国为达到战略目标,不得不进行工业动员,扩大军品生产,加紧武器装备、弹药、被服、装具和其他物资器材的生产。德国于1914年先后成立军事工业委员会和战争原料部,采取扩大军事工业规模、强制企业联合、扩建改建工厂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1915年军事生产占工业设备能力的35%,到1917年约占75%,1917年炮弹的月产量比1914年翻了一番。法国经过工业动员,1918年军事工业部门的工人比1914年增加33倍;1918年野战炮的日产量比1914年增加16倍,重炮弹约增长103倍;飞机月产量约增长28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规模和消耗更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工业动员的规模日益扩大,军品产量不断增长,军品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5%~25%,增长到35%~60%;武装力量所需物资器材,约有90%是经过工业动员后在战争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早在1933年就秘密改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实施工业动员,采取强化管理机构、扩大重要基础工业的生产能力、挖掘被占领地区的工业生产潜力等措施,将全部工业力量集中用于战争。
苏德战争中,苏联将78%的民用工业投入军品生产,1941年7月1日至1945年7月1日的主要武器装备年平均产量,超过了德国1941~1944年的年平均产量。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与私人投资750亿美元,新建军工厂1690个,扩建军工厂970多个,还动员了9万多家民用工厂转产军用产品。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有关国家都进行了工业动员。美国在
越南战争中,工业部门开足马力生产武器弹药,并根据战场需要研制出精确制导武器。
海湾战争中,美、英等国也动员工业企业改装船舶,紧急生产导弹等武器装备。工业动员依据国家动员法令、计划,由政府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①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启用封存的军品生产线,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加强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增加军品产量。②调整工业布局,新建、扩建、改建和搬迁一部分工厂。③实施工业转产,将军工企业的民用生产线和一部分民用企业转产武器装备和弹药。④挖掘生产潜力,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使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⑤扩大被服、食品、医药等军需品的生产,使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重点保障战争需要。⑥实行战时军用产品的技术标准。⑦改革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管理,实行战时劳动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世界上许多国家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都强调在平时做好工业动员准备。主要措施有:①制定工业动员法规,使工业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法律化、制度化。②制定工业动员规划、计划,为平时的动员准备和战时扩大军工厂生产规模、民用工业转产军品等作出安排。③建立工业动员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工业动员的实施准备工作。④工业生产建设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军工企业生产一部分与军品工艺相近的民用产品,民用企业生产一部分军用产品。⑤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济效益与国防需要兼顾。⑥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培训技术骨干,为战时做好技术储备。⑦制定战时军用产品的技术标准。⑧加强标准化、通用化,尽量使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之间的零部件通用互换。⑨储备一定数量的战略物资,为战时扩大军品生产准备好关键的原材料。⑩进行动员演练,检验工业动员落实程度和可行性,使工业动员准备工作不断改进提高。